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课外文言文阅读(2)——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八:课外文言文阅读(2)——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1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2)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篇》,有删改)
【注】①陶公:陶侃,字士衡,晋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很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被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髮(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庭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新求的。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善:___________
(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贵:___________
(3)将十万骑驰沙漠 将:___________
(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被: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 甚矣,汝之不惠
C.使各言其志 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 吴广为都尉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4.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来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有删改)
【注】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驽马徐行弗间 徐:____________
(2)他人莫及也 及:____________
(3)其子趋往视之 趋:____________
(4)自矜功效也 矜: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力疲气竭 学而时习之 B.灌溉以时耳 策之不以其道
C.凡人于初植者 胡不见我于王 D.苗则槁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2)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4.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粗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1)(2)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
(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五、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太宗益刻意临学 益:___________
(2)对如初 对:___________
2.用“/”给下列语句断句。(断两处)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4.你认为王著和太宗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尝为季氏史_________
(2)齐人称之_________
(3)高山仰止_________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B
3.D
4.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由此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年少/一会儿。B项,都是“只,只是”的意思。C项,居住/过了。D项,自己/在,从。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中写范逵离开,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您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您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文中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词: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他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把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子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碾碎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没有什么缺乏的。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学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您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您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攒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二、答案:1.(1)擅长;(2)看重;(3)带领,率领;(4)同“披”,穿着
2.D
3.(1)(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
(2)奖赏一定实施,(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
4.因为太祖听了曹彰的话,明白了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身先士卒、赏罚分明、建功立业的将军,而不是做一个武夫。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这些加粗词时,要结合语境及其常见词义。要注意它们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或词类活用等现象。(1)到(3)题中的加粗词均为一词多义词,需根据其句意及语境来推测其含义。(1)题的“善”具有“好、好的、爱惜、熟悉、擅长”等含义,根据其后文的句意及语境推断,此处应为“擅长”之义;(2)题的“贵”具有“位尊、地位高、看重、尊重”等意思,根据其前文的句意及语境推断,此处应为“看重”之义;(3)题的“将”有“带领、率领、扶持、将要、如果”等意思,根据其后文的句意及语境推断,此处应为“带领、率领”之义;(4)题,可根据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句子及其句意进行判断,“被”在此句中属于通假字,同“披”,意思为“穿着”。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及用法的掌握,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此处应结合语境及常见的用法,进行分析判断。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人称代词,他们的/副词,表反诘,岂,难道。D项,均为“做”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对重点词语的解释及用法的把握要准确到位。(1)题的重点词语为“数”“志意”。根据上下文及重点词的常见用法可知,“数”应是“屡次”之义,“志意”为“意气”之义。同时还要注意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还应将省略的主语“曹彰”补充出来。(2)题重点词语为“行”“信”。根据上下文及重点词语的常见用法可知,“行”应是“实施”之义,“信”应为“信守”之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仔细阅读选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太祖与曹彰对话的内容,从其“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的回答中,了解其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这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从而探究出太祖大笑且封曹彰为侯的原因,然后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其原因概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三国志·魏书(节选)》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少时擅长射箭骑马,体力过人,徒手与猛兽搏斗,不躲避险阻。(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想着读书、敬慕圣贤之道,却喜好骑汗马击剑,这只是匹夫之勇,有什么值得看重啊!”(太祖)督促曹彰读《诗经》《尚书》。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戎狄,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太祖曾经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爱好做将帅。”太祖说:“做将帅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说:“穿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面临灾难义无反顾,做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施,(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听了大笑。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三、答案:1.(1)缓慢;(2)比得上;(3)跑;(4)夸耀
2.B
3.(1)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物快了。
(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4.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使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用这两个事例正反对比,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观点。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项,表转折/表顺承。B项,均为“按照、根据”。C项,在/向。D项,却,表转折/就是,表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厌,厌倦;加,更加。(2)句重点词:捷,急速;止,停止。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可以看出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使树茂果繁;而宋人拔苗助长,最终却落得禾苗枯萎的后果。两处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得出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观点。
参考译文
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有时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有一天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很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种的树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比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他)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查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株株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已枯死了。
观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意一天的增益和进步,不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四、答案:1.D
2.D.
3.(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
(2)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4.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D项,句意: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恨:遗憾。
2.本题考查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结合内容可知,众人被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感动得落泪。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1)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等语句中可知,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应为: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从“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中可知,太守为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
4.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将窆,而柩不肯进”“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等语句可知,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赴太学从师求学,与汝南的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诉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候范式到来。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酿酒吧。”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上堂拜见元伯的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不久就去世了。范式忽然梦见元伯喊:“巨卿,我在某日死去,当在某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信,却难以违背他们的情分,就答应了他。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按其所说的下葬日,驱车前往奔丧。范式还没有到,灵柩已经出发了。到了墓穴边,将要落葬下棺时,棺材却放不进去。他母亲摸着棺材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有人乘素车白马,号哭着奔来。元伯母亲望着他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元伯!生死之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范式就留在墓地,为元伯修坟植树,做完这些之后才离去。
五、答案:1.(1)更加(2)回答
2.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3.王著每次都说太宗的字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临习。
4.王著:要求严格、循循善教。太宗:虚心听取意见、精益求精(两点中各写出一点即可)
六、答案:1.(1)曾经;(2)称道、称赞;(3)仰慕、敬仰;(4)按照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1)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
(2)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4.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写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的大意是: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了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据此断句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1)适:到。为:做,担任。通:结识。
(2)布衣:平民。学者:求学的人。宗:推崇。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概括出“做事认真,尽忠职守”;根据“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概括出“学习专注而深入”;根据“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概括出“处变不惊,有定力”;根据“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概括出“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参考译文]
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有地位。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官吏,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因此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三个月不知品尝肉的味道,齐人都很称赞他。
孔子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加害孔子,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开。弟子催促说:“我们行动该快一点。”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他又能把我怎样!”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巍峨的高山让我仰望,宽广的大道让我顺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此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了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不已,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了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原各国谈论《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准则,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位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