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课外文言文阅读(3)——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九:课外文言文阅读(3)——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长子受之
[南宋]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gǔ):这里是沉迷的意思。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邻里,乡亲。⑥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没。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然今遣汝者( )
(2)力改故习( )
(3)则徒劳费( )
(4)夙兴夜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2)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劝诫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不要辱没了父母。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对儿子恨铁不成钢。
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束缚,改变学习环境。
4.“然今遣汝”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 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 ,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 枵腹 无异。汝辈于此,极 宜猛省。
(有删改)
【注】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曹:辈。 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义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 举:举出。 去:距。 枵(xiāo)腹:腹中空虚。 极:同“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__________
(2)若朝华夕落 若:__________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__________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加框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①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②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③,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燕:同“宴”。②中:内廷中。③体:体范,规矩。
1.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2.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3.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4.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跋李庄简公①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②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③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④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
【注】①李庄简公: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_________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_________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简:__________
(2)不宜以一国之望 宜:__________
(3)会连卒 会: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2)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4.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 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 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 ,更不复顾惜。居 身之道,亦犹是耳。傥 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注]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 历:经过。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沾濡:浸湿。 居:守持。 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日惟啖荠 日:__________
(2)余谒公私第 谒:__________
(3)更不复顾惜 复: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1)打发,让……走;(2)旧的,原来的;(3)白白地,徒然;(4)早晨
2.(1)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
(2)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
3.C
4.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不能专心学习;二是为父子之情考虑,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一起探讨,不能增长见识。
解析:1.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结合语境,调动平时的积累作答。
2.(1)汝:你。足:足够。
(2)若:如果。彼:那里。犹:还。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中“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可知,应选C。A、B、D三项在文中并没有提及。
4.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据“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如果你爱好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已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沉迷俗务,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外出求学。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邻、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要辱没你的父母!”这一次离家从师求学,千万要努力。
二、答案:1.(1)固然,本来;(2)像,如;(3)完全,全部;(4)通晓,理解
2.(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
(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3.幼年读书经久不忘。
4.【示例】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教材中该词的用法,如“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固”,“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的“通”。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扣紧关键词语,适当增删,调整句中词语的语序,使句子通顺。(1)安:怎么。可:可以。以:用。益:益处。(2)于:在。省:反省。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在原文中寻找答题区间,首先确定题干语句所在的位置,其前面有—个“故”字,说明这是一个总结句,所以在前文即可找到相关答案。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阐述其启示的能力。注意文中关键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文章大意即可。
参考译文
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纯朴,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还可以背诵下来。如果是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一定不能保持很长时间。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不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中间时间不多,怎么能荒废舍弃或读一些不急于用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醇正、道理纯朴、词语丰富,能够历经二三十年而不会有弊病的书来阅读。像早上花开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哪里比得上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典雅珍贵、丰美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把平时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就能)思考通晓其内在的意义,并且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就会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完全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就叫作“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却不能运用,就叫作“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腹中空虚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三、答案:1.C
2.B
