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6)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请根据原文内容默写框线处句子。
2.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B.伐竹取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不可久居/居天下之广居
4.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我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沉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沉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了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C.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运用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
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D.本文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干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薄雾冥冥 B.怒而飞/天子之怒
C.去以六月息者也/去国怀乡 D.其视下也/其真不知马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抟扶揺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文中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亡
B.百废具兴/具答之
C.则有去国怀乡/待君久不至,已去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余因得遍观群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开篇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由。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便高度概括地写出了滕子京在巴陵郡的政绩。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借“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和奉献精神。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四句从时间角度,后两句从空间角度,写尽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D.本文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句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水陆草木之花: (4)陶后鲜有闻: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濯清涟而不妖。
六、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曰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低余 假:借
B.久而乃和 和:暖
C.同舍生曾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策之不以其道
B.不敢出一言以复 全石以为底
C.学而不思则罔 濯清涟而不妖
D.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B.(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C.(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他)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D.(我)处在逆境中,店主人每天会多次吃饭,(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4.用甲文的内容来印证乙文的观点,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思而不学则殆
D.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蒙络摇缀;往来翕忽
2.(1)穿透 (2)忽然
3.C
4.(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5.B
解析:3.A.自,从,介词/跟从;B.道路/说;C.大约;D.停留/居住。
5.“似与游者相乐”不是“作者与游人同乐”,而是“鱼儿与游人相乐”。
二、答案:1.(1)消失
(2)这
(3)尽力
2.(1)冰花一片弥浸,天、云、山、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是雪白的。
(2)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像草叶一样的我的船、像两三粒小米一样的船上的人。
3.C
解析:3.语言描写,不是心理描写。
三、答案:1.C
2.(1)大鹏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鹏鸟在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3.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邀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在《逍遥游》之中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解析:2.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四、答案:1.C
2.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C
解析:1.去:离开。A.或:或许/有的人;B.具:同“俱”,全,皆/详细;D.观:景象/看。
3.“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五、答案:1.(1)多(2)只(3)的(4)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4.示例: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六、答案:1.D
2.C
3.B
4.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D项,“乐”的意思是以……为快乐。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A项,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指“千里马”;B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把;D项,介词,对,对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逆旅”是旅店的意思,“再食”是两顿饭的意思,根据前后文可知,“无鲜肥滋味之享”的是“我”。故答案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项,两句都在强调以读书为乐。B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讲的是“我”求学态度的谦卑恭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虚心好学的求学态度。C项,“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讲的是“我”求学过程之苦,“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要结合起来。D项,“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讲的是“我”以读书为乐,内心强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的是做人行事要以“义”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