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七
第四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请帖(tiě) 字帖(tiē) 碑帖(tiè) 妥帖(tiē)
B.袒露(lù) 裸露(lù) 露天(lòu) 露马脚(lòu)
C.听差(chāi) 差距(chā) 差错(chà) 参差(cī)
D.行列(hánɡ) 行情(hánɡ) 道行(hénɡ) 树行子(hànɡ)
答案:D 解析:A项,“字帖”中“帖”应读“tiè”;B项,“露天”中“露”应读“lù”;C项,“差错”中“差”应读“chā”。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擦试 迸发 宅邸 花翎 B.勋绶 绛红 邹襞 怯场
C.饶恕 颤抖 温顺 荒张 D.惊惶 魅力 耽搁 眼帘
答案:D 解析:A项,擦试—擦拭;B项,邹襞—皱襞;C项,荒张—慌张。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公告,自今日起解除去年1月15日发布的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的临时价格______措施。
(2)索尼亚晚间很迟回来时,来到娜塔莎的房里,令她______的是,她发现娜塔莎还没有脱衣服,睡在沙发上。
(3)现在,一些平民百姓以及一些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普通演员成为虚假广告的代言人。他们代言的虚假广告更具______性。
A.干预 惊异 迷惑 B.干预 惊奇 疑惑
C.干涉 惊异 疑惑 D.干涉 惊奇 迷惑
答案:A 解析:“干预”,过问(别人的事)。“干涉”,①过问或制止;②关涉,关联。第(1)句中,是国家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因此应选“干预”。“惊异”,惊奇诧异。“惊奇”,觉得很奇怪。“迷惑”,①辨不清是非;②使迷惑。“疑惑”,心理不明白。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B.在盛大的舞会上,原本相识的娜塔莎与安德来不期而遇,并双双在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C.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D.《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身临其境,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答案:C 解析:A项,“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用来修饰“生活细节”不恰当;B项,“不期而遇”是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一般用于已经认识的人;D项,“身临其境”比喻自己亲身到了某种境地,此处使用对象有误。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B.托尔斯泰的记忆力和观察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C.君不见,那些玩世不恭,自由放荡,不务正业,沉迷欢场,以至违法犯罪而又自命“潇洒走一回”,不都是最后托着空壳的肉体走向沉沦么?
D.耽搁的原因是因为娜塔莎的裙子,它太长了,两个女仆在缩短裙边,匆忙地咬去线头。
答案:A 解析:B项,“观察力”和“记忆力”对调,与“捕捉形象”和“长久地储存”相对应;C项,成分残缺,在“潇洒走一回”后加“的人”;D项,“原因”“是因为”重复。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青年》,长篇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我们现在所指的“托尔斯泰主义”指的是他曾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不抵抗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三方面的内容。
C.娜塔莎和安德来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形象。
D.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答案:A 解析: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少年》《青年》。
二、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7.娜塔莎对爱情的一番表白说明了什么?(5分)
8.索尼亚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5分)
9.“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一句中,“幸福的惊惶”该如何理解?(6分)
10.索尼亚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6分)
答案:7.参考答案:她喜欢浪漫,充满对爱情的渴望,为爱义无反顾。
解析:在娜塔莎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她被“爱情”的幸福包围着。但同时,爱情几乎让她忘记了一切,“我没有意志了”,“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表现娜塔莎为爱义无反顾。
8.参考答案:她太幼稚,以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她决心为爱坚持到底。
解析:此时的娜塔莎已经被爱冲昏了头脑。在她看来,与阿那托尔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情,此时的她已经听不进任何的劝告。
9.参考答案:她沉浸在所谓的爱情中,她为自己对爱的感觉而幸福,又觉得自己神魂颠倒,超出常理,所以是“幸福的惊惶”。
解析:主要理解“幸福”“惊惶”的意思。“幸福”是源自已经拥有的“爱情”;结合娜塔莎“我要怎么办呢”的询问,可以感受到此时的娜塔莎也意识到自己因为爱情的缘故而超乎常理,因此才会“惊惶”。
10.参考答案:索尼亚害怕此事发展下去娜塔莎会受到伤害;娜塔莎害怕这“美好的爱情”被破坏。
解析:结合语境来看,索尼娅担心的是娜塔莎沉浸在这样的“爱情”中而无法自拔,怕这份“爱情”会对娜塔莎带来伤害;而娜塔莎听到索尼亚不支持自己时,流露出恐惧的情绪,她是怕自己的“爱情”被破坏。
三、拓展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砷
