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教学设计+预习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教学设计+预习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3: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24 月迹(共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月迹》描述了中秋夜一群孩子从家里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边,一路寻找月亮的过程。作者贾平凹,他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及月光下看到的一切,表现出了孩子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而对于这一“童年趣事”的追忆,又显露出作者心中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月迹》是本单元是本单元的第四课,为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古诗词三首》和《四季之美》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体会静态、动态描写这两种方法;通过《鸟的天堂》的学习,感受了静态、动态描写的不同特点。因此,本课教学可以聚焦第二、三自然段,创设跟着贾平凹去寻月的情境,引导学生找一找好玩、有趣之处,通过看一看“交流平台”、选一选配乐、比一比朗读,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记录阅读发现,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产生积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二)借助思维导图,寻找“月亮的足迹”,梳理课文的脉络;借助表格,发现文中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不同,体会“动词”和“叠词”的妙处,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三、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预学单
五、教学过程
(一)初印象,识月迹
1.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作者,学生读题。
正音,介绍名字来历。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因为“凹 (wā)”在陕西方言里读“wā”,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凹”有着崎岖不平的含义,而“平凹”正是他对自己的鞭策。
(2)理解“月迹”是月亮的足迹(影迹)。
2.诗句激趣,认识月迹。
(1)回顾诗句。千年流传,明月永恒。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有时就连足迹也各有不同,有诗为证——(依次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齐读)
(2)诗中寻迹。月亮的足迹分别出现在了哪里?(根据学生汇报,依次出示群山、松林、海上月亮的图片)贾平凹笔下的月迹出现在哪里?
(二)初读文,知月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找到一处圈一处。
2.(依次出示《作业本》中月迹思维导图)指名汇报,相机正音。
(1)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地点的变化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
(2)指名汇报,串说月迹。
教师小结。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月亮足迹的变化。
(三)聚中堂,享月趣。
1.聚焦“家中月”,初品有趣。
(1)指名读,边读边想:你觉得哪些地方好玩又有趣,带给了你别样的感受?(做上标记)
竹窗帘儿:最后两个字要快速连读,读好儿化音。
悄没声儿:此处“没”读轻声mo,读好长句“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相机多音字“悄”教学。读悄(qiǎo)时,意思是寂静无声,组词悄然无声。读悄(qiāo)时可组词悄悄话。
汇报交流“有趣之处”。
①预设: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②引导想象: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
预设: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中的“溜”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理解“款款”。“款款”一般形容优雅、美丽的女性(出示身穿旗袍的女子图片),“款款地悄没声地溜”究竟是一种怎样一种“溜”?
③相机梳理。优雅地溜、轻巧地溜、调皮可爱地溜。
2.关注语文要素,感受动态描写。
(1)出示交流平台“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这一段的动作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指名读。(圈出“动态描写”)
(2)小结。阅读文章时,不光可以想象有趣的画面,还可以想一想作者的描写方法。分享你觉得有趣之处。
①预设一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汇报交流月亮变化的过程,关注“爬得高”“满盈”“亏了”“没了踪迹”等。
②小结。这一段动态描写把月亮变化的过程写得既新鲜又神奇。写出了月亮动态变化时的顽皮可爱,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预设二。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指导关注“高兴”“生怕”等心理描写。
小结:人与景相互交融,不光写月亮,还有人物的感受!
3.指导朗读。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描写月亮有趣、好玩的句子吗?
提示:设身处地,带着人物的心情来读,就能读好句子。
(四)品月趣,习方法
1.聚焦“院中月”,再品有趣。
(1)明确学习任务。
①自主学习。默读第三自然段,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景物?
②做上标记。小组合作。四人轮流说一说景物的好玩、有趣之处。
(2)小组汇报,指导学生写下批注。
预设一: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是一段静态描写。抓“叠词”引导:这是怎样的月光?把发现和感受写在旁边。(教师相机板贴“叠词”)
预设二: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相机多音字“累”的教学,强调“累”读léi,表示“接连成串”,补充一连串的“果实”“伤疤”“罪行”来加深理解)
(3)配乐朗读。
①播放活泼、舒缓的两段音乐,选择配乐并说说理由。
②配乐,男女合作,有感情地朗读。
2.对比不同,发现写法奥秘。
(1)对比读板贴。(男生读“家里”的部分,女生读“院子里”的部分)思考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相机点拨:动词,动的变化;叠词,静的享受)
(2)小结。动中有变化,静中有享受,这也许就是贾平凹文字的魅力吧。
3.迁移实践。
(1)默读课文其他片段,你还发现了哪一处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画出来,在作业本“摘抄卡”中写下感受。
同桌互读语段,交流感受。(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汇报。
(1)预设静态描写。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经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静态描写,“淡淡的”“痒痒的”,对月的感知从视觉过渡到了触觉,非常细腻的感受)
(2)预设动态描写。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动态描写,一系列的寻月活动,感觉月亮无处不在,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五)品情感,悟月心
1.品味情感
(1)月亮,人人都可以见到,但月亮又是那么的多变,每个人见到的又似乎不一样。正像奶奶说的:(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光亮白白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2)讨论理解。你读懂奶奶说的这句话了吗?(学生自主思考,在组内表达观点)
预设观点一:每个人都能欣赏月亮,看见月亮的美。
预设观点二:我们可以分享欣赏月亮、追忆月亮的快乐。
预设观点三:这样美好的日子(回忆),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
(3)回顾预学质疑,小结。
我们追寻月迹,也在追寻美,追寻快乐,月亮里藏着我们的期盼和心声。(出示贾平凹的话,学生齐读)
小结:同学们,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
布置作业:小练笔
《月迹》一文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想象,生活中,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请课后拿起笔,以“月夜”为题写一段话吧。
注意:(1)写出月亮升上天空的变化过程;(2)写出周围景物在月光下的变化;(3)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
附板书:
月迹
《月迹》预学单
一、读出词韵。
儿化音:竹窗帘儿、悄没声儿、竹帘格儿、白道儿、屏住气儿、尘影儿、慢慢儿、骨朵儿、满圆儿、繁星儿、头发梢儿、狂样儿、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
叠词:款款地、匆匆的、玉玉的、银银的、粗粗的、疏疏的、清清晰晰、累累的、淡淡的痒痒的、白光光的、袅袅
1.上面两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些词最难读好?请用波浪线画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我理解的词语 ,还有不理解的是 。
3.读好课文。共读课文( )遍。
自评:正确 ;正确、流利 ;正确、流利、有感情 。
二、关于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选择一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