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5)——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一:课外文言文阅读(5)——202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培优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9:2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阅读(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云球①,字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夙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裔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峻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曰:“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②神哉,技至此乎。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①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②,立斩以徇③。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④,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⑤,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⑥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王韩。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为北枢密使。
(节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节)
【注】: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用“/”给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从:___________
(2)以军律整肃闻。 闻:___________
(3)会西阻卜叛。 会:___________
(4)至奴古达北岭。 至:___________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
译文:_____________
(2)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译文:_____________
4.选文表现了萧惠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条概括。
三、阅读下面文语段,完成问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恃(倚仗)
C.祯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以及于此(比得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值胡贼攻郡 值:______________
(2)友人语巨伯曰 语: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选自《古文百篇译释续编》)
[注]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______的现象。(答案8个字以内)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到诸荐气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贤媛篇》
[注]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很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被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极为贫乏。④髮(bì):假发。⑤剉(cuò):铡碎。荐:草垫子。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家庭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
2.C
3.①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②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
解析:1.毕:全、都。
2.“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说明的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3.①凡:凡是。所制造:所制造的东西。服:佩服。
②神:神奇。至:到了。此:这种地步。
4.结合“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知,孙云球身上有读书人的毅力和品质。结合“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知,她认为现在儿子是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这并不是儿子的初心。由此推测,研制眼镜不是孙云球的初心。
5.根据“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这一原则来判断即可。
[参考译文]
孙云球,字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从小就非常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境中落,常靠卖草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
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按照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暮,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根据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的文康裔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就像隔了几个座位,天平、灵岩、穹窿各座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得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且高兴地说:“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块镜给他看。如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一个东西时化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帙,当时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便非常流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二、答案:1.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2.(1)跟从(跟随)。(2)闻名(出名)。(3)适逢,恰巧遇到。(4)到(到达)
3.(1)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
(2)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4.(1)英勇善战。(2)治军严格。(3)决断果敢,有谋略。(4)有洞察力,善于提建议。(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可以根据句意断句。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又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翻译,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1)注意重点词语:“以”,来;“破”,攻克。(2)注意重点词语:“是时”,当时;“欲”,想要;“集”,召集。
4.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可知,萧惠英勇善战;从“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可知,萧惠治军严格;从“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等句子可知,萧惠做事果断,考虑周到,有谋略;从“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可知,萧惠能够洞察形势,善于进谏。
【参考译文】
萧惠,字伯仁,乳名脱古思。随同伯父排押征讨高丽,到奴古达北岭, 北岭,高丽依靠险要地势来抵抗,萧惠全力攻打,攻克了它。待到进攻开京,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太平六年,萧惠征讨回鹘阿萨兰部,各路征兵,只有阻卜酋长直剌迟滞到达,萧惠便将他立即斩首示众。进军到甘州,围城攻打了三天,没有攻克就返回了。当时直刺之子纠集人马前来袭击,适逢西阻卜反叛,袭击三克统军官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率兵三千来相救,与敌人在可敦城西南相遇。谐理、阿不吕战死,士卒溃散。萧惠仓促间列阵迎敌,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方营地。众人请示乘机挥兵迎击,萧惠认为已方军队疲敝,没有可用的人,就没有听从众人的建议。乌八请求于夜里去劫敌营,萧惠仍不准。直到阻卜兵撒军回师时,萧惠才预设伏兵攻击。前锋刚与敌交锋,敌人便败走了。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萧惠说:“两国的强弱情势,皇上心中自然都知道。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衰老,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皇上听从了萧惠的话,派使者向宋索取十城,集合诸军于燕地。萧惠与皇太弟率军過近宋境,宋人不愿失去十座城池,增加岁币求和。萧惠因为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十二年,兼北府宰相,同知元帅府事,又任北枢密使。
三、答案:1.D
2.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3.①取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而骄的结局。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项,“及”在这里是“到”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分析所给句子大意可知,应分别在“恐”“独”前断句。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具体事件、人物的言行等。从“祯每进谏”可看出孔祯敢于直谏;当曹王自恃“天子之弟”的身份肆无忌惮时,孔祯以“淮南之事”提醒他,可看出孔祯有远见;当曹王的手下欺凌老百姓时,孔祯果断杖杀,可看出他执法严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刺史,不遵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难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奉行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见汉代淮南王的事情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然因犯法被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致到了这种地步!”
四、答案:1.(1)适逢,正赶上
(2)告诉
2.(1)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2)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3.重义守信,有胆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
解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一定要在语境中解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做到语句通顺,如“令”“义”“入”要落实到位。
【参考译文】
苟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可以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苟巨伯做的事吗?”胡贼到了之后,问苟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出征的军队回去了,整个城因此获救。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阐述阅读感悟的能力。第一问:在胡人攻打城池、友人劝他离开时,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见荀巨伯是个重义守信之人;面对胡贼,他说“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以看出他有胆识,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第二问:我们要学习的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
五、答案:1.D;
2.重外表轻内在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故断句为: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所以。ABC.有误;D.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寓言故事所含寓意的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六、答案:1.C
2.B
3.D
4.(1)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赞扬陶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可以靠句子的意思,还可以靠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句意“第二天早晨,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注意“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翻译时语序要正确。同时还要注意关键词语:叟,老年男子;惠,同“慧”,聪明。(2)注意“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是倒装句,翻译时语序要正确。同时注意关键词语:及,到;遂,于是,就;称,赞扬。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的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几天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头发买了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