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易错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易错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17 11: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海水中的化学
——2021-2022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易错练习
1.如图,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其他成分不能通过淡化膜,如此可得到淡水。下列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不变
C.溶液的密度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2.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B.利用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的方法将海水中的富集沉淀出来
C.海水“制碱”是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过滤,加热过滤后得到的固体得到纯碱
D.利用海底蕴藏的大量“可燃冰”作燃料,以它为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3.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淡化海水常用的方法有蒸发结晶法和反渗透法
B.利用海底蕴藏的大量“可燃冰”作燃料,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利用价值
D.为检验蒸馏法得到的冷凝水样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向试样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4.工业上电解海水(含氯化钠)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同时能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流程中有两种单质
B.图中反应①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从海水中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5.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6.如图所示为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Z>X
B.时,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C.X中含有少量Y,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提纯X
D.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Y>X=Z
7.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物质溶解度与气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相似
B.时,100g溶液中最多可以溶解B物质40g
C.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D.把盐酸加在装镁条的试管中,如果锥形瓶中饱和溶液变浑浊,则溶液可能为的饱和溶液
8.如图所示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中,不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
A.操作Ⅱ
B.操作Ⅲ
C.操作Ⅳ
D.操作Ⅴ
9.有一杯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27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11g没有溶解;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40g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50g
B.28g
C.36g
D.40g
10.氨碱法生成纯碱的主要反应原理如下:①
② ,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提供碳、氧元素
B.①中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后剩余溶液只有一种溶质
C.氨盐水比食盐水更易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氨盐水呈碱性
D.反应①中生成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是因为室温下,碳酸氢钠更易达到饱和而结晶析出
11.物质与水发生类似复分解的反应称为水解反应。例如:。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NaF的水解产物是NaOH和HF
B.的水解产物是和
C.的水解产物之一是
D.的水解产物是和
12.在一次课外兴趣实验中,同学们对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其实验结论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实验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
B.实验②有气泡产生,实验③有白色沉淀,说明与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
C.实验④试管口有小水珠,说明固体受热易分解
D.以上述实验操作都是规范的
13.运城盐湖是古老而又典型的内陆咸水湖,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誉为“中国死海”。某化工厂利用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其他原料生产纯碱的主要流程如下:
(1)人在盐湖水中可以漂浮不沉的原因是______。
(2)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________(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写一条)。
(4)补全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上述化工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
14.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50℃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若B中混有少量的A,提纯B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
(3)使C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方法的是_________。
(4)50℃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对所得溶液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A、B、C均为饱和溶液
B.溶液质量:C>B>A
C.溶质质量分数:B>A>C
D.溶剂质量:A>B>C
15.某兴趣小组同学去盐场参观,带回了部分粗盐样品,并对其进行如下探究。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________ (填序号)
A.研钵
B.量筒
C.烧杯
D.试管
(2)操作③的名称是 ________ ,操作④中用到的仪器玻璃棒,其作用为 ________ 。
(3)用提纯到的“精盐”配制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________ (填序号)。
①精盐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经测定“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某同学设计下列除杂流程。
a.已知试剂X 是碱溶液,则沉淀I 为 ________ (写化学式),下列碱溶液一定不能使用的是 ________ (填序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钡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b.步骤②除去氯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________ ;
c.溶液Ⅱ中含有的阴离子有 ________ (填离子符号),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任写其中一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成分不能通过淡化膜,因此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减少,故A、B错误。由分析可知,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故溶液的密度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C错误,D正确。
2.答案:D
解析:A、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海水“晒盐”就是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选项A正确;
B、石灰乳中含有较多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能和海水或卤水中的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因此用向海水或卤水中加入石灰乳的方法,可以将海水中的富集沉淀出来,选项B正确;
C、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因为此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所以析出的是碳酸氢钠晶体,过滤后,将碳酸氢钠晶体加热,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选项C正确;
D、“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以它为燃料燃烧时,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一样也生成二氧化碳,同样会加剧温室效应,选项D不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A. 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有蒸馏法和反渗透法,蒸发结晶是获取其中海盐的方法,此选项错误;
B.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利用海底蕴藏的大量“可燃冰”作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C. 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钾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可用于工业生产,此选项错误;
D. 为检验蒸馏法得到的冷凝水样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向试样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冷凝水样中含有氯化钠,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A、氢气和氧气是单质,故A正确;
B、根据生成物为氢氧化钠溶液、氯气、氢气,海水为反应物,则化学反应式是
,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故B错误;
