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5)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于泰山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戴朱缨宝饰之帽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山不加增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必为己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大师孟子,留下许多富有哲理的主张,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兼爱、非攻”等。
B.本文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鱼而取熊掌,即舍生取义。
C.本文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D.本文指出有的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是他贪求富贵而“失其本心”的表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2)蹴尔而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了全文的论点。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甚于生者”指的是“不义”,“甚于死者”指的是“义”。
C.作者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1.解释加粗字的含义。
(1)不见曦月(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B.文章描写抒情结合,由景生情,情景融合,动人至深。句式多用对偶,而兼用散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四、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溪流一潭上感受一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2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D.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朝服衣冠( )
(2)臣乏妻私臣( )
(3)王之蔽甚矣( )
(4)闻寡人之耳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邹忌和晏子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
景公好弋[注],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弋(yì):用绳子系在箭上射鸟。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
2.C
3.A
4.(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解析:1.A.“辟”同“避”,躲避。B.“辩”同“辨”,辨别。D.“得”同“德”,感恩、感激。
2.C项中的“加”依次为:益处/更。A.介词,比。B.助词,的。D.介词,为了。
3.“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的核心。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逐一落实关键词的释义,如(1)中的“欲(喜爱)”“亦(也)”,再如(2)中的“蹴(踩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还要注意(1)是判断句。
二、答案:1.(1)假如,假使;(2)踩踏
2.(1)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3.B
解析:1.可根据积累直接作答,也可结合语境,根据句意推测词义。注意解释“使”字时不要望文生义,误解为“让”等。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要注意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恶”“甚”“患”“辟”“乡”“得”等。还要注意译句要通顺。
3.“甚于生者”指的是“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
三、答案:1.(1)日光,这里指太阳;(2)逆流而上;(3)急流。
2.(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3.D
解析:3.水势大只是夏天特点,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四、答案:1.(1)大约(2)静止不动的样子(3)忽然(4)凄清
2.(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D
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重点字词:澈,穿透;影,影子。(2)重点字词:势,形状;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这里是活用,名词作状语);差互,交错不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有误,“斗折蛇行”采用正面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不是侧面描写。
五、答案:1.B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棒禄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睡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A.舍:舍弃/居住的房子。B.苟:苟且/苟且。C,与:同“欤”,语气词/给。D.患:祸患,灾难/担心。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中的重点词“非独”“是”“勿丧”“则”“辩”“于”“加”要翻译准确。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根据文章的论述,从“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等内容可知,作者肯定了舍生取义的人,同时也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六、答案:1.(1)穿戴;(2)偏爱;(3)所受的蒙蔽;(4)使……听到
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的奖赏。
3.D
4.共同点:都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示例1)我更欣赏晏子。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齐王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齐王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二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示例2)我更欣赏邹忌。邹忌进谏时以亲身经历为例子,推己及人,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服”是动词,“穿戴”的意思;“私”是动词,“偏爱”的意思;“蔽”在这里有被动的用法,指“所受的蒙蔽”;“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的能力。注意重点词:(1)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2)面刺:当面指责。受:受到,得到。
3.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没有善于纳谏之君,劝谏之臣如何敢谏言?就算敢谏言,君主不采纳也是没用的。所以君王贤明才是“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故选D。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及评价的能力。邹忌进谏时以亲身经历为例子,推己及人,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链接材料】中晏子进谏时采用正话反说(以退为进)的方法,通过暗示向齐景公陈述利害,使齐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故两人都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进行阅读表达时选择其中一个人的说理特点进行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烛邹不小心让鸟逃跑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按他的罪过来处死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王养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一只鸟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