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单选题
1.同样是单一制国家,英国具有非常强的地方自治传统,而法国保持着中央对地方的高度控制;同样是联邦制国家,德国在国家政治决策和行政事务中形成了较稳定的国家公务员体系,而美国行政事务的人员存在大量的兼职。这说明
A.英国民主化程度高于法国 B.国家治理具有差异性
C.德国的行政效率高于美国 D.代议制发展的矛盾性
2.维多利亚女王以自己的名字为时代命名,她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大不列颠整整63年(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历史最为辉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时期英国历史事实
A.为世界第一强国 B.多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C.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开始建立代议制
3.1487 年,德意志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四世颁布《纯正啤酒法》,确保仅用未受污染的洁净水酿造啤酒,这一法律得到众多邦国的认同;1871 年,巴伐利亚将这一法令能否被接收作为其加入新德意志帝国的条件。对“纯正啤酒”意识的强化有利于( )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4.英、法、美、德建立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主要共同点是( )
A.总统或首相都拥有行政实权
B.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
C.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行使立法权
D.都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格雷威总统上任时正式宣布:“我忠于议会制的准则,我永远也不会与议会表达的国民公意为敌。”以后法国历届总统实际上都接受了此原则。据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A.民主共和体制逐渐确立 B.代议机关成为权力中心
C.权力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D.总统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于美国各地,50个州一度全部进入“重大灾难状态”,面对民众要求国家整合所有公共卫生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应对的呼声,各州政府仍是各自为政,这让“合众国”被戏称为“散装美国”。造成这种状态的制度原因是
A.三权分立的异化 B.利益集团的掣肘
C.联邦与地方分权 D.两党制的局限性
7.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会又颁布了以下几项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 内容或目的
1689年《兵变法》 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否则不拨款
1689年《宽容法》 确立了宗教宽容原则,但非国教徒在政治地位上仍然不平等
1696年《叛国法》 目的是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为被指控为“叛国罪”的人提供法律保护
1701年《王位继承法》 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
这表明当时英国A.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矛盾已解决
B.议会权力得到不断扩展
C.宗教信仰和政治派别完全对立
D.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8.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这表明英国( )
A.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和传统
B.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C.国王不掌握实权,只是国家的象征
D.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传统
9.英、法、美、德建立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主要共同点是( )
A.总统或首相都拥有行政实权
B.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
C.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行使立法权
D.都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10.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了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A.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B.形成代议制政府 C.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D.实现议会普选制
11.《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帝国元首(皇帝)有如下规定:“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之一”;“帝国元首任期终身”;“帝国元首不得兼任政府官吏,亦不得担任帝国国会议员”;“帝国元首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薪职务、经营商业、执行业务、亦不得担任任何盈利事业之董监事”。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 )
A.规定了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B.规定了帝国元首的虚君地位
C.对元首权力的限制有名无实 D.赋予帝国元首以广泛的权力
12.1878年1月30日,法国总统麦克马洪面对共和派掌控的两院的阻力,只能辞职。继任总统的朱尔格雷维立即表示:“我真诚地服从议会制定的大法,我永远不与宪法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这反映出法国
A.政局动荡不安 B.总统权威名存实亡 C.宪政逐步发展 D.参众两院独揽大权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实行。这表明法国
A.总统拥有立法权 B.议会权力至上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分权制衡
14.威廉·布莱克斯通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B.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C.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D.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15.1760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1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当代表们吵得不可收拾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提议去请牧师。他们请来了牧师,带领大家祈祷,以放弃“唯我正确”的看法,这反映了
A.美国民主政治建立有斗争有妥协 B.制宪会议是地方各州力量的博弈场
C.代议制民主有助于解决政治纷争 D.美国政治生活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1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史论
A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B 1787年宪法规定人民通过选举或者指定产生的政府官员和议员来行使权力 美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民主宪法
D 1875年法国实现了“一票共和” 法国共和制的建立具有艰难性
A.A B.B C.C D.D
18.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其德意志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他不懂英语,不愿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大臣遇事商议出对策后交国王确认。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国王的行政权已丧失
B.为责任内阁制形成提供了契机
C.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D.君主立宪制极易导致大臣擅权
19.1872年,日本启动了“明治改历”,废除了沿用千年的太阴历,改用太阳历。太阴历通过日出和日落来确定时间,反映自然节气的转换,但每天和每个节气的长短都不固定,准确性远不如太阳历。这一做法
A.加强了日本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B.扫除了封建专制思想遗毒
C.为明治维新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D.是工业现代化扩展的产物
20.法国1875年宪法由《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和《政权机关相互关系法》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组成,它们规定了主要国家机构的相关内容,却并未在其中明确公民的权利。这反映出
A.法国民主共和体制名不副实 B.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有限
C.该宪法尚不完备仍需要完善 D.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即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英国和美国政体分别通过什么法律文件予以确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是“传统的沿袭”?到19世纪上半期为止,英国完成政治民主化主要经历哪些历程?
(4)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怎样的发展方向?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们所称道,其理由不仅在于罗马法尤其是私法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文本的事实,更在于从罗马法中体现出来的统率整个罗马法律制度的灵魂性内核——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乃指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这些观念性原则统率、指导着罗马人的生活,包括生活法律,并且它们——尽管曾被历史尘封——但仍能够被现代的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发现。
——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是资产阶级各集团之间妥协的产物,妥协的结果使宪法具有缺残、矛盾、可变通的特点。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在法国政治派别斗争格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这种貌似不稳定的灵活变通性却成了宪法的护身符,成为保证制度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因素。
——摘编自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蕴含的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在西方法律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主要是哪两个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并简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与议会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C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C
15.B
16.A
17.D
18.B
19.D
20.C
21.(1)政体:君主立宪制;创新: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法律:《权利法案》、《1787年联邦宪法》。
(2)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妥协;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和北方的妥协。
(3)“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历程:通过《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限制君主权利;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4)方向: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
22.(1)精神: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理性精神。
地位: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蓝本)。
(2)派别:共和派、保皇派(君主派)。
关系: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