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课外文言文阅读(4)——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课外文言文阅读(4)——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①,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 ”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④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⑤,焉别颜回?”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令方:使其成方形。②将:带、领。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上流社会。④坐:座位。⑤尼父:孔子。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年( )
(2)戏( )
(3)咸( )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氏之庐也。
(2)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3.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淘渠记
[宋]席益
唐白敏中尹①成都,始疏环街大渠。其余小渠,本起无所考,枝分根连,同赴大渠。岁久,遂懈而壅。
大观丁亥冬,益之先人镇蜀,城中积水满道。戊子春,始讲沟洫之政,居人欣然具畚锸待其行。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只论开浚,积泥通逵②,可若何?”先人闻之,不为衰止。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至秋雨连日,民不告病,士夫交口称叹,多向之议而谤者也。
后三十年,益忝世官③,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中渠湮,无所钟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入城中。两水合,汹涌成涛濑,居人趋高阜地。又春夏之交大疫,居人多死,众谓污秽熏蒸之咎。嗣岁春首,修戊子之令,邦人知畴昔④便利,无异辞。且补筑大西门外堤,引江水入城,而作三斗门以节之。旧有汙池,积水日深大,行人不戒,误蹈犯,岁有死者。凿此池,挹池之盈,以汇入大渠,筑短垣以护池岸,兹患遂弭。是岁,疫疠不作,夏秋雨过,道无涂潦,邦人滋喜。
通达沟渎,毋有障塞,此长民之所当务也。邑之有沟渠,犹人之有脉络也,一缕不通,举体皆病。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益刊图以示后之君子,如有志于民意,诚欲令信,于斯图也,将有考焉。
(选自《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删节)
[注]①尹:治理。②通逵:通畅的道路。③世官:家族内世代担任同样的官职。④畴昔:往日。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始疏环街大渠 疏:疏导
B.俗子之无识者谤于里 谤:批评
C.居人趋高阜地 趋:离开
D.行人不戒 戒:谨慎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既污泥出渠,农氓争取以粪田,道无著留。
(2)按图而治之,则纤毫无敢郁滞者矣。
3.同为“淘渠”,相较文中前两位官员,席益的突出之处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②;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初,公之未责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④,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②缣(jiān):细密之绢。③殁(mò):去世。④敛:收敛尸体。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咸施之 咸:全,都 B.尝有志于是矣 尝:曾经
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达到,及 D.公虽位充禄厚 虽:即使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养济群族之人 ②以堙于东海 B.①尝有志于是矣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C.①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②学而不思则罔 D.①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②夫君子之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2)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4.范仲淹少有大志,联系全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事可以证明其践行了大志?
[链接材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③日昃(zè):太阳偏西。昃:日偏西。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时岁饥,民馁( )
(2)栖于梁上( )
(3)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
(4)实徐谕之曰(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3.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实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⑩,合同而化 。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 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 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置几席间作玩 置:___________
②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___
③已遂述数行 述: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得从容以观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C.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D.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3.请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
断句。(限三处)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 )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晋之读书法
[宋]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选自《扪虱新话》,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则日见进益( )
(2)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 )
(3)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
(4)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读书须知出入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
