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喜雨亭记(节选)
[宋]苏轼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忭(biàn):欢乐。荐饥:连年饥荒。二三子:你们。优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余至扶风之明年(_________)
(2)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3)以属客,而告之(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3.《喜雨亭记》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本单元哪位作者在哪一课?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请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选自郑燮《游江》,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修竹数千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其中有茅屋/其一犬坐于前
C.盖竹光相射故也/温故而知新
D.静坐久之/渔人甚异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3.说说作者游江时悟出了什么哲理。
三、文言文阅读。
①宋本,字诚夫,大都人。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尝从父祯官江陵,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①,多微辞②。
②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③,不可干以私④;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⑤自任。居官清慎自持,饘粥⑥至不给。本未弱冠,聚徒⑦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赁屋以居。及卒,非赙赠⑧几不能给棺敛,执绋⑨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谥正献。
(选自《元史 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注]①峻洁刻厉:形容文章刚劲凝练而深刻。②微辞: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语言。③制行纯白:行为纯洁。④不可干以私:不掺杂私心。⑤斯文:这里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⑥饘(zhān)粥:稠粥。⑦聚徒:招收学生。⑧赙(fù)赠:官府赠送的钱物。⑨执绋(fú)者:指前往送葬的人。
1.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 质:询问,求问
B.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植:树立
C.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 几:几乎
D.时人荣之 荣:荣耀
2.下列各项加粗词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通贯乃已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B犹赁屋以居 先帝不以臣卑鄙
C.行于世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而笃朋友之义 甚矣,汝之不惠
3.翻译下面句子。
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
4.选文第①段主要表现了宋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由第②段可知,宋本为官清廉,表现在稠粥都吃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琢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有笑之者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肖,不日而化矣。吾甚惜子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久远也。”
(选自《潜书》,有删改)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真实,真正,实际。
1.用“/”给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以衣裳 被:同“披”
B.置之堂背 置:放,放置
C.子之技诚巧矣 诚:诚信,诚实
D.一日,语众曰 语:对……说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途经信宿 虽乘奔御风 B.既人迹所绝 绝巘多生怪柏
C.回望如一矣 但知其一 D.故行者谣曰 欲擒故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3.短文末句引用行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记游定惠院①
苏轼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有删改)
【注】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师:僧人参寥,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当“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园已易主 易:________________
(2)晚乃步出城东 步:________________
(3)以后会未可期 期: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 其一犬坐于前
D.晚乃步出城东 乃不知有汉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1)第二年;(2)下雨;(3)同“嘱”,劝酒。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吗?
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答案:1.A
2.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3.画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看待事物。(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项,长;B项,它的,指代竹林/其中;C项,缘故/旧知识;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桃花林的奇异景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做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画呢?根据意义可断。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作者先描写了自己的经历,看到了竹林间的茅屋,而后又游历了茅屋,由此得出结论: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引申开来,作者认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即画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看待事物。
【参考译文】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间建有茅屋,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江上的帆船,又有一片片的芦苇洲和耕作着的人,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做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画呢?
三、答案:1.D
2.A
3.宋本尚未成年,就招收门生以奉养双亲,时达二十年。
4.天资聪颖、嗜爱读书;租房子居住;去世后没有足够的钱财下葬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D项,“荣”在此处应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荣”。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A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是“才”的意思;B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因为;C项,介词,在/介词,至、到达;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参考译文】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他)自幼聪明与一般儿童不同,十五岁后,聚集经史诸书日夜攻读,一句一句探讨,一字一字研究,必定贯通其义才停止。曾随从父亲宋祯到江陵做官,江陵王奎文精通性命义理之学,宋本前去(向他)求问,造诣渐渐变深。他善长作古文,文辞都是自己所写(不蹈袭前人),文章刚劲凝练而深刻,多有委婉而隐含讽喻的语言。
宋本性格刚直不屈,持论严正,行为纯洁,不掺杂私心;而且笃实于朋友情义,坚如金石。人们(如)有一点儿善良表现,(他)就大加称善,尤其以树立礼乐教化、典章制度为自己的使命。做官以清廉、谨慎自持,(甚至)稠粥都吃不上。宋本还没有成年,(就靠)招收学生来奉养双亲,将近二十年;历任显要官职,但仍要租赁房子来居住。到他去世时,如果没有官府赠送的钱物几乎无法入殓。前往送葬的近两千人,都是缙绅大夫、(宋本的)学生、以前的下属和国子生,没有一个杂人,当时人们都以此为荣。宋本的著作有《至治集》四十卷,流行在世,(他)谥号正献。
四、答案:1.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C
3.谁能给我三斗粟,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4.【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工夫制成的冰雕作品,却不能长久保存,白白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言之即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平时要注意掌握一些古文朗读停顿知识,并多朗读一些文言文,培养语感。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诚”在这里用作副词,指的确。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孰”是“谁”的意思。“以”是“把”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如果赞同这种说法,可从文章中直接得出答案;若不赞成,则需要陈述自己的理由,如真正的艺术不在于保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等。
【参考译文】
从前,京城有个能将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他给冰雕作品披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冰雕)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城天气寒冷,(把冰雕作品)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形;变形了就修饰一下它们。前往观看的每天有几百人,都感叹安的精巧,惊叹它的神奇。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答应的人。有个人嘲笑他说:“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妙啊!您为什么不把金属浇在模子里(制作金器)、雕琢玉器,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那就可以珍藏下来,不会毁坏。现在您却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像,(但)没几天就融化了啊。我很可惜您的技术巧妙但却不实际,劳心却没有作用,可以娱乐当前却不能流传久远啊。”
五、答案:1.A
2.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3.突出黄牛滩段的水路纡深,回望如一,地形的险要特殊。
解析:1.A、即使;B、没有/极高的;C、一样/数量词;D、因此/故意。
六、答案:1.(1)换;(2)步行,散步;(3)期望
2.C
3.A
4.这句话写“我”醉躺在小板阁上,醒了之后,听客人崔成老弹琴时的感受,优美的琴声像悲鸣的风、拂晓的月光。通过写这样的生活小事,表现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能力。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递进;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前一个解释为“被”,后一个解释为“对、向”;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均解释为“在D项,两个“乃”,前一个解释为“才”,后一个解释为“竟然,居然”。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项“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妥,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理解句意,这句话写“我”睡醒后,听到崔成老弹琴,优美的琴声感染了“我”;然后确定赏析角度,从题干要求“写小事细节”“笔法细腻”“情趣盎然”等句子可以确定赏析的角度:细节、词语、修辞手法等,最后联系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必然带着许多客人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下了。今年又和僧人参寥以及其他的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平凡人,但因为我的原因,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的)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脖颈,开的花很白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渐渐被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市井平凡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儿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的琴,琴声像悲鸣的风、拂晓的月光,铮铮有声,觉得不似人间。到了晚上才步行出了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渍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进了何氏、韩氏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间建大堂,已经把地方都开辟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一位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了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兴致已尽,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将赴闽中,觉得未必可以期望以后相见,请我记载今日之事,为以后所谈笑。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用枣汤代替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