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七单元(a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七单元(a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十三
第七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禁 禁止 情不自禁   B.号召 号脉 寒风怒号
C.单薄 薄地 日薄西山 D.使劲 劲头 疾风劲草
答案:C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īn/jìn/jīn;B项读音依次为:hào/hào/háo;C项读音均为“bó”;D项读音依次为:jìn/jìn/jì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干燥 温驯 一撮 舔舐    B.盘旋 戏虐 宛如 凛冽
C.游弋 沉浸 欢腾 贪婪 D.颈背 歉收 恶魔 询问
答案:B 解析:B项,虐—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仿佛置身于禁宫之中。
B.风雪中,阿隆与兹拉特相濡以沫,最终走出了困境。
C.《山羊兹拉特》中,作者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境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
D.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答案:D 解析:D项,“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感情的需求与感情的丰富与否,是一个作家的创作得以进行与维系的根本保证。
B.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感情,而且能增长人的知识。
C.西方有的评论家说,辛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刻画性格的能力可以和托尔斯泰媲美。
D.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
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删除“与否”;B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位置;C项,搭配不当,“刻画”前加“卓越”或其他限定词。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隆和兹拉特从别人的田地、不熟悉的草场、新盖的茅屋前走过。
B.情感在小说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是小说的表现对象,作为题材出现。有时是笼罩于全篇的氛围,成为作品的基调。有时是贯穿全篇的线索,统摄作品的材料。有时是小说结构的动力,推动情节的发展。
C.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D.兹拉特真的不知道,这么大的风雪,阿隆为什么不带它回家?他们到底要去哪儿?
答案:A 解析:B项,前三个句号均改为分号;C项,句号改为逗号放于引号外;D项,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
6.下列对《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明晰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文中风雪这一自然环境,影响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凸显了兹拉特的重要性,它成了勒文家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从而改变了它的命运。
D.小说中,作者在描绘山羊兹拉特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如“疑问的眼光”“好像又想通了”等,生动地传达了兹拉特的情感。
答案:B 解析:B项,“明晰”说法不当,应是“不留痕迹”。
二、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他穿上棉衣戴上帽子,然后,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而且也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不知道村子在哪里,也弄不清小城在何方。真是进退两难了!寒风怒号,掀起阵阵雪旋,宛如一些白色的小精灵在田地的四周玩耍。一股白色的雪尘从地面飞起。兹拉特停住脚,它再也走不动了。它固执地把蹄子牢牢地扎在地里,咩咩地叫了起来,仿佛请求主人带它回家。它那白胡子上已挂着几串冰柱,双角上的冰在闪闪发亮。
……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是谁把雪堆成这么高?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们得救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它似乎又恢复了对人的信任。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胀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他从来就喜爱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
……
当阿隆睁开眼睛时,他说不清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大雪盖住了天窗。他试着去捅开,可他的手臂全伸直了,还是捅不开。幸亏那根棍子还在身边。花了很大力气,他才用棍子捅开了天窗。外边,始终一片乌黑。雪继续在下。寒风呼啸着,起先用一种调子,后来,越来越响,成了各种调子的合奏,就像恶魔狞笑……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不过,从第二天起,雪再也没那么大了,风也渐渐平息了。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阿隆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不过,一到晚上,蜡烛点着的时候,它需用角敲厨房的门,让人知道它要进来。每次,大家都放它进来,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7.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分点概括)阿隆的家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6分)
8.暴风雪来临时他们是如何战胜的?(6分)
9.文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0.文章前后都写到了阿隆对兹拉特的感情态度,这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4分)
答案:7.参考答案: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家里需要钱过节。
家人的态度是不舍。
解析:分析选文的前三段可以得出答案。至于家人的态度,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看出:勒文“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才决定卖掉兹拉特;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安娜、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带兹拉特上路,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
8.参考答案:(1)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2)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3)兹拉特靠阿隆得救。
解析:分析时注意把握几点:(1)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2)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3)团结就是力量。
9.参考答案:①预示着情节的发展;②他们已经战胜了暴风雪;③用景色来表达阿隆心中的幸福。
解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与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等有密切关系,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10.参考答案:前文的不舍只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有等级的感情。经历了生离死别之后,勒文全家与山羊的感情超越了动物层面,山羊获得了与人平等的权利。
解析:结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如选文前几段中阿隆一家所表现出的情感只是对动物的一种不舍;而后来经过一场患难,“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
三、拓展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丹麦]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咽声。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1.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12.文中频繁地更换“畜生”“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6分)
13.作者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揭示了怎样的主题?(6分)
14.相信大家平时读到过不少结局安排巧妙的小说,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篇,不少于60字。(8分)
答案:11.发生:诺尼及其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结局:人狗脱险。
12.参考答案:称“畜生”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称“犬”把它当动物,没有太多的感彩;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人与狗关系密切。
解析:结合这三种称呼本身所含的意思分析。
13.参考答案: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们一命,升华了主题,昭示了真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
解析:小说结尾处,诺尼和尼玛克都脱离了危险,而这恰恰归功于诺尼所丢弃的小刀,与前文相互照应。同时也极富戏剧性。如果当时诺尼没有丢弃小刀,而是杀死了尼玛克,也许他就不会被救。启示人们要善待生命。
14.答案:略
解析:如《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警察与赞美诗》等耐人寻味的结局。谈论的重点应是小说巧妙的结局。
四、语言运用(16分)
15.对《山羊兹拉特》最后一段的翻译有以下两种版本。阅读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6分)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选自课文最后一段)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答案:参考答案: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了,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较好。
解析:本题实质是对文字的对比赏析。可以从语言特色、文字内涵等角度展开。注意要结合整个文本的主旨。
16.读书时,常用批注对文中精当之处作出评点,抒发感想。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三言两语,生动传神。请参考对画曲线句的批注,任选一处画横线的句子,从内容、手法、作者情感等角度选择一个作批注。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不超过40个字。(4分)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①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驰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起了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②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示例:一个比喻写尽蜂儿姿态之轻盈,动作之优雅,神态之安闲,突现物之生机,妙极!
答案示例:①形象的拟人!蚂蚁是个思想家,更是个践行者啊!
②蝉能摆脱外壳,自己却难以摆脱寂寞;以空屋之空旷言寂寞如茫茫大漠之无边,越咂摸越有味。
解析:评点要做到切中肯綮,语言生动连贯,使用一定修辞。
17.(2009湖北高考,20)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6分)
示例: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
(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解析:试题设计超越了常规的仿写题,角度相当巧妙。第一个词语是主人公的幸福观,后面两个句子对其阐释。
五、写作(40分)
18.“感动”常常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读一篇小说,打动我们的往往不是有趣、紧张的情节,也不是作者高超的叙述技巧,而是作品中蕴涵的情感。
请试着写一篇具有小说意味的文章,表达某种情感。不少于300字。
答案:提示:这一写作训练,主要是学习写作有情感的文章。可以是友情、亲情、爱情;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也可以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写作时要借鉴小说的叙述特色,写得具有小说的韵味。
示例:
电 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叫你妈妈给你寄……”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喷嚏。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家:“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