(2)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4.陈晋之读书法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1)年龄,年纪;(2)戏耍,戏弄,开玩笑;(3)全,都
2.(1)(这是)何家的房子。
(2)比如人的眼睛中有瞳仁,没有这东西,(眼睛)必定不明亮。
3.(示例1)我喜欢何晏。从他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
(示例2)我喜欢张吴兴。从他快速、准确回应前辈的戏谑,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他是个反应敏捷、善于言辞的小孩。
(示例3)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示例4)我喜欢徐孺子。从他由月中之物联想到眼中之物(瞳仁),从而有力反驳对方,可见他是个善于联想、反应敏捷的小孩。
解析:1.结合语境并联系课内所学恰当解释即可。如“张吴兴年八岁”中的“年”可联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时年七岁”中的“年”,解释为“年龄,年纪”;“诸人咸共叹之”中的“咸”可联系《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中的“咸”,解释为“全,都”。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1)“庐”解释为“房子”;(2)“譬如”的意思是“比如”,“此”指“瞳仁”。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为开放性题型,任选一个人物并结合其在文中的表现说明理由即可。
[参考译文]
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要认他做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待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时,乳齿脱落,前辈知道他不平常,所以跟他开玩笑说:“你口中为什么开了一个狗洞?”他随声回答说:“正是为了让您这类人物从这当中出入。”
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经表现出奇,跻身上流社会了。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这个少年,是座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徐孺子九岁时,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比如人的眼睛中有瞳仁,没有这东西,眼睛必定不明亮。”
二、答案:1.C
2.(1)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拿来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
(2)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
3.①善于继承经验。他遵循先人戊子之令,在城内淘沟挖渠。
②富有开拓精神。他修补城外河堤,凿通池渠,用水之利避水之害。
③注重体察民情。他关注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生命伤害。④具备远见卓识。他绘制沟渠线路图,留给后任官员。(任选两点作答)
解析:1.C项中的“趋”应解释为“奔向”“快步走向”。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1)注意重点字词:“既”,已经;“粪”,给……施肥。(2)注意重点字词:“治”,治理;“则”,那么;“郁滞”,积结滞留。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需要充分分析前两位官员与席益在对待水患问题上处理方式的区别,从中概括出席益的人物形象。注意依据原文内容分点作答。
[参考译文]
唐朝白敏中治理成都,开始疏导遍布街上的大水沟。其他的小水沟,源头是哪里无从考证,纵横交错,起流向大水沟。时间久了,因为懒得疏通而堵起来。
唐大观丁亥年冬天,席益的祖先管理成都的时候,城里满是水涝灾害。第二年春天,才开始实行挖沟通渠的政策,居民都高兴地准备挖运泥土的用具来等待这一行动。一些没有见识的人在里面批评说:“只是开挖,淤泥堆在通畅的道路上,这样行不行啊?”席益的祖先听说后,并没有因此停止。污泥从沟渠中挖出之后,百姓们争相拿来给土地施肥,路面上没有一点存留。到了秋天雨季,百姓不再受内涝的痛苦,官员们都说好,也没有人再怀疑乱说话了。
往后的三十年间,席益家世代接任这个官职,在春末任职。有一年夏天下大暴雨,城里水沟被淹没,没有办法把水排泄出去。城外的防水堤又年久失修,城外的水到了晚上从西门涌进城里。内外水灾合起来,把城里都淹没了,百姓都跑到高处去躲避。又碰上春夏交际时节,有病传染,好多老百姓都死了,大家都说这是不干净的东西熏蒸出来的灾祸。岁末年初,遵循先人戊子的命令,在城内淘沟挖渠,人们想起往日开挖淤泥后的便利,都没有不同的意见。后来修筑了西门外的河堤,把江水引入城里,用三个斗门来调节。以前有个大水池,积水日益变深,行人不注意,年年都有失足掉到里面被淹死的。开挖了这个大池的淤泥,然后把满出的池水引到大水沟里,再在池边修筑护堤,从此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年,夏秋之际再也没有瘟疫病源,下大雨也不内涝了,老百姓都很高兴。
把沟渠通顺,让它不再有堵塞,这是往后老百姓都要坚持做的事情。城池里有排水沟,就像人体有脉络一样,只要有一个地方不通,就会全身病痛。按照图纸来治理沟渠,那么再细微的东西都不会积结滞留了。后来席益就把疏通沟渠的办法画成图纸传给后人,让想为民办实事的官员有所依据,这些图纸将来也有考证。
三、答案:1.D;
2.B;
3.(1)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
(2)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道义(的思想),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4.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虽位高禄厚却贫终其身。这些都能证明其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解析:1.虽:虽然。
2.A.连词,来,表目的。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转折,但是。D.助词,的。
3.(1)日:每天。岁:每年。赡:供养。
(2)惟:只。活:养活。遗:留给。
4.由“平生好施与……咸施之”可看出,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由“公虽位充禄厚……子无以为丧”可看出,他是一个自奉俭约的人;由文章和链接材料可看出,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
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作“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办丧事的和再嫁给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
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范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经营他义田的产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事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道义(的思想),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
[链接材料]范仲淹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有感触地哭泣着,辞别母亲去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夜晚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往往连稠粥都不够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国济民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四、答案:1.(1)饥饿;(2)躲藏;(3)承认;(4)告诫(告诉、教育)
