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四: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2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①,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④崔州平,颍川⑤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⑥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⑦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⑧。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颍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獗: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躬耕于南阳(介词,在) B.先主遂诣亮(连词,就)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才能出众,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掘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官中膳食的官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讽刺
C.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同“嘱”,交付
2.为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③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耨(nòu):除草。②制梃:拿起木棍。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
(3)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____________
(4)入以事其父兄 事: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入以事其父兄 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王如施仁政于民 皆以美于徐公
C.王往而征之 温故而知新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邹忌修八尺有余
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①。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②。贼闻其善画,使图③所掳妇女。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④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⑤也。
【注】①小史:书童。②陷贼:落入金人之手。③图:画。④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⑤笔:笔迹,手迹。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贼闻其善画(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B.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C.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D.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4.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作者先从反面论证,然后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B.【甲】文中的“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或天性、本性)。
C.【乙】文中讲述了赵广从身份卑微的小书童,成为可以和名画家李伯时“媲美”的画家的故事。
D.【甲】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5.请你说说【甲】文中的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中赵广所做的哪件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请用自己的话陈述。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5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②机阱:陷阱。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⑥便:安逸,安适。
1.请用“/”为乙文画线处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2.解释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泉香而酒洌( )
②树林阴翳( )
③而民受其弊( )
④未尝及文章(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4.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
5.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的不同点是什么?请你写出一位当代和欧阳修一样把人民放在心中的好官的名字。
六、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
①虽有至道_________
②学学车_________
③以补不足也_________
④但能说之也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弗食 食直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
②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B
3.D
4.①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②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同这件事。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C项,悉:副词,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帝不在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而辱没自己,屈尊就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结合“由是”“遂”两个句首连词,可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来看,诸葛亮是结合历史向后主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愿,希望;隆,兴隆:计日而待,指日可待。(2)句重点词:每,常常;莫之许,即“莫许之”,宾语前置,不认同这件事。
参考译文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认同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友好,说确实是这样。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您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过来。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遭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二、答案:1.B
2.A
3.D
4.(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的耳朵听到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2)各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B项,句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停顿为: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楚王欲以大夫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谤讥,指责讥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之,的。(2)句重点词:闻,听说;皆,全,都;贱,以……为贱:贵,以……为贵。
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时,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衣服,把它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劝谏他,认为不能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为葬马的事进谏的,罪当处死。”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
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楚国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吧。”
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作为棺材,用有纹理的梓树做外椁,用鞭、枫、豫、樟等贵重木材做题凑,差遣士兵为死马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国、赵国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在后面护卫,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的城邑给它守墓。这样,各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
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便派人将马交给太官,让人“将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三、答案: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同“避”,躲避;(3)称王;(4)侍奉
2.C
3.(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秦、楚两国夺占他们的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种农田来奉养他们的父母。
4.甲文:舍生取义。乙文:仁者无敌。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判断。此题要注意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的情况,“辟”同“避”,躲避;“王”在这里作为动词,应该读四声,意为称王。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A项,在家中/在国内。B项,对/比。C项,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关系。D项,学习/长,这里指身高。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弄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等。(1)句中“得兼”和“舍生而取义”是重要的得分点。(2)句中要结合注释理解“彼”的意思,同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猜测,“民时”就是“百姓的农时”的意思。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增、删、调、换、留”等翻译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甲文,通过对鱼和熊掌的类比论述,引申出对生和义的探讨。乙文中,文未的“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实际上就是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抓住这个关键信息,就不难判断,乙文的主要观点是“仁者无敌”。
参考译文
【乙】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天下。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让百姓)深耕土壤、及早除草;年轻人在闲暇时学习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中便用这些来侍奉父兄,在外便用这些来侍奉尊长,这样,就能让他们拿起木棍抗去秦国和楚国的坚甲利兵。秦、楚两国夺占他们的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种农田来奉养他们的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使自己的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大王到那里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德的人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四、答案:1.①通“避”,躲避;②善于,擅长;③“乡”通“向”,先前,从前;④停止。
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而赵广其实一直都是用左手作画的,平定叛乱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3.D
4.A
5.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来阐明观点,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化为形象,由浅入深引出中心论点。
6.舍生取义,赵广拒画。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胡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②句意为:鋌听说他擅长画画。善:于,擅长。③句意为: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乡:通“向”,先前,从前。④句意为: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2.本题考句子的翻译。解答时-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重点词有:独:只是;是:这,这种;皆:都;丧:丧夫;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句中重点词有:实:一直;乱:叛乱;定:平定;惟:只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意思是: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赵广在身边伺候,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其中,“伯时作画”为一层意思,做“每使侍左右”的状语,且“每使侍左右”省略主语,所以“怕时作画”与“每使侍左右”之间需要断;其欺,“久之遂善画”为一层意思,为前一句“每使侍左右”的结果,所以“每使侍左右”与“久之遂善画”中间需要断;接着,“尤工作马”起强调作用,强调赵广擅长画马,所以“久之遂善画”与“尤工作马”中间需要断:最后,“几能乱真”为一层意思,强调赵广画功了得。故断句为: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甲]文根据“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可知,从正面阐述,作者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意行不义;接着根据*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可知,采用假设论证,从反面论述,说明只追求“生”而抛弃“义”的后果;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所以选项中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作者先从反面论证,然后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表述不正确;故选A。
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画线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句意为: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再结合其后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可知,这句话把义"比作“熊掌”,把“生”比作鱼”,这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低,化抽象为形象,证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6.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甲]文根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把“义”比作“熊掌”,把“生”比作“鱼”,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乙]文根据“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可以概括出:走广拒绝贼人要他为所虏妇人画画的要求,简言之即:赵广拒画。这件事可以看出赵广具有威武不屈,正气凛然,宁死也不屈服的英雄气概,能体现[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译文:【乙】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赵广在身边伺候,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他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建炎年间,大宋被金军攻破(赵广被抓住)。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毅然推辞说不能画,那些金兵用刀子威胁(他),(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而赵广一直都是用左手作画的。平定叛乱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现在有地位的文人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五、答案:1.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2.①清;②遮盖;③害处(弊病);④曾经
3.①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②(欧阳修)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4.B
5.不同点:甲文侧重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乙文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示例)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1.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据此划分节奏。
2.①句意:泉水香甜酒水清。洌:清。②句意:树林茂密荫蔽。翳:遮盖。③句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弊:害处(弊病)。④句意:不曾涉及文章的事。尝:曾经。
3.注意落实关键词的释义。①重点词: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指领着走的小孩子。②重点词:放逐流离,贬官流放。再三,多次。志气,志向。
4.“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错误,甲文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故选B。
5.从甲文描绘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及“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文章侧重表达的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从乙文中“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可知,文章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列举新时代好官时,只要符合要求即可,注意名字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参考译文]
[乙]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他性情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一触即发,而他也会奋不顾身。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
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
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不曾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能滋益自身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懈怠荒废,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懈怠荒废,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
六、答案:1.①最好的道理;②同“教”,教导;③弥补;④只
2.B
3.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②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4.①重要性(重要);目的(作用)
②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虽然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句意: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教”,教导。③句意: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补:弥补。④句意:只能说说罢了。但:只。
2.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A.吃/同“饲”,喂养。B.所以。C.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主张,学说/道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重点词语的解释要准确,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①句重点词: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强,勉励。②句重点词:犹,就像。其,它的。实,果实。
4.①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文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
②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以利于事。
[参考译文]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只是向他人夸耀自己的才学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秋天的果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