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窗体底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有关事例的分辨,初步理解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体验、理解折线统计图最明显的特点,并能够运用特点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2、难点:感知、体验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需求
谈话:俗话说,春天孩子脸,在春天里,气温还真是多变,有时前一天还穿着棉衣,第二天可能就得换上单衣,大家有没这感受呀!(瞧,这是老师查了天气预报,收集到的一组数据)
出示4月12日到4月18日每天最高气温的一组数据: 4月12日:16℃,4月13日19℃,4月14日26℃,4月15日28℃,4月16日28℃,4月17日26℃,4月18日20℃
问:这样呈现数据能直观看出这几天气温的高低吗,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怎样整理这组数据能直观比较这几天最高气温的高低。
出示条形统计图,问:条形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直条表示什么。
抢答:
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哪一天气温最低,哪一天气温最高
总结:条形统计图确实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继续抢答:
哪一天到哪一天气温上升最快,哪一天到哪一天气温下降最慢
引出:虽然也能从图中看出这两个问题,但速度明显慢了,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能快速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以平时常看的天气预报为引子激发兴趣,巧妙地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找准新知---折线统计图的生长点,激发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欲望,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气温引入,同时,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由条形统计图自然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教学新知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动态演示由条形统计图逐步变化并呈现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直条缩成了一个个点,并用线段依次将这砦点连接起来。)
2、揭题
(设计意图:动态演示”直条缩为一点,让学生形象感受这些点和直条一样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演示将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让学生形象感受条与条之间不相联结,所以,它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不同,由于它的点与点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因此,它可以用来描述不间断量,不离散量,也就是连续量。这样就为接下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比较异同
同时呈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了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所以,我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讨中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两种统计图的比较,主要想达到以下目标,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二是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在刻画“离散量”时的功能差别不大。三是为进一步研究对比两种统计图对刻画连续量时的差异奠定基础。)
(三)读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认识点表示的意义
3、认识线表示的意义
4、进一步认识折线的陡平表示变化的快慢
问:表示气温上升的几段线中,哪一段看起来最陡?为什么最陡?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因为这两天之间气温相差最大,两个点的高度相差最大,连接两个点的线段自然就最陡。
指着上升的另一段问:那这一段与最陡的那段比起来,显得(平缓多了),为什么呢?
学生自己思考,明白:因为这两天之间的气温上升得较少,两个点之间的高度相差较小,所以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看起来就更平缓一些。
继续指着其中水平的一段问:这段为什么是水平的呢?
思考明白:因为这两天之间气温不变,两个点就处于同一高度,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自然就是完全水平的了。
小结,并板书:线陡:变化大 线平缓:变化小 线水平:不变
再次抢答:
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哪一天气温最高?哪一天气温最低?哪一天到哪一天气温下降最快?
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读懂图才能进一步分析数据,怎样引导学生根据线段的长度、“陡”度等作答,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察得出结论,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从而深刻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增减变化”的特点,两次感悟折线统计图,一是从懂的角度,一是从化的角度,让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更深感悟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制图方法
课件播放:先根据横轴纵轴找到表示数量多少的点,然后标上数据,最后再顺次连接这些点。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制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预测”的全过程,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绘制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分析数据
1、出示林小明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2、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继续完成折线统计图(作业纸上已绘制了一些点)。
3、请学生展示作业,并说说怎么绘制的。
3、出示110厘米以下没折叠的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说说感觉
4、观察、思考:为什么画成这样,问题出在哪儿
5、观察纵轴,明确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省略去。
6、总结:制作折线统计图时,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通过把第一格“压缩”省略去一部分无用的格数,使得统计图的制作不仅简便而且美观。
7、说说从图中获得的信息,预测小明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用手势表示出接下来小明的身高变化情况,并说说理由。最后小结: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时,除了根据折线的特点,还应根据实际的情况,人的身高到一定阶段(成年后)就保持不变,不再长高,到了老年时可能还会有所下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绘制出一些点的作业纸上继续完成折线统计图,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很好地经历了绘制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想像,课件出示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纵轴“折叠”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比单纯介绍效果更佳;读图的能力,根据图去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充分读图、判断、预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练习应用
1、出示两幅“某商场2016年四个季度( )销售情况统计图”标题不完整,只呈现前三个季度的销售量。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图反应的是泳衣的销售情况,哪一幅图反应的是羽绒服的销售情况,并说说理由。预测第四季度泳衣和羽绒服的销售量。
2、出示,学生猜猜统计的可能是什么(A、小明6--10岁身高变化情况 B、某同学最近几次数学测验成绩变化情况 C、古田8-12月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并说说理由。
再给一个点,,再次判断,说说理由。
小结: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时,要关注数据的整体变化情况,如果只对其中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
(1)先出示“四年四班4位学生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接着出示制成的折线统计图,问学生:这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合适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后,明确:折线统计图是反映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而这组数据反映的是四个不同对象分数的多少,因此,应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的两根直条,改变这两直条的前后顺序,问学生:可以吗?为什么?(明确:移动后,每个同学分数的多少并没有发生变化)课件再次演示:移动折线统计图中两个点,改变其先后顺序,问学生:可以吗?为什么?(明确:这些点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表示一组数据的先后变化情况,具有连续性,不能改变先后顺序。)
4、看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挺常见,你在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课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渐拓展,既沟通了书本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内在联系,又有效发展了学生对数据合理解释和简单判断、预测的能力。同时,第三个问题更是结合实际,让学生形象感受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是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量具有连续性,对两种统计图的区别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一起回忆、整理、了解知识的演化与联系。将知识链编织成知识网,完善了认知结构。提出问题,激发了后续继续学习统计的兴趣。)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