2.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3.(示例1)赞同。陈实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中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示例2)反对。陈实对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解析:1.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词。
2.善:善良。本:本性。习:习惯。斯:这样的地步。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如选择赞同,理由则重点强调结果,即“自是一县无复盗者”,说明这种办法可取。如选择否定,理由则从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自己不勤勉,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小偷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小偷非常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五、答案:1.①放置,摆放;②拖,拉;③记述
2.A
3.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4.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
5.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根据语境和对句意的把握,结合自己的积累恰当揣测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A.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因为。B.连词,均表修饰关系。C.代词,均为“……的人”。D.均为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需要理解句意,明确独立完整的语意单位不能划破。该句大意为“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一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了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故可断句为“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何,怎么;惟,只是;或,或许。
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①写的是庐山、罗浮山、青田的石门山的瀑布;⑥写的是带玉堂对面的景物,不是飞泉亭周边;其余四项均描写的是飞泉亭及周边景物。故选C。
[参考译文]
我近年来观看的瀑布多了,来到峡江寺而心中难以舍弃,是因为飞泉亭这个亭子的缘故。
天台山的瀑布,离寺庙有百步远,雁荡山的瀑布,附近没有寺庙。其他像庐山,像罗浮山,像青田的石门山,那里的瀑布并不是不奇妙,但游览的人都在烈日下久晒,蹲坐在危险的山崖上,无法从容不迫地观赏。
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左右,爬山的石级弯曲盘旋,古老的松树张开树枝遮蔽着,火热的太阳晒不到游客。过了石桥,有三棵奇树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着,到了半空中,忽然合拢在一起。树木一般都是根株合在一起而枝干分离,这三棵树偏是根株分开而枝干合拢,真稀奇!
登山到一大半,瀑布像雷鸣一样轰响,从高空中飞泻下来。瀑布旁边有间房屋,这就是飞泉亭。亭子长宽有一丈多,八扇窗子明亮洁净,关上窗户能听到瀑布的响声,推开窗子瀑布就扑面而来。亭子里可以坐,可以躺,可以放松腿脚,可以随意舒展活动,可以放笔墨砚台(来题诗写字),可以烹茶饮酒。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奔腾飞泻,就像把九天之上的银河放在书桌卧榻前赏玩。当时造这亭子的人,莫非是仙人啊!
澄波和尚善于下棋,我叫霞裳跟他对弈。于是瀑布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错落着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手杖拖地的声音像从云中传来,原来是老和尚怀远抱着一尺多厚的诗集来要我作序。于是吟诵诗文的声音又大响起来。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完全汇合而融化在一起。
坐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只好下山,住在带玉堂中。正对着南山,云气缭绕,树木浓密葱郁,中间隔着长长的峡江,江中船帆来来往往,妙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停船靠岸来到这座寺庙。和尚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哪能飞?只有日后我的灵魂梦境也许能够飞来罢了!”和尚说:“没有证据就无法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地方,为什么不作篇文章记下来呢?”我说:“行。”于是就记述这几行文字,一份自己保存,一份送给了寺里的和尚。
六、答案:1.(1)显现;(2)副词,随即;(3)毛病;(4)明白
2.读书/须知/出入法
3.(1)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
(2)一开始应当追求如何进去,最后应当追求如何出来。
4.第一段告诉我们读书应当熟读牢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第二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善于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解析:1.平时要注意文言词汇的积累。
2.可根据语法断句。“读书”是主语,“须知”是谓语,“出入法”是宾语,故从“读书”和“须知”后断开。
3.(1)遂:于是。
(2)始:开始。求:追求。所以:如何。终:最后。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对文本内容感悟启示。据“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可知读书应当熟读牢记,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的道理;根“读书须知出人法”可知读书要善于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参考译文]
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显现进步。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好像值得高兴,但是随读随忘,即使一年也未曾记得一百二十字,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空虚,才明白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读书一定要知道出书和入书的方法。一开始应当追求如何进去,最后应当追求如何出来。看见书本文章感觉亲切,这就是入书的方法;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得透脱,这就是出书的方法。大概因为不能融入书中,就不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不能走出书外,则又僵化在书本中。只有懂得出书入书的方法,才可以说掌握了读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