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二单元(b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二单元(b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四
第二单元(B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勉强  倔强 强调 精明强干   B.一幢 憧憬 重复 人影幢幢
C.分蘖 造孽 涅槃 蹑手蹑脚 D.颤抖 颤栗 膻味 蟾宫折桂
答案:C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qiǎnɡ/jiànɡ/qiánɡ/qiánɡ。B项读音依次为:zhuànɡ/chōnɡ/chónɡ/chuánɡ。C项读音均为niè。D项读音依次为:chàn/zhàn/shān/chá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忆犹新 忧心忡忡 养尊处优 和霭可亲
B.老态龙中 克勤克俭 心旷神怡 视而不见
C.异口同声 不可明状 冒冒失失 侧耳倾听
D.忐忑不安 逢场作戏 寒意料峭 截然不同
答案:D 解析:A项,霭—蔼;B项,中—钟;C项,明—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名著值得我们流连。
B.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C.当“神七”那振聋发聩的发射声浪传过来时,现场观看的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D.托尔斯泰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搜索枯肠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
答案:D 解析:A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这里与“不少”重复。B项,“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不合语境。C项,“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用“震耳欲聋”。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那条家织毛呢裙子——几乎还是上个世纪的。
B.跟这些寿星相称的是维谢尔基的农舍,一色的瓦房,还是在他们祖先手里盖的。
C.天气多么凉呀、露水多么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
D.“八成是在担心她那些私房。”农妇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她那几只箱子里的确有不少私房。
答案:A 解析:B项,“农舍”后的逗号改为冒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C项,顿号改为逗号,这是三个并列的句子;D项,第二个“私房”应用引号,这里是借用农妇们的说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风景具有营造气氛、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等。
B.研究小说的专著可以帮助读者完成文学鉴赏中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C.在现代主义小说里,带有时代特征的风俗和生活的场景已经基本都消失了。
D.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他的诗以祖国及其贫穷、辽阔的村庄和森林为题材,诗句优美。
答案:B 解析:A项,缺宾语,句末应加“作用”;C项,“基本”与“都”矛盾;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
6.下面一段话选自《读好书文库·名著的选择》,画线处应选填的恰当语句是(  )
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书富如海,百货皆有。”既然“百货皆有”,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A.读书之初,必先要下一番选书的功夫。
B.读书之时,当广为涉猎以求兼收并蓄。
C.读书之后,定能有所收获甚而满载而归。
D.读书前后,应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答案:A 解析:原句的意思是书的数量多,“百货皆有”,结合“读好书文库·名著的选择”可以推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选择的问题,因此确定答案为A项。
二、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濛濛,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7.这段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场景描写对全文有怎样的作用?(6分)
8.作者是通过哪几种感官的回忆来写清晨的果园的?(6分)
9.从这段场景描写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0.结合全文思考“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6分)
答案:7.参考答案:这是一幅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为小说定下了欢快、明朗、清新的格调。
解析:概括景物特点要抓住文段中具有表征意义的词句,如“金风送爽”“惬意”等。这样的景物描写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中。
8.参考答案:视觉——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阴道;
嗅觉——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解析:这段文字中有田园景物的描绘,有落叶、苹果、蜂蜜等的气味的描述,有卡车与人的声音。可见,主要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几个角度来写的。
9.参考答案: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美好田园生活的热爱。
解析:作者的笔下到处是清新、祥和的气息,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留恋。
10.参考答案: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解析:纵观整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是果园收获的“果实”,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乡村生活丰收、甜美、富足的象征。
三、拓展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深 夜
蒲 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仿佛一个不慌不忙的关切的大夫做完自己的手术,看到病人已能均匀地呼吸,睁开眼睛,为生命得到恢复而羞怯地、愉快地微微一笑,就离开了病人。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给房间深处添加了一丝微光。在房间里边是看不见月亮的。可是房间的所有四扇窗子都被月光映得铮亮,窗边的一切东西也同样照得清清楚楚。月光穿过窗子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对面房屋的整个五层楼墙壁全被阴影笼罩着。那里的窗子露出一个个黑洞,像是失明的眼睛。我朝下看看——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在月亮旁边,云也显得很亮,像融化了似的,稍远一点,就变得浓厚了,而在屋脊后面,就完全积成明森的、沉甸甸的一堆了……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中俄罗斯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迢遥的、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檐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森林中铺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忪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儿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全是我的过错吗?”
