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滑轮(1)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运用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杠杆本质。
教 具:
铁架台、滑轮、钩码、细线、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校教学楼粉刷外墙面时工人乘坐的吊篮,三层楼房加高时运送材料的装置都有什么特点?
(引入滑轮,板书课题:滑轮)
二、实验演示,解读新知
1、认识滑轮
⑴教师出示滑轮,拨动轮子,让学生观察轮绕轴的转动情况,介绍其结构:轴、轮,
得出:能够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板书)
⑵滑轮的分类(通过具体演示、归纳、板书)
A、教师组装定滑轮,演示提升钩码上升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定滑轮的定义并板书。
定滑轮:工作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
教师强调:升旗旗杆顶端的滑轮就是定滑轮;
学生阅读教材P.29“电梯”,进一步理解定滑轮的应用。
B、教师组装动滑轮,演示提升钩码上升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动滑轮的定义并板书。
动滑轮:工作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过渡: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探究学习。(板书:活动11.2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2、活动11.2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一)定滑轮工作时的特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⑴、解读实验
步骤1中“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系不规范的操作,相当于倒着拉测力计。当我们用手拉着挂钩,虽没有挂上物体,此时测力计已有示数,这是测力计的自身重力导致的。“使钩码匀速上升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意思是使钩码处于平衡状态,便于读数,于是,我们可以让钩码静止时再读数也是可以的,因为钩码仍处于平衡状态。另外需要注意:定滑轮右侧绳子受到的拉力系由两部分合成的,测力计的重力与测力计的示数,所以,拉动钩码的拉力应等于测力计的重力与测力计的示数之和。因此,不要认为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重力。
步骤2中的表格告诉我们测3次,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抽生回答,教师补充),这3次我们分别给测力计挂上2个、4个、6个钩码。你知道2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大吗?(从1个钩码的质量、重力入手引导学生认知),依次填出表格中3次实验中钩码的重力大小。
实验序号 钩码的重力G/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绳对钩码拉力F绳/N
1
2
3
⑵、演示实验,抽学生协助,观察测力计读数并报告学生。
⑶、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板书)
特点:①使用定滑轮不省力;②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⑴、解读实验步骤
⑵、教师演示实验,抽学生协助,观察测力计读数并报告学生。
⑶、分析数据,总结结论。(板书)
特点:①使用动滑轮最多可以省力一半;②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的实质:
⑴、学生阅读P11“读一读”,初步体会滑轮作为变形杠杆时,支点的位置、力臂的长短。
⑵教师解析用定滑轮提升钩码的情况:定滑轮工作时,支点为轴心,由于阻力和动力的方向均竖直向下,此时阻力臂与动力臂就是轮所在圆的半径,因此,定滑轮可看成等臂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F2(G)
教师演示将圆柱体推上台阶的情景,引导学生支点在圆柱体与台阶接触的边缘。教师演示用动滑轮提升钩码的情景,指出:动滑轮工作时,支点在滑轮左侧边缘的O点。此时,动力臂为滑轮所在圆的直径,阻力臂为圆的半径,所以,动滑轮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动力为阻力的 因而,使用动滑轮最多可以省力一半。
⑶、滑轮的实质:
定滑轮:等臂杠杆;
动滑轮: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了滑轮,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是杠杆的变形。这将有助于我们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滑轮应用问题。
板书设计
11.2 滑 轮
一、认识滑轮:
1、定义:
2、分类:
定滑轮
动滑轮
二、滑轮工作时的特点:
定滑轮的特点: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不省力。
动滑轮滑轮的特点: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最多可以省力一半。
三、滑轮的本质
定滑轮:等臂杠杆
动滑轮: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