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八单元(a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八单元(a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十五
第八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真假/假期 剥啄/剥夺 模糊/模样  B.卖弄/里弄 差生/差错 手提/提防
C.平和/和平 声调/调节 重量/量杯 D.角度/角色 兴趣/兴起 无数/数量
答案:B A项,jiǎ/jià,bō/bō,mó/mú;B项,nònɡ/lònɡ,chà/chā,tí/dī;C项,hé/hé,diào/tiáo,liànɡ/liánɡ;D项,jiǎo/jué,xìnɡ/xīnɡ,shù/sh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磨损 磨肩接踵 瞳孔 一幢房屋  B.孤僻 独僻蹊径 晦气 诲人不倦
C.笨拙 相形见绌 惶惑 惊慌失措 D.庞大 受宠若惊 推销 积毁消骨
答案:C 解析:A项,磨肩接踵—摩肩接踵;B项,独僻蹊径—独辟蹊径;D项,积毁消骨—积毁销骨。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沙之书》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跟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______,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
(2)夏季已近尾声,我______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3)我们在作家逼真的描述中完全忘记了这个基本故事是“虚假”的,而是为那本______的书千回百折,一心想探个究竟。
A.凸现 领悟 神秘莫测   B.凸现 觉悟 变幻莫测
C.突现 领悟 变幻莫测 D.突现 觉悟 神秘莫测
答案:A 解析:“凸现”,清楚地显现。“突现”,突然显现;突出地显现。“觉悟”的动词义是由迷惑而明白,“领悟”是领会理解的意思。“神秘莫测”形容使人摸不透;“变化莫测”是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能留住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
C.一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总把中国股市的走势和中国经济的走势人为地割裂开来,总把中国的投资者和他们心目中的赌徒相提并立,搞得中国股市的舆论环境乌烟瘴气。
D.不容置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没有看见有人变成了甲虫,但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人变成了甲虫。
答案:D 解析:D项,“不容置喙”的意思是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改为“不容置疑”或“毋庸置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千年后,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造成了杭州等城市的供应、就业、住宅、水电等问题日益严重。
B.我们谈话的时间不到一小时,从谈话中我知道他是奥尔卡达群岛人。
C.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变得不像是自己。
D.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
答案:B 解析:A项,缺主语,可删掉“由于”;C项,“声音……不像是自己”搭配不当;D项,主客颠倒。
6.下列对《沙之书》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罗列了一串几何学概念,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B.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
C.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小说中的“我”同那本“沙之书”一样,也是虚构的。
答案:D 解析:D项,作为作者,或者“我”,可以作为真实的人物,小说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
二、课内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他让我找找第一页。
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
“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
我照样失败;我目瞪口呆,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像是自己的:
“这不可能。”
那个《圣经》推销员还是低声说:
“不可能,但事实如此。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
随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他的想法使我心烦。我问他:
“你准是教徒喽?”
“不错,我是长老会派。我问心无愧。我确信我用《圣经》同那个印度人交换他的邪恶的书时绝对没有蒙骗。”
我劝他说没有什么可以责备自己的地方,问他是不是路过这里。他说打算待几天就回国。那时我才知道他是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的人。我说出于对斯蒂文森和休谟的喜爱,我对苏格兰有特殊好感。
“还有罗比·彭斯,”他补充道。
我和他谈话时,继续翻弄那本无限的书。我假装兴趣不大,问他说:
“你打算把这本怪书卖给不列颠博物馆吗?”
“不。我卖给你,”他说着,开了一个高价。
我老实告诉他,我付不起这笔钱。想了几分钟之后,我有了办法。
“我提议交换,”我对他说。“你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这本书;我现在把我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和你交换。这部《圣经》是我家祖传。”
“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咕哝说。
我从卧室里取来钱和书。我像藏书家似的恋恋不舍地翻翻书页,欣赏封面。
“好吧,就这么定了,”他对我说。
使我惊奇的是他不讨价还价。后来我才明白,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
我们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那人离去时已是夜晚。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当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7.“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6分)
8.文中“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6分)
9.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6分)
10.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8分)
答案:7.参考答案: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
解析:根据文中“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等内容可以概括书的特点。
8.“悲哀”一词是说卖书者当时的境况和后来“我”的遭遇是一样的,被“沙之书”弄得筋疲力尽。
9.参考答案: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解析:所象征的事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答案不唯一,只要扣住“沙之书”的特性即可。
10.参考答案: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渺小、恐惧的心理。
解析:“我”对“沙之书”的态度从“我”的语言和行动中可以概括得出。“我”对“沙之书”态度的改变,取决于这本书的特性,从而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即“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渺小、恐惧的心理。
