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五单元(a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五单元(a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九
第五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葫芦(lu)  嘀咕(dí)  热衷(zhōnɡ) 呵叱(chì)
B.模样(mó) 顽固(wán) 茶卤(lǔ) 隐瞒(mán)
C.纵使(zònɡ) 槌子(chuí) 乖觉(jiào) 唠叨(lāo)
D.没收(mò) 干涉(ɡān) 投掷(zhì) 埋怨(mái)
答案:A 解析:B项,“模”应读“mú”;C项,“觉”应读“jué”,“唠”应读“láo”;D项,“埋”应读“má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对弈  山峦  光彩奕奕      B.狭小  夹缝  汗流浃背
C.喘气 挣踹 水流湍急 D.店铺 胸脯 周公吐哺
答案:C 解析:C项,踹—揣。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清兵卫与葫芦》中,前面的情节颇为______,精彩却在最后______水面。清兵卫的葫芦,古董店______开价5块,校役却卖了个50元的好价钱,而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600块。______我们立刻明白了,先前清兵卫不被人理解的那份执著。
A.平淡 浮出 居然 于是   B.平凡 浮出 竟然 于是
C.平淡 露出 竟然 从而 D.平凡 露出 居然 从而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来看望做木匠的他爸爸的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B.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
C.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一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D.小说的情节走到一定程度,郁积的矛盾就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爆发。之前是个漫长的过程,爆发在一刹那。爆发之后怎么办,这既是小说家的难题……同时,也是情节的新起点。
答案:C 解析:A项,句号放在引号内;B项,顿号去掉;D项,“爆发之后怎么办呢”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
5.下列小说在情节安排(叙述方式)上与《清兵卫与葫芦》相似的一篇是(  )
A.《炮兽》    B.《祝福》    C.《桥边的老人》    D.《炼金术士》
答案:B 解析:《清兵卫与葫芦》采用的是倒叙方式,这与《祝福》是相似的。
6.(2009广东高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答案:A 解析:B项,一是语序不当,“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应改为“发现的一种新的野生动物”二是搭配不当,“并命名为‘金丝牦牛’”的主语不是“金色牦牛”,而是“人”,宜改为“被命名为‘金丝牦牛’”。 C项,“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语序不当,“令人流连忘返”应调后;D项,“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杂糅,糅合了“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和“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两种句式结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20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莫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了: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怨恨用槌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7.节选部分记叙了小说的中心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选文是怎样体现清兵卫对葫芦的钟爱及独到的眼光的?(5分)
9.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10.请依据小说的内容推断清兵卫喜爱绘画的结局。(6分)
答案:7.参考答案:教员没收了清兵卫最钟爱的一个葫芦
解析: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节选部分是围绕清兵卫最后买的葫芦展开的,而教员没收他的葫芦,是整个事件的高潮所在,也最能体现小说的主旨。
8.参考答案:看到心爱的葫芦,清兵卫紧张得“心头发着跳”,“喘着气”叫老婆婆别卖给别人,“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一个天天到街上看葫芦的孩子,能够对某个葫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个葫芦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急匆匆”地“跑回家”“拿钱”表现他急于得到葫芦;“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表明他急于对葫芦进行一番改造。
解析:主要分析清兵卫看到葫芦后的一系列动作及心理。
9.参考答案:小说交代了葫芦的去向是整个情节的一次摇摆。小说是在告诉读者正是清兵卫的独具慧眼和天才造就了儿童天性和禀赋在成人否定中的胜利。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和讽刺,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索,也体现了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高超技巧。
解析:小说情节的摇摆实际是情节发展的千折百回,在小说的发展中不是很顺地发展下去,而是摇曳生姿的。结合这些知识与选文具体分析即可。
10.答案:略
解析:可以是和喜爱葫芦相同的结局,也可以是不同的结局,言之成理即可。
三、拓展阅读(24分,每小题6分)
(2009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雪 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唆,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打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1.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
12.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两口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表现深沉的爱,这种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3.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作一简要分析。
14.“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答案:11.参考答案:(1)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带进故事中去;(2)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3)为整篇小说“定调”,白色的雪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解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具有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及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2.参考答案: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③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④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
解析:主要是对小说具体情节的分析概括,从老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儿子的爱。
13.参考答案: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雪夜》中,儿子这个角色似生实死。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在一系列假象之后,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震惊了,进而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解析:出人意料的情节往往在小说结尾处“真相大白”,结合这一理解及文本内容作答。
14.答案示例:(1)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主题。(2)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3)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只要能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作出合理的解读即可。
四、语言运用(18分)
15.恰当排列下列语句的顺序,使语意完整顺畅。(4分)
①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
②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
③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离,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④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
⑤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⑤①②③
解析:通读语句,可以确定是围绕欧·亨利的“意外结局”展开的,由此确定④为首句,然后根据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确定其余句子的顺序。
16.(2009全国高考Ⅱ,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参考答案:朋友不必前呼后拥,交心就好;房子不必宽敞明亮,温馨就好;旅程不必永世难忘,充实就好。
解析:所造句子和例句内容要贴切,句式要相同,构成排比,尽量做到有文采,注意前后的逻辑关系。
17.(2009安徽淮北实验高级中学模拟,22)下面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小小说。仔细看看,便可以看出其中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把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描述出来。(8分)
丈夫的账单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七天预付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女打字员共进一次晚餐(支出金额)
给妻子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参考答案:丈夫新招聘了一女打字员,与她的关系比较暧昧,既预付薪金,又献上鲜花,还共进晚餐。此事被妻子知道后,掀起了轩然大波。丈夫为了赔罪,只好花一大笔钱给妻子买时装,给岳母买昂贵的大衣。可妻子、岳母不肯善罢甘休,丈夫只好将年轻的女打字员辞退,另聘了一位中年妇女。
解析:注意账单中出现的人物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女打字员最后换成了一个中年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中的情节。
五、写作(40分)
18.有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流水账,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请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关于情节的这一特点,写一篇文章,注意体现情节的曲折,不少于300字。
答案:提示: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写作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可以编造故事,也可以写自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示例: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作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了?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