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路程、时间与速度
学科年级: 四年级 教材版本: 冀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数量关系,也是乘法的模型,这个数量关系不仅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的问题,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量,理解速度的意义。(重点)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速度=路程÷时间的数量关系式,了解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能够初步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但对其各个量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对常见的量的单位还不能准确掌握,尤其是对速度单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 本节课由提问题的形式展现,根据教科书巧妙的数据的设计,提供了比较快慢的多种策略,学生自然地推出时间相同,路程不同时谁快谁慢;路程相同,时间不同时谁快谁慢;以及思考小组讨论时间和路程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快慢。 课前要对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进行复习,以提问的方式呈现。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知 1、减速带、限速80.并提问。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速度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总结。 板书:速度 3、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谁跑得最快吗? 老师告诉大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是牙买加人博尔特,同学们想不想观看他夺冠的视频? 视频中的9秒58和100米分别指的是什么? 板书:时间、路程 学生踊跃回答。减速带,限速80. 学生回答飞机、火车、高铁、人走路...... 学生回答刘翔或是不知道。 学生十分期待,积极观看。 学生回答时间和路程。 从生活中事物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整合点,借此出示课题,借助博尔特比赛的视频,点燃学生对速度的探索也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巧用图像中提供的信息,利用课件动态直观的特点,理解路程和时间两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自主探究,明确关系。 (一)自学课本,出示79页的内容。 在森林里一群小动物正在举行竞走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出示竞走比赛成绩表。 1、猜一猜,谁走得最快? 对照表格说:4和280分别叫什么?4和240分别叫什么?3和240分别叫什么? 教师指出,要判断谁走得最快?就要看在相同时间里谁走的路程多。 结合表格: 松鼠和猴子比:它们的时间相同,松鼠走的路程多,所以松鼠比猴子快; 猴子和小兔比:它们的路程相同,小兔用的时间少,所以小兔比猴子快。 小组合作,明确关系 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小组合作交流。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探索发现速度单位 通过媒体展示: “中国飞人”——苏炳添跑完100米,用了10秒。 “疯狂的小蜗牛”——小蜗牛2小时爬了20米。 提问这些都是真的吗? 板书: 苏炳添:100÷10=10(米/秒) 蜗牛: 20÷2=10(米/时) 认识集中常用的速度 课件出示: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米/秒。 问:雨天时,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视频) 学生自己观看 学生回答:4是时间,280是路程;4是时间,240是路程;3是时间,240是路程。 全班学生认识到:时间一样,谁跑得路程长,说明谁跑得快;路程一样,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快。同时体会到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紧密相关。 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样比较? 学生采用先画图,再列式算一算的方法。 小组交流:一次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相同的不重复,小组到讲台前应用展示台汇报个大家。 学生产生质疑,鼓励学生通过列式算一算的方式,分别求出苏炳添的速度是10米,蜗牛的速度也是10米。但是它们的速度一定是不相同的,从而发现他们速度的单位是不同的。 发现并总结出速度的单位应该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中间用斜线隔开。 学生练习读出速度,加深对速度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及应用。 学生自己解释出雨天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的原因是: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这是本节课第二个整合点,通过多媒体展示书上内容,并将学生带入情景当中,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当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速度;当路程相同时怎样比较速度;最后一小组合作探究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在不同方案的对比中,体会引进速度概念的必要性,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用活动的线段图帮助理解对比过程。感受到:速度与路程、时间都有联系,架构起行程问题中山歌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从而理解速度的意义。 学生通过速度的认识及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时间应用,能力提升 出示练习题,书中80页,练一练1题和2题。 四、回顾反思,经验共享。 同学们,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那么本节课你都有那些收获呢? 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 五、实践作业,走进生活。 多媒体出示“极速前进”视频。 同学们猜一猜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同学们请你课后继续收集有关速度的知识,探索生活中的速度。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最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给大家。 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并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飞机的速度最快,然后是汽车,摩托车速度最慢。 通过观察后发现在不同时间段速度的快慢是不相同的。 加深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经验共享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分享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借鉴,同时进行多元评价,达到谈感受、重评价、强能力的目的。 这样设计,鼓励学生从课上走进成活,利用网络的资源功能区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1、出示减速带和限速80图片以及生活中处处有速度的图片。2、出示博尔特比赛视频。 课中:1、出示书中练习题。2、展示分析求解过程。3、出示自学建议。4、展示苏炳添和小蜗牛探索出速度的单位。5,、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6、播放电闪雷鸣视频。7、出示书中80页练一练习题。 课后:播放视频,布置作业。 学生兴趣浓厚,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等。学生能够通过博尔特比赛视频的展示,更加清楚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什么事时间什么是路程,通过苏炳添和蜗牛的速度,学生能够体会到速度的单位以及速度的表示意义。 也能够通过电闪雷鸣的视频,自己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先看到闪电,在听到雷声的原因。最后,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本节课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知识探索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至于生活。以比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出示数学信息,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播放雷和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感受知识的魅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布置作业,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从课上走进生活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课前预习(20分)课堂回答问题(20分)小组合作(20分)小组汇报(20分)课堂收获总结(20分)总分(100分)
七、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苏炳添:100÷10=10(米/秒) 蜗牛: 20÷2=10(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