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三
第二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歼灭(qiān) 舵手(duò) 惊骇(hài) 槌(chuí)
B.褥子(rù) 桅杆(wéi) 颠踬(zhì) 垛(duǒ)
C.锚索(máo) 痉挛(jìn) 瞥见(piē) 剐(ɡuǎ)
D.满载(zǎi) 飓风(jù) 摇曳(yè) 瞄(miáo)
答案:B 解析:A项,“歼”应读“jiān”;C项,“痉”应读“jìnɡ”;D项,“载”应读“zài”。
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晕眩 炫目 旋转 改弦更张
B.严峻 疏浚 竣工 俊朗清秀
C.地震 振动 赈灾 振耳欲聋
D.驯服 训练 金钏 川流不息
答案:C 解析:C项,振耳欲聋—震耳欲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界渐渐把明星年历当成了______行业“内部机密”的好机会。
(2)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就“北川县某部门购买豪华越野车”______向大家作了解说。
(3)为纪念雨果诞生200周年而出版的《雨果文集》______了雨果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和画家的全貌。
A.窥探 事件 显现 B.窥测 事件 表现
C.窥测 事变 显现 D.窥探 事变 表现
答案:A 解析:“窥探”,暗中察看。“窥测”,窥探,推测。“事件”,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事变”,①突然发生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性事件;②政治、军事方面的重大变化,③泛指事物的变化。“显现”,呈现,显露。“表现”,①表示出来,②表示出来的行为或作风,③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B.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C.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舍家忘身,殚精竭虑地推行新法;宋神宗不动声色,宵衣旰食地谋划改革。
D.《炮兽》中的将军是一个惩恶扬善的形象:对炮手的勇敢给予奖励,但对于他的疏忽也给予了惩罚。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所表达的是将军的赏罚分明,而“惩恶扬善”的意思是“惩治邪恶,褒扬善良”。此处应改为“赏罚分明”。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果这个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回答,竟有意无意地成了法国20世纪4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先声之一。
B.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
C.我们对付的是一个会改变主意的放射物,它仿佛有许多主意,每分钟都要转一个方向。
D.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答案:D 解析:D项,“过于”与“溺”语意重复。
6.下面关于小说中的场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D.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一般会给全篇起“定调”的作用。
答案:B 解析:《战争与和平》的场景是宏大的,同时也穿插着一些小场景,小说错落有致;《炮兽》中的场景只是选取了“军舰”这一场景,而且也没有出现私人场景。
二、课内阅读(24分,每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头儿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7.水手们为什么“欢呼起来”,而后来又一下子“惊惶代替了欢呼”?
8.“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这些话为什么“缓慢地,严肃地”说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有什么深意?
10.“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试从片段中选出一处加以分析。
答案:7.参考答案:水手们欢呼是因为炮队队长得到了奖赏,被授予圣路易十字勋章;水手们惊惶是因为老头儿突然要枪毙炮队队长。
解析:水手们的欢呼是对炮手受奖的庆祝,但当听到老人说要把刚刚受奖的炮手枪毙的话之后,一种疑惑、一种惊惧代替了原有的喜悦,因此“惊惶代替了欢呼”。
8.参考答案:这些在场的人看来是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写能突出当时场上的气氛紧张,更能很好地表现老人斩钉截铁的表情和坚毅果敢的性格。
解析:说话的腔调与口气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此处,老人这样的语气也能看出他的形象特征。
9.参考答案:“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解析:特定环境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具有某种暗示作用。船上一片静寂是船上人因为笼罩在恐惧与震慑中。根据前文老人的一番话可以体会到当时军舰所面临的危险境地,远处的飓风正是军舰所面临的危险。
10.参考答案:老人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解析:着重分析选文中的对比描写及其对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滴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11.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6分)
12.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6分)
13.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4.这段选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对照?(6分)
答案:11.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作铺垫。
解析: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作用又各有侧重。如文中众人围攻咒骂伽西莫多,首先是众人对伽西莫多的愤怒,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众人的冷酷并以此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有爱心,这也就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铺垫。
12.参考答案:①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②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由惊讶到愤怒的心理变化;③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④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被误解时的责怪和悲哀。