3.曼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待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4.他谨厚诚实。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其”为代词。A项,指示代词,这。B项,其中。C项,代词。D项,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2.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例句中的“面”是名词作状语,当面。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B项,名词作状语,每天。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D项,名词作动词,驻军。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字词:“是”,这;“甚”,很;“昆弟”,指兄和弟。
4.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根据“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可知,晏殊为人谨厚;根据“‘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可知,晏殊为人诚实。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文节把他推荐给朝廷。(朝廷)征召他到了宫阙之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让晏殊参加考试。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请另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不隐瞒。
到了他在馆中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宴饮集会,以至于集市内的酒楼、坊间,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和休息之地。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待着,与兄弟探讨学习。一天要挑选辅助东宫太子的官,忽然内廷中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皇上为什么选中晏殊。第二天上朝复核,皇上告诉他们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人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做辅助东宫太子的官。”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我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对他的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最终被重用。
四、答案:1.(1)眼泪;(2)怎么;(3)虽然
2.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概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炬,声如钟”,此处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做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4.【示例一】内容:要有气节(或: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李光对他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
【示例二】内容:爱国,抗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他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的心情。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意来断句。该句翻译为“每次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咸阳’影射,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故可断句为: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虽徙海表,气不少衰”等句子分析,李光在生活细节中表现出“英伟刚毅之气”。文中“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等句,表现出李光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从情态等方面表现他的“英伟刚毅之气”。通过对比烘托,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做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陆游所作爱国诗词的分析来阐述训诫内容及影响即可。如训诫内容为“爱国,抗金”。根据注释①分析,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他的这种爱国思想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参考译文《跋李庄简公家书》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当年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两人在一起整天热烈地谈论朝政。每次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咸阳”影射,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他)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悲愤忧虑得落下眼泪。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儿女哭哭啼啼的情态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他)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奋。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阅读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足以百世流传,作为典范。字里行间还可以让人想到当时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写。
五、答案:1.(1)选拔;(2)应当;(3)适逢
2.B
3.(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4.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解析:1.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也可联系课内积累作答。(1)句大意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也可联系课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简”是“挑选”的意思作答。(2)句大意是“不应当值得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也可联系课内“宜乎众矣”的“宜”是“应当”的意思作答。(3)句大意是“适逢王连去世”,也可联系课内“会天大雨”的“会”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作答。
2.这句话的翻译是“刘备起兵葭萌,进军来到南方,王连闭紧城门不降”,据此可得知正确断句为B。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落实关键词的释义。(1)句注意抓住重点词:及,等到。(2)句注意抓住重点词:甚,很,十分;裨,弥补。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文中写“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不如自己”,链接材料写“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综合两者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来到南方,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认为“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值得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不如自己,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六、答案:1.(1)每天;(2)拜见;(3)再
2.(1)等长大后,登上泰山极顶。
(2)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
3.因蔡元定读书广博、学问深厚,令人惊叹,所以朱熹称他为老友。
4.以日常生活小事来说理,以小见大,浅显易懂,使“我”终生难忘。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1)题“日惟啖荠”中的“日”根据语境,应解释为“每天”;第(2)题“余谒公私第”的意思是“我到王公的府上去拜访他”,所以根据句意,“谒”应该理解为“拜访”;第(3)题“更不复顾惜”的意思是“此后就不再顾惜了”,“复”应该理解为“再”。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注意句式和关键词语的翻译。第(1)句中,“及”是动词,“等到”;“绝”是“最高,极”的意思。第(2)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是”,指示代词,“这样”。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朱熹扣其学”之后,才发出“此吾老友也”的慨叹,可知朱熹判断其是否“老友”,在于对方的“学问”。朱熹与蔡元定交谈,感觉他的学问很深厚,才把他当作老友。
4.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王廷相没有直接说为官守身之道,而是通过一个“雨天湿鞋”的故事来类比,暗示作者一定要守住本心,洁身自持。这种写法通俗易懂,便于接受。
[参考译文]
[甲]蔡元定八岁的时候就能写诗。等长大后,登上泰山极顶。他每天只是吃些荠菜,对于书却没有不读的。朱熹探问他的学问,非常吃惊地说:“这是我的老友啊,不应该屈居在弟子的行列。”
[乙]王廷相,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是当时有名的大臣。我到他的府邸拜访他。王廷相请我入座,告诉我说:“昨天下雨后我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吏穿着新鞋子,从灰厂经过长安街,一直跳着找干的地方踩,小心谨慎,只帕弄脏了自己的鞋子,但是进入了京城,路上渐渐地更加泥泞,偶然沾污了鞋子,他就不再顾念、爱惜自己的新鞋子了。守持自身的道理,也像这样啊。倘若一不小心失足染污,那么各种恶行就都有可能沾染啊。”我回来之后非常佩服王公的话,一生不敢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