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黄河颂》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气魄(pò) 澎湃(bài) 高山之巅(diān)
B.浊流(zhuó) 狂澜(lán) 发扬滋长(zī)
C.哺育(bǔ) 扮演(bàn) 民族屏障(bíng)
D.宛转(yuàn) 豪迈(mài) 一泻万丈(xiè)
2.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并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C.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长句为主,兼以短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D.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热情歌颂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好地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文狂澜。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浩浩荡荡:泛指广阔或壮大,这里指水势浩大.
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哺育:喂养,培养。
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D.叙利亚的孩子在废墟中唱着:“在战火和摧毁中,我们的伤口很深”。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B.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C.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6.选出下列句子语言表述得体的项( )
A.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
B.学生黄明收到老师送给他的一幅字画,感激地说:“我定会珍藏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C.某校即将举行一百周年校庆,李校长对赞助者说:“感谢您对敝校所尽的绵薄之力。”
D.昨天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期盼拾到者高抬贵手马上归还。
7.选词填空。正确的选项是( )
从昆仑山下 黄河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向南北两岸 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在亚洲的原野。
A.投向 分成 张开 出现
B.奔向 劈成 伸出 出现
C.滚向 劈成 张开 涌向
D.奔向 分成 伸出 涌现
二、综合性学习
8.学完《黄河颂》一文,班级开展了以“歌颂黄河,保卫黄河”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 1948 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士兵说道:“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2)请围绕活动主题,参照示例,另外设计两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讲黄河历史
栏目二:
栏目三:
(3)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场白。
三、诗歌鉴赏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黄河颂(节选)
光未然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9.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10.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11.你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又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1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3.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阅读《黄河颂》,完成各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4.结合语境说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摇篮”的意思。
15.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6.诗中三次出现“啊!黄河”,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请依次概括其内容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
请阅读艾青的诗歌《盼望》,回答问题。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
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17.请找出下列不是对艾青诗歌的评价的一项( )
A.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钱理群)
B.(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C.(他所创作的长诗)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来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张同吾)
D.冰封雪冻的中国……一切土地上的劳作者都陷人了绝望的污巷,只有向天祈求。面对这一切,诗人无能为力,只能唱出自己的愤怒,写出自己的同情,希望给那些寒冷中的人们带去些许的温暖。(李朝全)
18.一个海员为什么喜欢起锚时的浪花?一个海员为什么为抛锚时的喧哗而高兴?
19.结合这首诗,请举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澳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友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20.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1.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22.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23.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4.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A.湃pài,C.屏píng,D.宛wǎn。
2.C
应是“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3.D
D. 宛转:这里是指黄河九曲流转回环之势。故选D。
4.C
A.“起劲”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B.冒号应改为逗号。
D.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里边。
故选C。
5.A
A.正确;
B.应断为: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C.应断为: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应断为: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故选A。
6.B
试题分析:A久仰:早已仰慕。很早就知道并且仰慕你了。语境为“学生赵林去看望五年未见的班主任”,所以错了。应改为“久违”。C绵薄之力:谦词,常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运用对象错误。D高抬贵手: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运用语境错误。
7.B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本题注意对原文内容的熟悉,就可以准确找出合适的词语。
8.(1)【答案示例】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2)【答案示例】①诵黄河诗句 ②看黄河现状 ③谈黄河明天 (任答两个)
(3)【答案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不但是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之河,更是亘古不息奔腾不止的文化之河。今天,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关于黄河历史文化及现状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下面,“歌颂黄河,保卫黄河”综合性活动正式开始。
9.首先应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注意: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10.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花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11.说黄河是“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说黄河是“屏障”是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叮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12.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f1人,黄河主流是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瞥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叮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13.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巾华JL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4.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15.比喻,拟人,夸张,展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雄伟气势和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对黄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6.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17.B
18.起锚,是新的工作开始了,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所以喜欢那“浪花”,显示了海员的责任感。抛锚,是一项工作结束了,一次航行胜利了,因而为那“喧哗”高兴,透露出海员的自豪。
19.示例:①富有启示性的语言。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②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小诗意象单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具体、形象,朴素自然、清新流畅,却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20.①黄河流程漫长;②黄河流域广大;③黄河气势雄伟
21.C
22.因为华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23.黄河孕育户扣华民族的占代文化,是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4.不能。“相传”表明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确切的,用“相传”语言更准确。“之一”表明占代文明的发祥地不止这一处,用“之”表述更严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