解析:首先找出文中四处关于眼睛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
13.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14.①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伽西莫多的丑陋;②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众人的冷漠;③爱斯梅拉达的爱心、纯洁与伽西莫多曾经的“邪恶”。
四、语言运用(16分)
15.(2008湖北高考)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6分)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镜头三:不知什么缘故,突然间姑娘抓起一把莲子,隔着河水,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
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
解析:这道题别出心裁,要求根据诗意写镜头脚本,既考查扩展、仿句能力,又考查语言的简明、准确、得体。这道题综合性强,且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写好电影镜头脚本,一要全面理解诗歌,领悟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二是在作答的时候要用描述性的句子,写出的句子要有镜头感,富有动作性,形象生动,想象合理。
16.“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运用排比,形象地写出了炮兽的特征。请你把下面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改造成连贯的排比句。(4分)
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答案示例:(1)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
(2)青春是珍贵的,她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转瞬即逝的春光;青春是饱满的,她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展示着时代的性格,孕育着时代的希望。
(3)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青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性格;青春的奥秘在于它总是希望做出一切,总是不断奋勇直前。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兼顾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符合题目对句式的要求,对所给“名言”要进行加工:有的可保留原有形式,如莎士比亚的;有的需进行提取,如雨果的;有的提取后还需进行加工,如李大钊、马克思的;有的则需在理解之后做较深层次的改造,如屠格涅夫的。第③句内容上,要尽量不改变材料原意;形式上,要符合连贯排比句的基本要求。
17.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6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提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解析:“表达效果”是指语段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题目已经固定在景物描写上,可以分析效果;二是结构特点,分析铺垫、烘托、照应、对比等;三是修辞,找出使用的修辞,并分析这种修辞达到的效果。
五、写作(40分)
18.《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文中的老人)出场。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课下阅读小说《九三年》,结合全篇写一则关于朗德纳克侯爵的人物赏析。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答案:提示:写这种“欣赏作文”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写作内容上,一定要紧扣所学的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也可适当进行拓展,原则是从课内到课外,由节选到原著。如欣赏《炮兽》《娜塔莎》等课文中的“将军”“娜塔莎”等人物形象时,就可遵循这一原则。语言表达上,既可记叙,也可议论;既可描写,也可说明,但要以议论、分析为主。题目拟定上,最好采用议论文的题目,并能有主题和副题。如:“怀念的清纯——周作人〈初恋〉赏析”“灵性的光辉——〈聊斋志异〉故事赏读”“血红的玫瑰——‘娜塔莎’人物形象分析”等。这样的题目,主题表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副题告诉读者欣赏写作的课文或对象,就显得鲜明、具体而深刻。
示例:
统帅的素质
——《炮兽》中的“将军”赏析 我一直认为,如果他不是叛军头目,他必定会成为一名英勇的将军。
面对炮兽肆虐时的沉着冷静,面对船员伤亡时的无动于衷,面对死亡的危险去阻止大炮时,一切不可思议的举动,都为这个看似平凡的老人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为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并对他的身份充满疑惑,怎样的老人才会具有如此大的魄力?在最后答案揭晓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
因为他是一名将军,即使只是叛军头目。
只要他有自己的军队,只要他有自己认定的目标,那个将奔赴的战场,那身身经百战的经验,那种毫无止境的欲望,都让他具有了一种不同常人的气度。面对危险时的沉着冷静、无动于衷,不是因为他害怕而佯装出来的表情,而是他身为将领,在维护全船安危时所体现的责任。也许他的心底也曾掠过一丝恐惧,但强烈的责任感立刻压制了他,他必须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保持冷静,作出理智的分析及准确的判断。而一旦作出判断,他必须果断地行动,绝不能因害怕而犹豫不决,即使面对的是死亡,他也必须把握住那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他的身份与责任要求他不顾一切地将那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之间。处变不惊,想别人所不敢想;临危不惧,做别人所不敢做,才对得起“将军”这一称呼。
而最令我震惊的并不是他奋不顾身的一搏,而是胜利之后欢呼与惶恐并存的瞬间。
炮手的失误造成了这场灾难,炮手的勇气挽救了这场灾难,该赏该罚,是一个最矛盾的难题。而将军的判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让炮手系着圣路易十字勋章去接受死刑。那一刻,将军的严肃、公正、果断、睿智……展露无疑。这个命令绝非常人所能下达。在这个充满喜悦的时刻,他很快平静下来,并对事故作出了准确的分析,他几乎是过分理智的,在亲身经历了不幸与胜利之后,他竟还能从胜利中看到造成灾难的失误,在奖赏中给予致命的惩罚,并且语气是如此的平静,完全让人猜不透他的所思所想。这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反应。也许他不近人情,冷漠甚至冷血,但这却是一个成功将领所必须的,不以主观情感去主宰事物,才能收获真正的胜利。
这是一个不愧于“将军”这一称谓的将军,除了他是叛军头目,他的举动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