C、反应物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还是+4价,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可知,每一步都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C
解析:A、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可用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钙离子、钡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钡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加入碳酸钠需在加入氯化钡之后,这样过量的钡离子才会被除去,故实验操作步骤为①③④②⑤⑥不会影响形成沉淀和效果,选项A正确;
B、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从而得到氯化钠溶液呈中性,选项B正确;
C、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会导致多余的钡离子无法除去,选项C错误;
D、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和反应剩余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所以⑤操作中得到的沉淀共有四种,选项D正确。
故选:C。
6.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Y=Z>X,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时,X的溶解度是60g,故该温度下,X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时,溶质60g+100g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X、Y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X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Y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X中含有少量Y,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提纯X,不符合题意; D、时,等质量X、Y、Z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X、Y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溶液还是饱和溶液,Z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时,Y的溶解度大于X大于时,Z的溶解度,故时,Y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X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时,Z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Y>X>Z,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B
解析:A、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C物质溶解度与气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相似,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B物质40g,故B错误; C、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镁和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把盐酸加在装镁条的试管中,如果锥形瓶中X饱和溶液变浑浊,则溶液X可能为C的饱和溶液,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8.答案:A
解析:操作Ⅱ是量取15L水,所需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无需使用玻璃棒,A符合题意;操作Ⅲ是溶解操作,所需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需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B不符合题意;操作Ⅳ是过滤操作,所需仪器是烧杯、漏斗、铁架台和玻璃棒,需使用玻璃棒引流,C不符合题意;操作Ⅴ是蒸发操作,所需仪器是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和玻璃棒,需使用玻璃棒搅拌,D不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有一杯时的硝酸钾溶液,在该溶液中加入27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11g没有溶解,说明溶解了27g-11g=16g硝酸钾;若将原溶液加热蒸发掉40g水再冷却至原温度,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说阴将16g硝酸钾溶于4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设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则,解得,所以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g。故选D。
10.答案:B
解析:A. 纯碱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钠元素,食盐中含有钠元素和氯元素,用食盐制取纯碱需要碳元素和氧元素。所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提供碳、氧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 ①中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后剩余溶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有碳酸氢铵和氯化铵两种。故B符合题意;
C. 氨盐水是在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的溶液,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更易吸收二氧化碳,而食盐水显中性,不易吸收二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
D. 在该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所以碳酸氢钠更易达到饱和而结晶析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NaF与发生的反应为,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A正确;与发生的反应为,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B正确;的水解产物是HCl和,,C错误;与发生的反应为,属于复分解反应,为水解反应,D正确。
12.答案:C
解析:A、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实验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②有气泡产生,实验③有白色沉淀,说明与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药品的水分受热会变为水蒸气,实验④试管口有小水珠,不能说明固体受热易分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上述实验操作都是规范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答案:(1)盐湖水中的盐含量高,增加了水的浮力
(2)离子
(3)过滤;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合理即可)
(4)
(5)二氧化碳
解析:(1)人在盐湖水中可以漂浮不沉的原因是盐湖水中的盐含量高,增加了水的浮力;
(2)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操作Ⅰ是将碳酸氢钠固体与氯化铵溶液分离,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合理即可)
(4)反应②是碳酸氢钠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二氧化碳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
14.答案:(1)1:3
(2)蒸发结晶
(3)降低温度并加入C
(4)C
解析:(1)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所以50°C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50g:150g=1:3;
(2)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提纯B可采取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3)使C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方法:先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C物质,溶质质量增加,溶剂不变,溶质质里分数变大;
(4)A、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温后,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 B、50℃时,将等质量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A物质析出晶体最多,所得溶液质量最小,但本题没说溶液质量是否相等,所以不能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就不能判断所得溶液质量多少,故B错;C、A、B两种物质从50℃时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B>A,C降温后,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为20℃时A的溶解度大于C物质在50°C时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是:B>A>C,故C正确;D、没说饱和溶液质量是否相等,不能判断含溶剂质量多少,故D错。
15.答案:A;过滤;搅拌液体,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①②;;C;;;(或)
解析: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研钵。目的是将固体变为粉末,操作③的名称是过滤,操作④中用到的仪器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液体,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用提纯到的“精盐”配制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精盐固体不纯;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使得固体的质量减少;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已知试剂X 是碱溶液,则沉淀I 为,因为氢氧化钠会和氯化镁发生反应得到氢氧化镁沉淀,下列碱溶液一定不能使用的是氢氧化钾溶液,因为最后会得到杂质氯化钾,不能被分离;步骤②除去氯化钙的反应方程式; 溶液Ⅱ中含有的阴离子有,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中盐酸密度是除掉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