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一单元(a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同步训练:第一单元(a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22 18: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一
第一单元(A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脚踝 青稞 裸露  颗粒无收       
B.愀然 泥鳅 揪住  瞅他一眼
C.蹒跚 隐瞒 螨虫 满目疮痍
D.勘探 湛蓝 斟酌 疲惫不堪
答案:B 解析:A项,huái/kē/luǒ/kē;B项,qiǎo/qiū/jiū/chǒu;C项,pán/mán/mǎn/mǎn;D项,kān/zhàn/zhēn/k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陡坡 踯躅 究竞 一副眼镜 B.撇下 眺望 倾听 嘎然而止
C.茫然 摇晃 挺进 毫不相干 D.催促 期待 踊现 稀稀落落
答案:C 解析:A项,竞—竟;B项,嘎—戛;D项,踊—涌。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你没家?”我问,边______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格鲁吉亚一______机被俄罗斯战机击落。
(3)据印度媒体10日报道,印度东北部最近______脑膜炎流行病,在过去一个月内造成至少165人死亡,2 000多人受感染。
A.注视  侦察  暴发   B.凝视  观察  爆发
C.凝视 侦察 暴发 D.注视 观察 爆发
答案:A 解析:“注视”,注意地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前者强调关注对方,后者强调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此义项多用于事变或革命。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网上追逃”使那些潜逃犯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答案:A 解析:B项,“楚楚动人”多形容(姿态)娇柔、纤弱、秀美,不合语境;C项,“在劫难逃”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D项,“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不合语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来历”;C项,主语混乱,在“将”前加“他”;D项,搭配不当,“构筑”改为“揭示”。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1929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使他跃入名作家的行列。
B.“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C 解析:A项,逗号放到括号后;B项,冒号改为逗号;D项,冒号改为逗号,“人性的善良”与后面的内容是并列关系。
二、课内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7.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个孤零零坐在桥畔的老人,写作效果如何?(6分)
8.“露出笑容”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4分)
9.从“看管动物”“照料动物”“照看动物”等语句中,能看出老人怎样的生活遭遇?作者写这些的意旨是什么?(6分)
10.请分析小说结尾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7.参考答案:这样的开头既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也鲜明地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解析:场面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彰显都有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画面给人物——老人的出场奠定了背景,同时为小说蒙上了悲凉的气氛。
8.参考答案:尽管战祸临头,但一提到自己的故乡,老人由衷地露出了笑容,反映了老人内心对故乡的感情,这也是千千万万战时的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根据“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以看出老人此时的内心。
9.参考答案:这个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平时,他饲养的一只猫、两只山羊和四对鸽子,是他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他心灵的归宿。现在,纷飞的战火逼得他背井离乡,仓皇离家,但占据他心灵的还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家畜。老人是不幸的,生活使他不幸,战争使他更为不幸。作者写这些,意在写出战争的罪恶,战争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灾难。
解析:平时老人与这些小动物相依为命,但战争将至,老人不得不抛下那些小动物,可以看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
10.参考答案:“只是”一词在这里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解析:结合“只是”这一词的本义,同时注意词语的语境义。
三、拓展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1.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5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6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1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6分)
答案:11.参考答案: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②父亲去卖琴。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④母亲舍不得卖琴。⑤“我”去卖琴。
解析:第二段主要是介绍了舅舅的提琴,因此,下文与这把琴有关的情节都应在答案范围之内。
12.参考答案:(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做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
解析:(1)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双手微微颤抖”和“语调却异常平静”。(2)结合前文内容来看,这把小提琴并不值多少钱,所以“我”没有卖掉这把琴,同时我能够隐瞒家人真相,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当年父亲没有卖琴的原因也是如此,所以,此时父亲的内心是很复杂的。
13.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
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
14.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
解析:要结合小说内容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表达(17分)
15.(2009全国高考Ⅰ,18)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长大后,跟小二黑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的办法。把小芹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解析:这段语言材料中有两名女性,“她”一词的使用不当会引起指代不明。
16.从鲁迅、巴金、老舍、史铁生、海明威、巴尔扎克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增删。(5分)
示例:向您致敬,冰心。您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引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
答案示例:向您致敬,海明威。您的《老人与海》养育了我。从此,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首先注意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另外,作家与作品要对应,后面的内容应与作品相符。
17.(2009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期末,22)这是解放初期著名的农村作家赵树理的代表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文字,请按要求恰当表述。(8分)
老杨同志吃了早饭起程①,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他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②(提示:“老杨”与“广聚和小元”双方彼此陌生)。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还没有跟他搭话,他就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跟小元抬头一看,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毛巾③,身上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从这服装上看,村长广聚以为他是哪村派来送信的④,就懒洋洋地问道:“哪个村来的?”
如果“老杨同志”自己按着当时的情态,事后对别人讲述这一段经历,画线句子的内容该怎样表述?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我吃了早饭起程 ②正遇着两个人下棋 ③两个人抬头打量我——我那天头上箍着块白毛巾 ④其中一位大概是村长,也许以为我是哪村派去送信的
解析:本题的原文是作者用第三人叙述的,叙述者对事情是全知全觉的,如知道“广聚”和“小元”的名字,也知道谁是村长;如改变为“老杨同志”自己讲述,就应把“老杨同志”变为第一人称“我”,并改变原来的全知全觉的叙述方式。
五、写作(40分)
18.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桥边的老人》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另外,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请运用第一人称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
我是一棵树
我不喜欢约束,我不喜欢什么事情都听别人的,我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被别人所左右,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受到他人的影响,尽管我是一棵树,尽管我是一棵长在街边的树。
我好像很久没有看见我的梧桐兄弟笑。自从前几日来了几个工人之后,梧桐兄就再也没有笑过。其实,他就是不告诉我,我也知道的。前几天地震的时候,我们身后的那个房子被震坏了,在房子的墙壁上都能看见开口了,市政府的人来说了,要把那房子拆了,重新修过,还要把我们这边的街道重新修整一下。
不就是我们要被移走了吗?有啥不开心的呢?我们又不会被人当做柴火烧掉,我们是一棵树,我们走到哪里都是一棵树,再说了,我们移走了,也是为了人们的安全着想呢,有啥不开心的呢。而且现在啊,人们的环保观念越来越强了,房子修好了,说不准我们还是会被移回来。我们还是会在一起的,我们还是会在这里为这里的人们继续遮阳的。
梧桐兄听了,微微一笑。我知道他还是在担心,其实我也是在担心,因为只是政府在提倡保护我们这些树木,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关注我们的生命呢?我不奢望自己能再活多久,我只希望在我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给人们带去更多的阴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