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氨碱法制纯碱及纯碱的性质》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下列不属于氨碱法制纯碱所需原料的是( )
A. 石灰石 B. 氯化钠
C. 氢氧化钠 D. 水
2.氨碱法制纯碱所得到的最终产物是( )
A. 碳酸氢钠 B. 纯碱
C. 氯化铵 D. 纯碱和氯化铵
3.【2020·广州】将足量NH3和CO2依次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发生反应:①NH3+CO2+H2O===NH4HCO3;②NaCl+NH4HCO3===NaHCO3+NH4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NH3+CO2+NaCl===NaHCO3+NH4Cl
B. 上述反应过程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C. 反应②是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D. 上述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4.【2020·深圳】小深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Na2CO3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5.【2021·新疆】梳理和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关于NaHCO3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俗称:苏打
B. 用途:可作发酵粉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C.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D. 化学性质:可与稀HCl、稀H2SO4反应
6.【2020·济宁】家庭或企业加工馒头、面包和饼干等食品时,常在面粉中加入膨松剂(如碳酸氢钠),蒸制或烘焙食品时产生大量气体,使面团疏松、多孔,制作的食品松软或酥脆,易于消化吸收。
阅读上面信息后,回答:
(1)信息中提供的膨松剂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氢钠是一种________(填“可溶”或“不溶”)性的化合物。
(3)碳酸氢钠能使蒸制或烘焙的食品疏松多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二、提升训练
7.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B. 它们的固体受热都易分解
C. 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D. 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双选】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用下图简要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沉淀池中通入CO2和氨气时,应先通CO2,后通氨气
B. 沉淀池中生成的沉淀是溶解度最小的NaHCO3,可利用过滤方法提取沉淀池中所产生的全部NaHCO3
C. 母液中NH4Cl冷却析出为副产品,余下的NH3·H2O和NaCl返回沉淀池循环利用
D. 循环Ⅱ中的物质X是CO2, 采取循环操作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9.可以用来判定碳酸氢钠粉末中混有碳酸钠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是( )
A. 加热,有无色气体生成
B.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 溶于水,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溶于水,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10.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①放出热量
B. 反应②所得溶液可能呈中性
C. 反应③可得 NaOH
D. 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为稀 H2SO4
11.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入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一步的反应是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B. 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
C. 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
D. 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
12.【2020·内江】如图是某化工企业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部分工艺流程示意图:
查阅资料知:①NH4ClN===H3↑+HCl↑;②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
(1)检验食盐水是否饱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3)“侯氏制碱法”中,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足量的CO2,使氨气、水、NaCl和CO2反应生成NaHCO3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后加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处理含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时,不直接加热蒸干得到氯化铵固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21·济宁】市售的食用纯碱往往含有少量氯化钠,探究小组以某品牌食用纯碱为样品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实验过
程如图1所示:
请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取用样品的质量为2.2 g,且实验过程中无质量损失,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2 g。则2.2 g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_____g,该品牌食用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4.【2020·宁夏】明明同学发现妈妈蒸馒头、炸油条时常常用到发酵粉或碱面。这是为什么呢?查阅包装上的成分表得知: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碱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小组同学一起走进实验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设计与实验一】观察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分别取两种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振荡至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设计与实验二】(1)在白色点滴板里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________色。
(2)如图2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试管甲中都______________,试管乙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写出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
【归纳与总结】以上实验说明,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________性;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大家认为:发酵粉或碱面能用来蒸馒头、炸油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伴芳芳提出猜想:蒸馒头、炸油条时温度都比较高,会不会是受热后它们都分解了呢?
【设计与实验三】芳芳和同学一起设计方案,并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她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图3 加热碳酸氢钠时,试管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钠受热________,有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加热碳酸钠时,试管内壁和澄清石灰水都没有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由此可知,芳芳的猜想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通过以上实验,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同时,对物质的性质往往决定其用途,而物质的用途又反映其性质有了进一步理解。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C 2.D 3.C 4.A 5.A
6.(1)NaHCO3
(2)可溶
(3)2NaHCO3=====Na2CO3+H2O+CO2↑
二、提升训练
7.B 8.C、D 9.C 10.D 11.A
12.(1)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充分搅拌,固体不再溶解,说明溶液已饱和
(2)过滤;引流
(3)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加速 NaHCO3的生成
(4)NH4Cl受热易分解
13.(1)Na2CO3+CaCl2=== CaCO3↓+2NaCl
(2)使碳酸钠完全反应
(3)2.12;96.4%
14.(1)蓝
(2)产生气泡;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HCO3+HCl===NaCl+H2O+CO2↑)
碱;碳酸氢钠、碳酸钠都能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易分解;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