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说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4: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效链接 落实语文要素习能力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有效链接 落实语文要素习能力,内容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将从以下五方面来说课。
双向视角解教材
单元视角
在对应的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作为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排在《古诗三首》之后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精读课文,而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以“责任”为人文主题的单元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还需要坚定地在教学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文本视角
统编五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编者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三道课后习题,分别是:
课后习题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本题指向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的教学。
课后习题二: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题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对若干人物描写的语句研读,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后习题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本题指向单元人文主题的落实,旨在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对志愿军故事的了解,感受志愿军战士们的高尚情操。
整体关联明学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分析:
就学习能力而言,在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会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为接下来体会人物内心提供了学习基础。
单元 人文主题 选文 阅读训练要素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童年生活 《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 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美好品质 《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责任 《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就生活认知而言,本文的主人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课文描述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描写细腻。但是,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他们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这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面来悟出人物内心有一定难度,需要给予相应指导。
三维考量定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把握和编者意图的揣摩,我将本课时分为两课时教学,并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其中目标三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自主学习生字词,通过作业本反馈,重点学习“尊”“眷”等易错字。
2.默读课文,借助情节图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聚焦第一部分,运用抓关键句、随文批注等阅读策略,学习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四、深入浅出展流程
学习本课,我的教学主张是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2.巧用链接,落实语文要素。为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拓展认知深度,避免对人物模式化、标签式的理解。
基于这两点教学主张,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以“有效链接 落实语文要素习能力”为任务驱动,采用“链接背景,揭题导入——反馈先学,感知内容——品析语言,体悟情感”的三步学导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人物内心,提升表达和思维能力。接下来,我将分板块进行阐述。
链接背景,揭题导入
一上课就揭示课题,告诉学生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
要展开厚重的历史背景,先要了解事件背后的这场战争,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意在引发学生对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关注,初步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
微课简介抗美援朝战争,引导再读课题
微课的介绍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二)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读完之后,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彭德怀 拟定 签字 遗骨
毛岸英 锻炼 奔赴 特殊
毛泽东 眷恋 踌躇 黯然
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预设:“拟”“赴”“踌躇”。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完成的作业本《语文作业本》第1、2题,指导学生写好“炼”“眷”“尊”等生字。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字词学习借助预习反馈抓住重点字词即可。同时借助词语的出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词语中感受人物形象,为接下来品析人物做铺垫。
3.借助情节图,提取“三封电报”的关键信息。
让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核对答案后,借助题目中的表格,教给学生用“电报内容+人物反应”的方法把握每个部分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形式提炼两部分内容,并依据表格说说课文大意。
语文作业本是课后习题的具体化,第3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依据电报内容,完成填空”,旨在通过情境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内容线索,并通过图表为学生打好了“说说故事主要内容”的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本道习题完成课后习题一的教学任务。
(三)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所以给每一次读书提出一个要求,构建好阅读话题,再加以建构解构,是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方法。“接到儿子牺牲的电报,毛泽东的心情怎样”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中心话题。
2.讨论交流
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重点指导品读以下语言:
预设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他们又是怎样的表现,感受“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是悲痛到了极致。(随机板书:动作)
引导学生交流:此时,毛主席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首先让学生了解毛岸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课前布置收集,注重课内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查找、筛选、整合、表达)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收集交流毛岸英生平资料,让学生感受毛岸英是个极其优秀的青年,老来丧子何其悲痛,更何况这么优秀的儿子,把学生带入悲伤之中。
出示文中句子“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补充照片资料,感受毛泽东和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情深。
引入史料照片,旨在触发学生的讨论、唤醒学生对英雄的感知,让学生对父子情深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师带领学生重点聚焦“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的语句,从毛主席与岸英生前的“聚少离多”中,感受到这部分内容对毛主席听闻噩耗之后的悲痛心情的反衬作用。
想想省略号里省去了什么。
引读感悟,反复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所以当他听到岸英牺牲的噩耗时,他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生读。
正因为岸英从小历经磨难,所以主席心怀愧疚,不敢面对,不愿面对,只能在心里一遍遍地反问自己,生读。
正因为和岸英聚少离多,却再没有机会补偿,所以他痛断肝肠,一遍遍对自己说,生读。
这样反复引读承载了大量信息和丰富内涵的句子,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营造感人至深的课堂氛围。
预设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句话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对比两个句子,谈谈体会。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岸英!”毛主席喃喃着。
通过对比知道,集中描写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时,可以刻画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理解喃喃的意思,他在喃喃着什么?
指导朗读
是呀,课文就是这样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深沉的父爱。出示篇章页,这就是本单元我们要学会的本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
五、板书设计提要领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我设计的板书中间写课题,下面分成两块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再是三个方面和内心世界,既简洁明了,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总之,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样一篇革命历史文化题材的课文,学生对那段历史、以及其中的人和事情都存在理解困难,我抓住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课前布置学生同读课文,寻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资料链接逐渐走近“历史的现场”,在交流学习中相互启发,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加深理解毛主席的悲痛之巨。以有效链接来落实语文要素习能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
惊闻噩耗 艰难抉择
语言
动作
神态
慈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