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2.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1 2.1 996 99
唐朝 392 42 59 58
北宋 1 122.5 62.9 662.4 31
A.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王朝更替导致中国古代人口的变动 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徙
4.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5.欧洲这块古老的大陆,通过吸取来自非洲、中东、印度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其他文明相继没落的历史时期不断成长,达到了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事例说明
A.人类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先进文化
6.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7.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C.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D.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8.“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9.如图是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楼兰遗址等地出土的少量贵霜帝国钱币。据此可知
注:金币正面(右图)周边有一圈古希腊字母;背面(左图)为湿婆站像,站像右边有希腊文“湿婆”字样。
A.和田、楼兰等地是贵霜帝国的辖区
B.当时新疆地区的商品贸易交流频繁
C.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D.贵霜帝国钱币铸造工艺领先世界
10.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11.印欧人的早期迁徙推动了亚欧大陆中西部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与之有关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12.莫高窟盛唐第217窟壁画中的人物,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脚穿乌靴。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形成于唐朝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开放包容 B.影响深远 C.领先世界 D.固守传统
13.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帝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 B.士兵是罗马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行省是罗马帝国最好的管理模式 D.罗马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14.人口迁移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北方 B.导致南方人地矛盾突出,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开发进程加快,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北文化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5.丝绸是2000多年来中国的名片,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至唐朝全盛,“它把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起点是今天的
A.广州 B.洛阳 C.西安 D.北京
16.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断代史整体史观 B.编年史社会史观
C.编年史文明史观 D.国别史生态史观
17.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18.公元前1800年左右,第一个古印欧人部落来到了希腊爱琴海沿岸的亚该亚,希腊的青铜时代就此开启。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另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 )
A.法典和文学 B.神话和史诗 C.宗教和法典 D.历法和佛塔
19.古代印度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征服当地土著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的中亚入侵者是
A.苏美尔人 B.日耳曼人 C.蒙古人 D.雅利安人
20.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徙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材料二 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摘编自陈燃《简明希腊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和这种特性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以及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 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D
4.D
5.C
6.B
7.C
8.B
9.C
10.A
11.C
12.A
13.B
14.C
15.C
16.C
17.D
18.B
19.D
20.C
21.(1)原因: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形成;封闭的大陆环境。
影响:形成了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没有中断;造成闭塞,缺少交流。
(2)原因: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
影响: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2.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
②铁器得到推广;
③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
④交通发展;
⑤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