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政治抒情诗
——《致大海》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普希金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俄国诗人
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普希金 (1799—1837)
文学身份
1799年6月 出生于莫斯科 贵族地主家庭。
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
181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从皇村学校毕业,获得十品文官之衔,被派往外交部供职。
1818年,完成诗歌《致恰达耶夫》,抒发反对沙皇暴政、渴求自由的思想。
1823年调往奥德萨,在总督沃龙佐夫的监视下供职 。
1824年,因被密告,被押至普斯科夫省米哈依洛夫斯克村,由地方当局和教会监管。后继续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及创作。
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
主要经历
诗歌《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自由颂》
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
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1799—1837)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内容主题:
俄国风光
俄国语言
俄国性格
艺术风格:
真实朴素,清新,明快。
俄国精神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点拨:
1.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2.可标记节奏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一、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二、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的联想
三、14—15 再次与大海告别,表达自己的信念
1.(3—6)写大海的自由奔放和无坚不摧的力量,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2.(7—13)热情赞颂拿破仑和拜伦为自由民主奋斗的精神,表达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理解诗意
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思考:
诗人眼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诗人笔下的大海象征什么?
诗人表达了对大海怎样的感情?
品读诗歌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
“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 “深沉”“阴郁”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强烈愿望。
任务一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大海
自由精神
除了表达对大海的赞美和追求,诗人面对大海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任务二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品读诗歌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品读诗歌
任务三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
品读诗歌
相关链接
拿破仑·波拿巴
品读诗歌
相关链接
拜 伦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呢?
品读诗歌
任务三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同时反映诗人因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品读诗歌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
他曾经为你歌唱。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的离开人世,让自由悲泣。
但诗人的自由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诗人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诗节赏读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并坚定了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情感得以升华。
乌克兰奥德萨海域
诗节赏读
品读诗歌
全诗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是全诗抒情最集中、最强烈的地方,都是向大海告别,再读读这两部分,想一想, 诗人在两部分表达的感情是否一样呢?
品读诗歌
任务四
第一部分: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不一样
第三部分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思路与情感
道别
联想
道别
功业未竟的伟人
挣脱束缚的愿望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愁苦,心愿难遂
——惋惜,壮志未酬;崇敬,
精神伟大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内容小结
大海
致大海
自由精神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境开阔,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内容小结
延读 · 思维拓展
文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明确:(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象征手法
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诗情热烈奔放。
3.诗风浪漫
诗情奔放,风格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①气势奔腾如大海。
全诗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起笔,高扬起自由的大旗,状写大海蓝色的浪头,骄傲的美的壮观,使诗行具有了大海的伟力。在接下来的抒情中,无论是不得自由的沉郁,还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无论是因追怀两位天才而产生的伤感,还是篇末的振作与激情似火,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大海的激情。
②意境雄浑如大海。
诗歌以大海为主意象构筑意境。诗中的大海有蔚蓝翻滚的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深情缝缕,时而抑郁幽怨。这些与大海相关的意象,构筑起雄浑的意境,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自由的信念如大海。
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祟尚。诗人有心灵挣扎,也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具有波飞浪涌,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自由的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