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宋词
《扬州慢》
姜夔
作者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背景介绍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内容赏析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霁:天放晴
弥望:满眼都是
怀:内心
怆然:悲怆
度谱写,作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解鞍:解下马鞍
少驻:短暂停留
初程:最初的路程
胡马窥江:金兵进犯长江北岸
厌:厌恶
言:说,谈论
清角:清越的号角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
杜郎:杜牧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吴家砖桥
思维锻造
词的正文写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气氛,表现词人的“蜀黎之悲”?找出这些意象并分析。
答案:
意象及意蕴:1、青青荠麦,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2、废池乔木。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3、24桥无声冷月,烘托物是人非,七情六欲冷落的氛围。4、桥边红药。又“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惜之叹。5、凄清的号角。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表达效果: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来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感时伤事的无限痛惜之情。
反复使用对比手法,是《扬州慢》的艺术特色之一,请对此试做分析。
答案:
一、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上阙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
二、下阙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三、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四、用桥下“波心动”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扬州慢》的词眼是什么?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空”字是词眼。上片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由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的照应“空”字。词人通过“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
答案
结构清晰
扬州慢
上片
下片
虚景
实景
虚景
虚实结合
怀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想象昔日繁华
冷月无声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青楼好梦
目睹今日萧条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热闹
目睹今日凄凉
主题解读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