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四单元(b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四单元(b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八
第四单元(B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素芭时而爱抚它们,时而叱责它们,时而哄(hōnɡ)劝它们。
B.帕勒达帕通过日常接触,了解素芭的禀(bǐnɡ)性,十分尊敬她。
C.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tiǎn)她的身子。
D.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kuì)望。
答案:B 解析:A项,“哄”应读“hǒnɡ”;C项,“舐”应读“shì”;D项,“窥”应读“kuī”。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休憩 消遣 静谧  海市蜃楼  B.瞥见 崭新 槟榔 流言匪语
C.嘻戏 晌午 弥补 不屑一固 D.喧哗 琢磨 情愫 无可明状
答案:C 解析:A项全对;B项,流言匪语—流言飞(蜚)语;C项,嘻戏—嬉戏,不屑一固—不屑一顾;D项,无可明状—无可名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______,新娘是个哑巴。
(2)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给学生鼓励、理解和期待,使学生不______,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3)诗词以境界胜,因境界吸引人,而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领入诗词营造的境界,使听者的身心______到清风明月、花香鸟语、情思悠悠的情境中,或柔软或深切地体验那一脉又一脉美的享受。
A.茅塞顿开 灰心丧气 沉浸  B.恍然大悟 垂头丧气 沉溺
C.茅塞顿开 垂头丧气 沉溺 D.恍然大悟 灰心丧气 沉浸
答案:D 解析:“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前者是指自己不明白,经过指点明白了;后者是自己理解错了,经过指点后懂得。“灰心丧气”指因遭到困难、失败意志消沉;“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沉浸”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溺”指陷入不良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身处高三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亲人的期待而做着不懈的努力。
B.泰戈尔的著名诗集《吉檀伽利》,意为“献给神的诗”,使他成为亚洲首当其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C.开篇善写忧国忧民文章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编个长短句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恃:有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D.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素芭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说三道四了。
答案:C 解析:A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绩非常得意,不合句子的语言环境。B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合语境;D项,“说三道四”指随意评论,乱加议论,此处应换为“评头论足”。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素芭》通过记述哑女素芭因身体残疾而惨遭抛弃的遭遇,对当时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疏远冷漠的现实加以委婉地批判。
B.泰戈尔的作品描写了印度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C.当喧嚣繁杂的都市生活跟车轮一样单调,压抑的忙碌令你满脸倦容的时候,朋友,请读一点泰戈尔吧,他会让阳光重新洒满你的胸膛。
D.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答案:D 解析:D项,主宾搭配不当。
6.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通常叫她为素芭,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
B.素芭身边并不是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牛栏里有两头牛,一头叫萨尔帕迪;一头叫班尔帕迪。
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D.沈从文先生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很有心得地告诉我们,“贴着人物写。”
答案:C 解析:A项,“素芭”和“素”都应用引号;B项,分号改为逗号;D项,逗号改为冒号,或句号放在引号外。
二、课内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这个姑娘被起名为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在她之前,两位姐姐分别被起名为苏盖茜妮和苏哈茜妮。出于押韵好叫的考虑,父亲给小女儿取名为素芭茜妮。现在,大家都简称她为素芭。
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谁也不晓得,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眼前,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的心坎上。
