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7 16: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时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为此,清初统治者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进生产工具
C.推行垦荒政策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D.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3.清朝前期,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于( )
A.纺织业 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4.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6.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这说明( )
A.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运至海外
B.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C.营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7.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促进商业繁荣 B.发展手工业
C.缓解人口压力 D.抑制土地兼并
8.清朝时,造成很多地方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 B.人口的快速减少
C.连年战乱 D.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
9.《“镇”兴四川》载:李庄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明清为水运商贸易之地……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材料反映了李庄古镇( )
A.汉朝时,兴旺发达 B.明清时,商贸繁荣
C.只是陆上交通要道 D.属于旅游胜地
10. 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1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人口)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人多拥挤)”。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12.下表是清朝前期乾隆到嘉庆年间主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年代 人口(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乾隆十八年 1.84 约4902
乾隆四十九年 2.86 约5071
嘉庆十七年 3.34 约5260
A.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
B.康乾盛世促进一农业的发展
C.传统经济政策受到西方入侵的影响
D.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
13.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
14.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1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17.明清时期,农业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生齿殷繁(人口众多),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周济救助),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王米、番薯、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示著作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于百姓最有裨益”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1.C 2.D 3.A 4.C 5.B 6.A 7.C 8.A 9.B 10.C 11.B 12.A 13.C 14.D 15.A
二、16.(1)商品经济的发展。
(2)纺织行业。
(3)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
17.(1)答案:明代。徐光启。
(2)答案:以民为本(重民思想、民本思想)。
(3)答案:人口增长,粮食缺乏(地少人多)。
开垦荒田。
(4)答案: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5)答案: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耕地面积;农作物的品种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