她破涕而笑,又快乐又痛苦地笑着。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11.文中多次写到“月亮”,并突出描写了它的“苍白”“忧郁”,其作用是什么?(6分)
12.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刻含意。(6分)
13.“我”为什么要“避免接触她的目光”?这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活动?(6分)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的第二段有大段的月光和月影下屋内景色的描写,这段描写继续渲染“苍白”“忧郁”的气氛,突出了夫妻一夜未眠的悲凉。
B.文章第五段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段对月光下故乡一草一木的描写,既表现了月亮是“我”不幸青春的见证,也在表明月亮常给“我”以安慰,抚平“我”心灵的创伤。为下文夫妻间的谅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C.文章以夫妻和解作结,表现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理想,尤其是在生活中充满痛苦、遇到迷惘的情况下,更要互相扶持,相亲相爱。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感到在那样的社会中幸福只能是如此的苍白、忧郁。
E.本文的主旨在于突出虚伪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重压,宁静的景色描写背后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愤恨,貌似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反抗。
答案:11.参考答案:①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②突出月亮的“苍白”“忧郁”,使故事呈现一种忧郁的气氛;③表现生活的压力、忙乱,白天无法摆脱的虚伪给主人公带来的心理压力;④为夫妻间种种矛盾的产生和最终和解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解析:文学作品中景物的描写往往具有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等作用。就本文来讲,月亮贯穿于文章始末,其“苍白”“忧郁”恰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回答时可从这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12.参考答案:作者将睡眠比喻成医生。医生医治人们肉体上的疾病,睡眠却医治人们精神上的痛苦,“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使因此而造成的夫妻间的矛盾得以和解。
解析:修辞手法是典型的比喻。抓住句中关键词以及下文加以理解。根据后文来看,“生命得到恢复”恰是作者睡醒之后摆脱了白天的虚伪和忙乱。
13.参考答案:因为“我”由于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的压力而伤害了妻子,“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使她整夜未眠;而自己又深爱着妻子,感到十分地内疚,因此不敢去看妻子的眼睛,避免接触她的目光。从而表现了“我”深爱妻子,为伤害了她而感到内疚的心理活动。
解析:从“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可以看出,“我”在白天伤害了妻子,而现在当面对“面色苍白而美丽”的妻子时十分内疚。可以结合文本中描述的内容理解作者当时的这种内疚的心理。
14.BC 解析:A项,“夫妻一夜未眠的悲凉”说法不当,“苍白”“忧郁”展示给我们的气氛是忧郁的,而不是悲凉的;D项,“幸福只能是如此的苍白、忧郁”说法不当;E项,本文主旨应是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关爱。
四、语言运用(18分)
15.(2009北京高考,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1)以《红楼梦》为主语
(2)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案示例:(1)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
(2)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解析:这是一道有附加要求的句式变换题。要求将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且主语已定,解决这个问题,要先将句子主干定好,然后将剩余信息拆到句中作主语和宾语的修饰语即可。
16.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以“田园风光”为话题扩写前两句,不少于50个字。(8分)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参考答案: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
解析:本题是在综合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扩写,“读”是前提,“赏”是关键,“扩”是目的。首先要读懂这首诗歌的意境,结合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准确“读”诗歌的前两句,然后以“田园风光”为话题扩写,做到语言生动,形象丰满即可。
17.(2009山西康杰中学模拟,20)“拒绝词”可理解为:为一件不能接受的要求在口头上给予当事人以明确而又委婉的答辩。请根据下列两小题中预设的有关情景及要求,任选一题,设计一条“拒绝词”。(6分)
(1)一位同学想在下午上课时间到新华书店买一本重要的书,于是请他的朋友向老师请假,说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不能到校上课。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打算拒绝他的请求。请设计你的“拒绝词”,字数控制在20~40字之间。
(2)你向亲戚借来一架照相机,在校运会上为本班运动员照相。某同学看这机子性能好,非要借去旅游不可。你认为这个要求不能顺从,但面对要好的同学,又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请拟出你的“拒绝词”,字数控制在30~40字之间。
答案示例:(1)一定要今天去吗?等哪天有空我陪你一道去怎么样?
(2)①不是我不够意思,是借的时候人家说明不让转借才拿来的。咱俩不错,你可不能让我为难哪!②你爱摄影入了迷,我比谁都清楚。可今天这事只能委屈你了,算我对不住你,请多多包涵。
解析:注意措辞的委婉同时还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写作(40分)
18.作品中的场景描写可以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如《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请写一个场景,能够营造某种气氛。
答案:提示:场景描写的原则:(1)要用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场景而不能用叙述或说明的手段来述说场景;(2)场景描写要完整、有画面感,更重要的是要用富有诗意的笔触来描绘,做到诗画结合;(3)场景描写要以雕琢富有包孕性的“细节”为己任;(4)场景描写要细腻、有层次,要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示例:
南水村是个僻静悠远的地方,那里的闭塞落后已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茫茫的长烟落日,梯田里疯长的蒿草,低矮屋檐下披拂的残破灯笼。这里是没有生气的囚笼,锁住了一切高远的幻想。
阮儿最常做的事是待在自留地里割草,在那儿可以度过一个闲适的午后。她芳龄十八,年华当好,只是白嫩纤细的手上不经意间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老茧,像后院新生的小杨树上未褪尽的皮。安静的夜,阮儿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读着不知年代、遗失了封皮的书。她稚嫩的心此时一阵阵悸动,像颤抖的小鼓点儿。透过霉斑凸现的书页,她似乎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那里没有“突突”响的“拖拉机”,有的是令人迷醉的流光溢彩的不眠夜,更重要的是,在那拜占庭风格的校园里,有长裙曳地的女生捧着书本在洁白的大道上。她立刻想到了三公里之外的那破旧衰败的校舍,讲台上不知所云的讲师。她微微皱了皱好看的鼻头。有什么东西在她心中壮大、繁荣起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