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背诵清单+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背诵清单+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8 15:47: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背诵清单】
明朝建立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概况: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定都应天府,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和影响。
具体措施 影响
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地方 取消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特务 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加强皇权
选官 改革科举制——八股取士 从思想文化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皇权。
厂卫特务机构
目的 为监视官民,巩固政权
内容 明成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作用 成为皇帝的爪牙和耳目。
评价 是明朝君权空前强化的产物。
明朝改革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皇权高度集中。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巩固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和影响。
命题范围: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答题观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答题文体:答卷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1、摧残人才,束缚思想,阻碍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
应试的人死读书,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
经济的发展
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
一、单选题
他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重新建立了汉人的中央王朝,他是
A. 李渊 B. 嬴政 C. 赵匡胤 D. 朱元璋
1368年,定都应天府,建立明朝的是(  )
A. 李渊 B. 朱元璋 C. 杨坚 D. 李世民
下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此印的人(  )
A. 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 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 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 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度的创立 B. 行省制度的推行
C. 八股取士的实施 D.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实行八股取士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
明朝在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此来强化皇权。下列选项中符合其特点的是( )
A. 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 六部职权最高
C. 各个部门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D. 子孙后代必须遵循朱元璋的“祖训”
“朕能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不错,不错”。如果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话,你认为这主要归功于( )
A. 丞相制度的废除 B. 锦衣卫的监视
C. 东厂人员的辛勤工作 D. 各级官员的勤政
下图显示的是明朝中央的主要机构,与前朝相比,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 )
A. 取消了行中书省 B. 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C. 撤销了宣政院 D. 增设锦衣卫进行掌控
通过对从秦朝到明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张弓是生活在明朝时期的一位书生,他的梦想是将来考中状元,那么他必须在平时努力学习( )
A. 唐诗宋词 B. 汉赋元曲
C. “四书”“五经” D. 琴棋书画
赵秉忠状元卷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试卷主要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赵秉忠状元卷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卷的内容一定会涉及( )
A. 科技成就 B. 文学艺术
C. 诗词歌赋 D. “四书”“五经”
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 越窑的青瓷 B. 邢窑的白瓷
C.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 景德镇的青花瓷
明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下列说法不符合的是( )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种植
B.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D. 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明朝后期一位在北京城的居民可以品尝到的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是( )
A. 水稻 B. 玉米 C. 粟米 D. 占城稻
二、材料解析题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图1中的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建立明朝
(2)图2反映的锦衣卫是什么机构 主要职责是什么 明成祖时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材料二
(3)观察示意图,请在处添上适当的内容说明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三 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对人文经典知识的把握及表达的能力确实是最难客观化的, 而中国人却把这种把握及表达人文知识的能力测验实现为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并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八股也许力难胜任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 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或者只有一些鼠隙犬洞的情况。
(4)材料三中的八股取士开始于何时 “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 结合材料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名称及完善的朝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举措?他还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提供佐证。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苏州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丈曰锻,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寺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引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材料二: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着雇主的机工。
--中华网资料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叙述我国宋代和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2) 材料二中提出了关于我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新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D.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对全国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人的中央王朝。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2.【答案】B
【解析】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无法谋生的农民发动了起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占领应天都,实力不断壮大,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了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故选:B。
3.【答案】D
【解析】锦衣卫原是明太祖的侍卫亲军,后来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强化封建皇权,稳固统治,明太祖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上,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 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直接对皇帝负责,符合材料的特征。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故A项正确。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C项说法不正确,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本特点。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措施进行分析。明太祖设立多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且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是其强化皇权的基本特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锦衣卫职权的理解。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监视官民的机构, 它由皇帝直接指挥, 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举措。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提升了六部职权。B符合图中的内容。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的考试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规定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并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八股取士,其禁锢了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12.【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13.【答案】B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种植。故 A是明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故B不是明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故C是明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故D是明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经济发展。水稻和粟米早在河姆渡时期和半坡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占城稻是从越南引进的。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5.【答案】 (1)1368年, 应天府。
(2)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
(3)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4)明朝。“四书”“五经”。利: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能够参政; 弊: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6.【答案】(1)三省六部制;唐朝。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
(3)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皇权不断加强)。
17.【答案】(1)宋代手工业非常繁荣,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地区的丝绸质量很高,宋代的制瓷业、造船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明代时苏州、南京成为纺织业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明中业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不同意;原因: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即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宋代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但没有史实证明当时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是在明朝。(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