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因为与男孩相比较而言,母亲更把女儿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她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与自己其他女儿相比,父亲巴尼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我们相互间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较正确地表达各自的思想感情,有时还得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即便如此,它也不总是被表达得正确无误。当然,缺乏表达能力,就不免会出错。然而,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哑巴有生以来除了脸部的表情再没有其他的语言了。他们的眼睛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正因为如此,寻常的男女孩子都对她怀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敢接近她,和她一起玩耍。她犹同寂静无声的晌午,无声无息,无亲无朋,孤寂地伫立着。

村子的名字叫做琼迪普尔。一条孟加拉小河犹同家里的可爱小女儿,流经村旁。它的流程虽然不漫长,但它不倦地带着自己纤细的身子,为保护着两岸而工作着,仿佛它与两岸村落的所有人,保持着无法言说的亲密关系。两岸高耸着,村庄坐落着,大树矗立着。在它们的下面,一条乡村的拉克什米小河,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迈着急疾的步伐,为数不胜数的善事而忘我地奔流不息。
巴尼康托的屋舍毗邻着岸边。他家的竹篱笆、高高的八顶草棚、牛栏、草垛、谷仓、芒果园、木棉和香蕉园等等,过往的船夫和渔夫们,尽收眼底。
我不晓得,在财运亨通的幸福家庭里,是否有谁注意了这位哑巴女孩。但是,那位哑巴姑娘一旦干完了活儿,获得几许空闲,马上就走到河岸边坐着。
大自然似乎弥补了她不会说话的缺陷。小溪的絮语、村人的喧哗、船夫的哼唱、鸟儿的鸣叫、树叶的簌簌声,都汇合在一起,与四周的颤动融合在一起,犹如大海波涛,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就是长着大黑眼睛和长长眼睫毛的素芭的语言。这种语言包罗万象,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晌午,渔夫和船夫都匆匆赶回家吃饭,村人正在午睡,鸟儿停止啼鸣,渡船停泊在岸埠。人类忙忙碌碌的世界,仿佛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活动,蓦然间它变幻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像。那时辰,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炎热的阳光之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底下。
7.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6分)
8.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4分)
9.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描写素芭生活的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4分)
10.从这两节选文中,你能感受到素芭这一形象的特点吗?(6分)
答案:7.参考答案: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解析:在第一节选文中作者对此作了描述。尤其是素芭母亲的表现。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8.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解析:在第一节选文的最后一段中,作者对素芭的眼睛作了具体的描绘。“这双黑眼睛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运用了排比;“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运用了比喻修辞。
9.参考答案: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解析:在作者笔下,村庄是热闹的、忙碌的,而素芭却是永远无言的、孤寂的。在这里,村庄的热闹与忙碌反衬了素芭的孤寂。
10.参考答案: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
解析:这两节选文中,作者对素芭的塑造是通过正面描写眼睛与侧面烘托实现的。对素芭眼睛的描述,主要突出了她的聪颖、善良。另外从素芭父母及邻居们对素芭的态度来看,反映了素芭的寂寞与孤独。
三、拓展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美好的声誉
[美国]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在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撅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 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 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 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 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11.小说第一段,比尔·盖瑟想对儿子说些什么?他为什么选择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个故事?(6分)
12.小说在五、六两段为什么极力渲染银行家尤尔先生不肯卖土地?(4分)
