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1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适:嫁。②馕粥:稠粥。③昃(zè)太阳偏西。
1.(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尝:____________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遂: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请你在文中找出一句表现范仲淹生活或学习艰苦的句子,并谈谈从范仲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楚庄王伐越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从“王乃止”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同“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中加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轮到)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的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浣花记
〔宋〕任正一
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尤甚。每岁四月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①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以缯彩,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结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水戏竞渡,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
此俗所以流传者,乃冀国故事也。冀国姓任,本溪上小家女。任媪尝祷于神祠,梦神人授以大珠,觉而有娠,明年四月十有九日生女。稍长,有僧过其家,疮疥满体,衣服垢敝,见者心恶,独女敬事之。一日,僧持衣从,以求浣,女欣然濯之溪边,每一漂衣,莲花辄应手而出,铺于满潭。里人惊异,求僧,已不知其所往,因识其处,为百花潭。
会崔宁节度西川,见女,心悦之,纳以为妾。宁妻死,随为继室,累封至冀国。据《唐书》载,大历中,崔宁自蜀入朝,留其弟宽守。杨子琳自泸州袭之,宽战力屈。冀国素骁勇,出家财募士,得千人,设部队,自将以进。子琳惧,引去,蜀赖以全。亦谓之“佑圣夫人”。
既贵,每生日,即来置酒其家,舣船江上,访漂衣故处,徘徊终日。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
(节选自《全蜀艺文志》,有删改)
(注释)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佑圣夫人”。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连樯衔尾 衔:连接
B.里巷阗然 阗:充满,此引申为“挤满”
C.访漂衣故处 故:缘故
D.冀国素骁勇 素:一向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尽众人之乐而后返。
(2)后人因之,岁以为常,且即寺之东庑作堂祠之。
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祭拜冀国夫人”这一习俗世代相传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百丈山记
朱熹
出山门①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②险绝。于林薄③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④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山门:寺院的大门。②深昧:幽深昏暗。③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④瀵(fèn)涌:喷涌。
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山门而东十许步:表示约数
B.日薄西山:接近
C.至是则亦穷矣:穷困
D.或涌或没:有的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②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3.选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致?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yáo)、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cóng)、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有删改)
1.下列加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思惟北征(唯一的思想) 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而欲以长计取胜(长久相持的策略) 夫难平者,事也(平定)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 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失误,差错) 则住与行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意思是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思是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已,停止的意思。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所作,当时诸葛
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本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1)①曾经;②于是,就
(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参考答案: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专心致志,刻苦勤奋。
二、答案: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2.因此要想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3.政乱病弱;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
三、答案:1.C
2.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
3.弓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了小偷。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C项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改为:适值(刚好遇上)偷在市饮酒。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汝”:你。“决生死”:决一死战。
3.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弓手在与小偷的决斗中取胜的原因可分析“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等句,即可概括为用假话先转移小偷的注意力,乘小偷答应、放松警惕的时候,一剑刺去,最终取胜。
四、答案:1.C
2.(1)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设酒席办盛会,让大家都玩乐尽兴之后才返回。
(2)后人延续(承袭)了这项活动,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活动(即“每年以之为固定节目”),并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祠堂来祭拜她。
3.答:因为:①冀国夫人的出生不凡(似与天神和珍珠有关),是善良美好形象的化身,令人神往和尊敬;②她助人为乐,在帮助僧人洗衣时,满潭出现神奇的莲花,令人联想到慈善的神灵;③冀国夫人是骁勇的女中豪杰,她召集并带领军队打败外敌入侵,保全了成都,是有功之人。所以,人们要祭拜她。④成都人历来好游乐,四月又是风景怡人的季节,这一祭拜活动很容易就形成习俗并得以流传。
解析: 1. 故:旧的,原来的。
译文:
成都的风俗,非常推崇游玩和娱乐,而其中又以在浣花溪的游乐为特别隆重。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成都的男男女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向南出锦官门,再向东走十里,进入梵安寺,在冀国夫人祠环绕着祭拜,出来后又到杜甫的故居游玩,再从浣花溪划船直到百花潭。凡游玩的人,都架着如房屋般大的游船,并用彩色绸缎装饰,桅杆碰着桅杆,船头挨着船尾,在水面上飘荡,船上还传来各种乐器的声音,此起彼伏,非常热闹。那些不能泛舟的人,就沿着岸边搭起了很多凉棚,绵延几里之远,来观赏水上争相游渡的游戏和过往的船只。成都人,在其他地方游玩或许不是全都要出来,但到浣花溪却是全城人都要前往,大街小巷拥挤不堪。连府尹大人也因此到百花潭边,摆下酒席大宴宾客,让大家都玩尽兴之后才返回。
此习俗流传下来,是因为冀国夫人的故事。冀国夫人姓任,原本是溪边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她的母亲曾经到神祠去祈祷,后梦见天神将一颗很大的珍珠给了她,醒来后就怀孕了,第二年四月十九日生下一个女儿。女儿渐渐长大了,有一位僧人路过她家,满身都是疮疤,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看到的人心里都觉得很厌恶,只有这个女孩仍然很恭敬地侍奉他。有一天,僧人拿了一件衣服跟随她,请她帮忙浣洗,女孩就高兴地拿到溪边去洗了起来,每漂洗一次就会有一朵莲花随着从她手上绽放而出,竟使满潭飘满了莲花。乡里的人都很惊讶,再找那僧人已经不知去向,于是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百花潭。
恰逢崔宁担任西川节度使,见到这个女孩非常喜欢,就把她收为了妾室。崔宁的妻子死后,她成为了正室夫人,多次受封,直到冀国夫人的封号。据《唐书》记载,大历年间,崔宁从成都进京,留下弟弟崔宽镇守。杨子琳从泸州领军攻打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崔宁的妻子冀国夫人平素就非常勇猛,便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士兵,招募了上千人,组成军队,自己带领着进军出击。杨子琳害怕了,带兵逃走,成都因此得以保全。后人又称她为“佑圣夫人”。
当她拥有尊贵地位之后,每年生日,都会在家中摆酒,再乘船出游,把船停泊在当年自己漂洗衣服的地方,在那里待上一整天。后人承袭了这项活动,并将此设定为每年的固定节目,且在梵安寺东面的长廊边修建了祠堂来祭拜她。
五、答案:1.C
2.(1)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2)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3.主要写了瀑布、山峰、夕照、云海和神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不畏艰险的品格。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C至是则亦穷矣:到这里也就没有了。穷:尽,动词。C错误,选C。
2. 落实这几个词——数:几;高下:高低;历历:清清楚楚。—旦:早晨下:向下川:平野。
3.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抓住描写景色的句子,寻找所描写的景物。结合第一段“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可知,这是描写瀑布。结合第一段“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可知,这描写的是山峰。结合第一段“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弹数"可知,这描写的是夕照。结合第一段“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可知,这描写的是云海。结合第二段“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可知,这描写的是神祠。故文本主要写了瀑布、山峰、夕照、云海和神祠。(2)感情。结合整个第一段可知,文章具体描写了瀑布、山峰、云海等景色的美丽、多姿,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结合第二段“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可知,作者说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当地人建造的石磴非常危险,畏惧危险的人不敢过去,不能到神祠里去祈祷,而作者过去了,看到了神祠,含蓄地表明作者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故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不畏艰险的品格。
译文: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六、答案:1.A
2.C
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1.本题考查积累与辨析文言词语的能力。A项,“坐大”的意思是变得越来越强大。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则住与行劳费正等”的意思是那么防守和进攻所消耗的劳力和费用正是相等的。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伐魏”“有利时机”,抓住这两点,即可得出答案。
4.参考译文《后出师表》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偏安一偶,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贼。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要去征讨敌人,(臣的)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毫无疑虑地把讨贼兴汉的大业托付给臣了。臣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唯一的思想是北伐中原,应该先平定南方。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臣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限在蜀地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实现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却认为这不是上策。现在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说)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啊。现在谨将对这些事的看法陈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久相持的策略来取胜,坐等着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各种非议充塞胸中,今年不去伐战,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谋心计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围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连山遭到危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未攻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却图谋杀害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失误,何况臣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臣进驻汉中,不过一年而已,这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冲锋陷阵的勇将不能再上阵前的有賨军、叟军、青羌、散骑、武骑等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聚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应当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么防守和进攻所消耗的劳力和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一州之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难以平定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那时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局势已定。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联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斩了夏侯渊的脑袋,这是曹操的失策,而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改变立场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凡事都是这样,难以预见。臣只有竭尽全力,到死了然后才停止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的智力所能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