三、拓展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手拉着一个孩子,怕他们在混乱中走失。一路上他碰到镶金牙的江湖艺人和六条胳臂的杂耍演员。人群散发出来的屎尿恶臭和檀香味混合在一起使他感到窒息。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墨尔基阿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恶梦中的无穷秘密。他向好几个吉卜赛人打听,但他们都听不懂他的话,最后他来到墨尔基阿德斯经常搭帐篷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一个神情忧郁的亚美尼亚人,那人正在用西班牙语叫卖一种隐身糖浆。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那人已经一口喝下了一盅黄澄澄的东西,他赶上去问了一句话。吉卜赛人用诧异的目光扫了他一眼,随即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墨尔基阿德斯死了。”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听这消息竟怔住了,他木然不动,极力抑制着悲痛,直到人群被别的把戏吸引而散去,那忧郁的亚美尼亚人的沥青已经完全化成了蒸汽。后来,其他吉卜赛人也证实,墨尔基阿德斯在新加坡沙滩上死于热病,他的尸体被抛入爪哇海最深的地方去了。孩子们对此消息不感兴趣。他们缠着父亲带他们去看曼菲斯学者们惊人的新发明。据张贴在一顶帐篷门口上的广告上说,那是属于所罗门王的。孩子们一再要求,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就付了三十个里亚尔,带他们走到帐篷中央。那里有一个浑身长毛、剃了光头的巨人,他鼻子上穿着一铜环,脚踝上拴着一条沉重的铁链,正守护着一只海盗箱。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看懵了,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不,”吉卜赛人纠正说,“这是冰。”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没有听懂,他把手朝冰块伸去,但巨人把他的手推开了。“摸一下还得付五个里亚尔。”他说。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付了钱,把手放到冰上呆了几分钟,接触这个神秘的东西,使他心里觉得既害怕又高兴。他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于是,又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孩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妙的感觉。小霍塞·阿卡迪奥不肯去摸。奥雷良诺却与乃兄相反,他往前跨了一步,把手放在冰上,可马上又缩了回来。“在煮开着呢!”他吓得喊叫起来,可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没有理他。他被这个无可置疑的奇迹陶醉了,这时竟忘掉了他那些荒唐事业的失败,忘掉了被人丢弃而落入乌贼腹内的墨尔基阿德斯的遗体。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
“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节选自《百年孤独》)
11.“当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墨尔基阿德死了”这一情节,体现出这部作品什么样的风格特点?试作具体说明。(6分)
12.作者写吉卜赛人用冰块赚取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里亚尔(钱)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4分)
13.“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什么样的性格特点?(6分)
14.试分析“这时竟忘掉了他那些荒唐事业的失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答案:11.参考答案:现实和魔幻的结合。吉卜赛人表演是魔幻的,观看表演是现实的。
解析:这段文字中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如“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同时也有真实的东西。
12.参考答案:用吉卜赛人的聪明智慧反衬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愚昧。
解析:情节是塑造人物的必要环节。这一情节中,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只为摸一下神奇的东西便毫无疑问地付钱,他的愚昧可见一斑。
13.参考答案:自作聪明,不懂装懂。
解析:“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在自己也不知道神奇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就这样说,即使是在体验之后,仍自以为是地说“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可见他的性格特征。
14.参考答案:与前面形成照应,也说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健忘。
解析:句中的“荒唐事业的失败”应是前文出现过的情节,这就与前文相照应;同时,也可看出他的健忘。
四、语言运用(16分)
15.(200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25字以内)(6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场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更大灵活性,留下了放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参考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解析:语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荒诞化、幻化的特征,其二是它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着眼于文段的后一部分概括作答。
16.下面是从《沙之书》中节选的一句话,请模仿句子形式,再写一句话,注意揭示一定哲理。(4分)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
答案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的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的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的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解析:注意例句中“树叶”与“树林”的关系,仿句中所选的写作对象也要有所体现。
17.补写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其与前面内容衔接自然。(不超过15个字)(6分)
事实与真实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事实是针对客观而言的,真实则是就主观而言的。如果把事实比作一些原料的话,那么真实便是对于这些原料的加工制作,它包含了一个组织、升华的再创造过程。“事实并不等于真实”这句话也可反过来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真实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事实
解析:结合语段中对“真实”与“事实”的论述,尤其注意“事实并不等于真实”一句。
五、写作(40分)
18.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沙之书》就充分体现了小说虚构的特点。但不管是虚构还是写实,都必须反映一定的主题,这也是小说的必需。卡夫卡就借用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展现了冷酷社会对人性的泯灭。
请展开自己的想象,虚构一个故事,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答案:示例:
攀 登
黑夜,我徘徊在命运的低谷,周围静得使人压抑。面前是座大山,命运的山,虽在黑夜,却仍能显出它的轮廓。它傲视一切,不知有多少人在它脚下驻足,也不知有多少人以坚强的毅力攀上了顶峰。
我该怎样抉择?
徘徊中,我终于下了决心:“上吧!”我提起行囊。向着命运的顶峰前进。黑夜中,我摸索着崎岖的山路向高处攀登。跌倒了,爬起来,不畏惧,不退缩,路在脚下延伸,磕磕碰碰这又算什么?因为我的眼里憧憬着一幅美好的图画:命运的山巅,站立着成功的人们,他们最先去拥抱金灿灿的太阳,阳光照在他们身上。
可是,经过一番跋涉,我驻足不前了,茫然地感受不到命运的脉搏,只是觉得走过的路太艰险,不知前方还有多少命运的阶梯,每攀上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命运的磁极,使我人生的指南针失灵了。
我躺在一块草坪上,望着夜空……
“痛苦吗?”
“不,只有即将获得光明的欣慰。”
“光明……”我咀嚼着这两个不可捉摸的字眼,我也曾为此奋斗过,可是……天空中突然划过一颗流星,瞬间发出了光亮,又瞬间即逝……
“毅力永恒……”又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谁!是谁?”我惶恐地爬起来。
“是我,命运!”一句冷峻的话语抛掷在我的耳畔,“孩子,你为什么驻足不前?到达高山之巅,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具备恒久毅力的人才能够品尝到胜利之果。”
夜幕中,闪出一组“蒙太奇”:弱小的红柳,扎根在风暴肆虐的荒漠,任凭沙暴锤打,毫不退缩;显赫一时的牡丹在烈日的炙烤下却已萎败;天寒地冻的南极仍然有快乐的企鹅生活,而温室里的花朵却不能经受寒冷的考验……
“孩子,你看见了吗,你明白了吗?”
“嗯,我明白了。”我噙着眼泪说。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我明白了命运的坦诚,命运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我感到有种力量,激励着我去开拓,去拼搏!我脑海里又闪出两个字:攀登!
我又上路了,有一个奋斗不息的灵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