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7 19: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作者:魏征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作者介绍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隋末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后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jì,授太子洗xiǎn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被称为“铮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谥号“文贞”。
题目解说
谏 太宗 十思 疏
劝戒
对象
内容
文体
谏:规劝、劝戒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写作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闻:听说
之:主谓取独
长:长得好
固:使……牢固
根本:树根
流:泉流,名词。
浚:疏通
德义:德行道义。
而:表转折
望、求、思:指望。
之:主谓取独
虽:虽然
下愚:愚昧的人
明哲:明智的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掌握
神器:帝位
重:重位
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
无疆:政权
休:福禄
以:表并列
戒奢侈,行节俭
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以:表转折
而:表转折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排比句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不治,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凡百:所有的
元首:帝王
景:大
莫:没有谁
殷忧:深深忧虑
道著:治理成效显著
善始:开头做得好
繁:多
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岂:难道
之:代天下
昔:先前
之:代天下
殷:深深
竭诚:竭尽诚心
下:臣民
既:已经
得志:达到目的
傲物:看不起别人
以:表修饰
以:表并列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
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想干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查
以:用
振:威吓
以:用
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
貌:表面上
而:表转折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疾驰的车马却用腐烂的绳索,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对比
殷忧
得志
竭诚待下
吴越为一体
纵情傲物
纵情傲物
骨肉为行路
严刑
苟免——不怀仁
貌恭——不心服
——载舟
——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喜欢游乐就要想到设网三面留一面作为准则。担心懈怠就要想到做事慎始慎终。
担心阻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有邪恶之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施加恩德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总:总结
弘:光大
简:选拔
能:有能力的人
任:任用
挑选好的建议并听从它
尽:用尽
竭:用尽
播:扩大
惠:仁爱
信者:诚信的人
效:报效
文官和武官都争着做好自己的事
豫游:出游
垂拱:垂衣拱手
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整体感知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内容:
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
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整体感知
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特点:
① 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② 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 安排条款具有序列性。“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④ 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整体感知
《谏太宗十思疏》论证方法多样,请简要说明。
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深入探究
4.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课堂小结
在这篇奏疏中,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光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化常识
“讽、谏、谤、诽、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唐以前“讽”无恶意讽刺意)
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讥——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化常识
分布范围
东夷 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南蛮 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
西戎 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
北狄 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