8.2.2溶解度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2.2溶解度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17 10: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2 溶解度》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 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 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 : 36
D. 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20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15 g,1 g B物质溶解在10 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50 g C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10 g C。则20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A. A>B>C B. C>A>B
C. C>B>A D. B>A>C
3.【2021·枣庄】如图是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甲和乙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t1 ℃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 t2 ℃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0%
D. 将t2 ℃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变为不饱和溶液
4.【2020·菏泽】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B. t2 ℃时,将3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80 g溶液
C. 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 将t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5.某厂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6.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在温度不变时,溶剂的量越多,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B. 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C. t ℃时,18 g硝酸钾全部溶于水形成68 g饱和溶液,则t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8 g
D. 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7.【2020·哈尔滨】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2 ℃时,甲的溶解度为70
B. 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C. 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D. t2℃时,甲的溶液降温到t1℃, 一定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8.【2020·北京】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 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 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 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9.【2021·陕西】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 ℃时,将90 g 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 ℃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80 ℃时,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________时,溶液质量变为224 g。
(3)50 ℃时,将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________NaNO3固体。
二、提升训练
10.【2021·泰安】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a、c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都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 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t2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a>b>c
D. 在t2 ℃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80 g
11.夏季,鱼虾养殖池内常设置一些水泵,把水喷向空中,从化学角度分析,喷水的目的是(  )
A. 降低养殖池内水的温度
B. 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氧气溶解
C. 增加观赏性
D. 便于太阳照射,杀灭水中的病菌
12.【2021·眉山】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 ℃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铵需要水的质量最少
B. 40 ℃时,向硫酸铵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钾固体,会析出硫酸钾晶体
C. 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用30 g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150 g 80 ℃的硫酸钾饱和溶液
13.【2020·济宁】10 ℃时,将3 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 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如图 Ⅰ 所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Ⅱ 所示。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1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温度升高至25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 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 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14.【2021·自贡】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测出了甲、乙、丙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通过描点法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t1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t2 ℃,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
(2)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将t1 ℃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
(4)t2 ℃时,将35 g甲物质加入到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再降温到t1 ℃后,烧杯中固体质量为________g。
15.t1 ℃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 ℃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填空:
(1)从t1 ℃到t2 ℃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_____(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________结晶的方法提纯a。
16.【2020·聊城】a、b是常见的两种固体物质,根据图表所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60 ℃时,物质a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20 ℃时,将20 g物质b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3)将50 ℃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________(填“>”“=”或“<”)b。
(4)下列说法正确的组合是________(填字母)。
①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30 ℃时,物质的溶解度a小于b
③物质b中含有少量a时,
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④40 ℃时,分别将物质a、b的
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析出物
质的质量b大于a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7.【2021·东营】研究物质的溶解对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________(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________g碳酸钠;升温至60 ℃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图1
(4)20 ℃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2所示)。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该物质形成的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
A. 氢氧化钠 B. 碳酸钙
C. 硝酸铵 D. 氯化钠
图2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B 2.B 3.B 4.C 5.C
6.D 7.B 8.D
9.(1)187.6 g;9:10
(2)60 ℃
(3)13 g
二、提升训练
10.C 11.B 12.B 13.A
14.(1)丙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甲
(4)20
15.(1)b
(2)a
(3)降温
16.(1)40
(2)65
(3)=
(4)C
17.(1)易溶
(2)先增大后减小(合理即可)
(3)1.8;有晶体析出
(4)A;Na+、OH-、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