13.先概括小说主人公爷爷的品质,再分析小说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爷爷的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8分)
14.分析小说结尾所引用的那首小诗的作用。(6分)
答案:11.参考答案:想对儿子说这片美丽的土地的来历;儿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希望他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继承爷爷的美好品质。
解析:结合后文来看,比尔·盖瑟给儿子讲述的是土地的来历;讲述中突出的是爷爷的美好品质,在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讲这些,是想让儿子将来能继承爷爷的好品质。
12.参考答案:与下文尤尔先生不仅卖土地而且低价出卖的情节形成对比,从而证明爷爷的美好声誉在这件事中起了巨大作用。
解析:尤尔不肯卖土地,却最终卖给了“我”,这是一种对比,在对比中更突出了被尤尔先生所念念不忘的爷爷的美好声誉的作用。
13.参考答案:勤劳、宽容、慈祥、诚实、正直;通过他人之口介绍爷爷的品质更真实可信,更能表现一个美好声誉的广泛影响。
解析:爷爷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尤尔的谈话以及文章最后一段的相关记叙概括得出。在这里,作者通过侧面描写介绍爷爷的人品和声誉,比直接让人物本身来表现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爷爷的美好声誉的影响之广泛。
14.参考答案: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照应开头。
解析:那首小诗是“我”由爷爷的声誉及其影响联想到的,可见在结构上来讲,这句话总结了上文,同时也点出了本文的主旨。
四、语言运用(18分,每小题6分)
15.(2009内蒙古赤峰二中测试,20)仔细阅读下面一句话,按要求完成(1)、(2)两题。
“我在热闹里就觉得热闹讨厌,我在孤独里又会觉得孤单难受。”
(1)请用两个词概括说话人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下面的文字,使补写后语句表达的心理与原句相反。(不能仅使用“讨厌”“难受”的反义词,句式不必相同)
我在热闹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孤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参考答案:烦躁 矛盾
解析:讨厌热闹源于内心的烦躁;讨厌热闹,但又觉得孤单难受,这种心理应是矛盾的。
(2)参考答案:(我在热闹里)跟着热闹,别提多快乐了;(我在孤独里)沉思,感受独处的妙处。
解析:与原句相反的意思应是对热闹和孤单持有接受、认同或者是喜欢等态度。
16.阅读下面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然后概括其寓意。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参考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我们不能给它不能承受之重。
解析:寓意的揭示要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进行。“花儿”凋谢,是因为“我的热恋的爱”;“琴弦”断,是因为音节使它力不能胜。
17.(2009浙江五校联考,21)有些文学人物的评论,虽一言两语,却能形象地揭示人物性格,突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诸葛亮——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保尔·柯察金——用行动诠释生命的钢铁战士。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文学形象中任选两位,各写一句简短的评语。
丹柯  老葛朗台  周朴园  素芭
参考答案:丹柯——燃烧自己照亮众人的勇士。
老葛朗台——被金钱吞噬人性的吝啬鬼。
周朴园——伪善的外表,自私的灵魂。
素芭——会说话的眼睛,无法倾诉被抛弃的悲苦。
解析:结合所学文本知识,评语要符合人物特征。
五、写作(40分)
18.《素芭》是泰戈尔的名篇,写一个印度哑女的命运悲剧。她因哑被父母“骗”嫁给异乡的一位男子,最终的结局,泰翁点得很含蓄:“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请结合自己对这个结尾的理解进行续写。
答案:
示例一:
那个清晨,天阴沉沉的,乌云黑压压地向房屋伸出双臂,既像是一种拥抱,又像是一种不带丝毫情感的驱赶。
在婆家的后门处,婆婆用稍带一丝怜悯的眼神望着素芭,伸出她那双干枯的、令素芭感到陌生的手抚摸着素芭的头,说:“其实你是个好女孩,带上这些钱,走吧!(我们家容不下你。)”当素芭淌着泪,捧着“婆婆”塞在她手里的那不及她的嫁妆十分之一的钱踏出婆家后门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她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家去,也不可能去找帕勒达帕,她只能到处去流浪。
而那位总算是对素芭表现出爱怜的情感的好婆婆,在关上门的那一刻,脸上露出了一丝舒心的笑。
示例二:
素芭是被父亲接回去的。她走时并没有像她的丈夫先前所推断的那样,为离开丈夫而流泪。她那黑色的眼睛像深邃的海,你无法从她的眼睛中知道此刻她的心情。她只是默默地收拾好行李,再默默地跟着无奈又有点脸红的父亲回到了琼迪普尔。
母亲因着难为情和对自己与女儿不幸命运的悲哀,躲在自己房内哭泣。父亲则终日不着家,在庄园里狠命干活。素芭无法说什么,也不知道做什么。在加尔各答,她想父母,想姐姐,想“萨劳”和“班劳”,想……也许只是有一点点,想帕勒达帕。她早就忘了出嫁前几天,帕勒达帕对她说的伤心话了,她只想再为他调一个槟榔包。可是,帕勒达帕还会叫我一声“素”吗?素芭想,也许他已经忘了我吧?
素芭的心充满了忧伤。她生来就不是水晶宫里的唯一公主,也没有高强的法力。她的黑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素芭来到了河边。帕勒达帕今天不在那钓鱼。素芭坐在合欢树下,听风吹过叶子的声音。破碎的阳光荡漾在水面。“有好多鱼呢,帕勒达帕怎么不来?”素芭想。一直坐到了下午,素芭直起身子,拍拍裙上的草屑,然后慢慢走近河沿。
琼迪普尔的河流,带着她的美丽的女儿,缓缓流向远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