[意大利]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耷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的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酮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最后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的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飞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一天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有删改)
11.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12.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4分)
1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7分)
答案:11.参考答案:(1)交代当时社会背景;(2)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3)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解析:前文只是为主人公的出场作了一个引子,同时也让读者明白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信息。注意结合文本进行事实描述,但也要有概括性和提炼性的话,要用相对专业的术语来回答。
12.参考答案:从容自信;识破对方阴谋的自得。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一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二要结合具体语境。
13.参考答案:(1)“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增强故事的真实性;(3)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构思新颖独特。
解析:结合第一单元中所学的话题知识概括作答。
14.答案:略
解析:可以依据本篇内容或自身的思考谈眼力和耐心的意义,眼力和耐心是鞋匠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四、语言运用(17分)
15.(2009湖北重点中学联考,20)将下面画线的内容改成一段心理描写,要求内容能与原文衔接,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及个性,30字左右。(5分)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嫂感到有点突然,又有几分担忧。
参考答案:(1)怎么这么急?上前线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有个三长两短,那可怎么办?(感到突然;对丈夫的关切)
(2)怎么这么急?爹年纪大了,小华还小,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感到突然;对家事的忧虑)
解析:结合语境推测水生嫂的心理。尤其注意“手指震动了一下”与“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两个动作。
16.《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么两段话:
①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②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改变了先前回答贾母问话时的说法,黛玉此时的心理活动作品未直接表现出来。请补写一段表现黛玉此时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40字)(6分)
(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心想:“我刚才的回话并不讨外祖母喜欢,在她的眼中女孩子重要的不是读书上学。”
解析:答案中要出现体现心理描写的字眼,如“心想”等;另外要联系到外祖母的态度来确定黛玉心理活动的内容。
17.根据文段的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写一个结句。(6分)
在众多成功者的行列中,天之骄子所见不多,而幼孤失恃者,环境恶劣者,备受压抑者却屡屡成才。
居里夫人、斯丹达尔、麦克斯韦、达尔文、列夫·托尔斯泰都是幼年丧母,牛顿是个遗腹子,范仲淹、夏衍都是幼年丧父。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时,只能偷偷地研究相对论;巴斯德赶走了纵横驰骋的老鼠,才在一间破阁楼上弄了间实验室;卢瑟福轰击原子核的简陋仪器,多是自己制造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脚边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在这些成功者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发人深思的哲理,那就是,逆境使人自强,令人奋进,促使人成才。
解析:找出文段中所用材料的共同点,即可概括中心内容。
五、写作(40分)
18.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第一要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体现:肖像描写,人物出场的描写,人物行动的描写,人物间对话的描写,人物情绪和心理的描写,以及细节描写,还有烘托的手法等等。请恰当运用这些方法塑造一个人物,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
差 生
课堂上。
他如坐针毡,低着头,用手使劲揉着鼻子。
一个喷嚏在他鼻腔里憋了很久了。要是课余时间,他非要仰起头来,打个痛快不可。可这时他不敢,也不愿意打出来——他知道,打出来非出事不可。
他是个差生,在老师眼中似乎是“坏”的代名词——尽管他平时很守纪律,也很关心集体。
前天,只有他一个人在班里,他看见有一条板凳腿散了,就去拾起来,想把它重新装好。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
“你干什么?好端端的一条板凳,被你弄成这个样子……”
老师非常恼火。
他也有点气愤——“不,不是……”话到了嘴边,只好硬咽下去。
现在,他顾不得想这些了。“真见鬼,怎么这么难憋?”他使劲揉着鼻子,头又向下压低了些——越想憋住,越觉得难受。
“阿——嚏!”他终于憋不住了。
笑声,似山洪般暴发。
“站起来!滚出去!”平地一声炸雷,好响,好狠,他怎么不心惊肉跳?!
他出去了——尽管他很想继续听课。
室外,也不十分明亮,有一块乌云,遮住了又大又圆的太阳。
“不好,还有!”凭直觉,他知道第二次山洪又要暴发。
对,应该打,打个干净,打个痛快,这样才舒服。
于是,他仰起头,等待即将冲出乌云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