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解决问题》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在数据与数量关系简单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策略教学?
磨课要点:
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的意义等知识。
思维特点:数据与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多用看数凑13来解题。
终点:
计算不是重点,重在2个解题策略:尝试调整和有序罗列。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8例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解决关于人民币的简单问题时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难点: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教学准备:自制PPT、投影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谁知道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吗?谁又知道要学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学生看PPT就能明确学习内容,简单明了。】
二、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1、购物情境
师:书店推荐四本书:《我是小学生》《画报》《卡通世界》《连环画》,你喜欢哪几本?
师:买书需要钱,妈妈掏出一张信封。妈妈说:信封里的钱随便买哪1本都够,但不超过20元。
2、猜一猜
师:你觉得信封里最少会有多少钱?(学情预设:最少有20元、10元。)
师:20元、10元随便买哪一本都够吗?还能更少吗?(学情预设:9元、8元、7元……)
师:7元,随便买哪一本都够吗?
师小结:最少是8元。
师:最多会有多少元?(学情预设:最多会有20元、19元。)
师小结:最多是20元。
总结:信封里的钱可能是8元、9元、10元……20元。
3、引入抵用券
师:请你看看信封里有几张?请你取出来。告诉大家是几元?
师:抵用券怎么使用?不换现金,不找零钱什么意思?
总结:抵用券要正好花完才是最划算的。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的购书情境引入,通过“猜一猜”信封里最少会有多少钱?最多会有多少钱?为情境增加趣味性但又不失数学味,且有一定的含金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入抵用券,认识抵用券,为后续的例题提供现实情境,明白为什么要把钱正好花完。】
三、探究新知,寻求策略
1、教学“尝试调整”策略。
PPT出示:用13元可以正好买哪两种杂志?
师:请你看一看,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怎样解答?
师:随便选2本,一定会正好13元吗?
预设1:5+7=12元
师:不是正好13元,怎么办?为什么要往贵的换?预设2:6+8=14元
师:为什么要往便宜的换?
师小结:有时候随便选2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算一算,换一换,如果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就把其中一本换成便宜些的,如果算的结果小了,我们就把其中一本换成贵些的,直到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尝试调整。
2、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师:随便选2本,算一算,换一换,还可以怎么选?
生:先选一本,再选一本。
师引导学生先选一本,再拿这本与其它商品按顺序搭配,分别算出总价。
师:读一读算式。
师小结:像这样,先选出一本,再拿这本和其它商品一件一件地按顺序去搭配,分别算一算,看看哪种搭配正好是符合要求的,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有序列举。
检验。
师:刚才我们用这两种方法解决了问题,谁会口答?
师:解答正确吗?怎样检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在读题中寻找关键词理解题意,在解决问题中运用信封的隐密性引导学生使用策略,在策略教学中通过追问“为什么往贵(便宜)换?”突出调整的方向性,通过“读一读三个算式”突出罗列的有序性,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在提问中巩固检验。】
四、游戏----我们一起来凑数。
1、师介绍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3。
2、师生一同游戏。
第一局:5+8,7+6(师先出)
师小结:数学 游戏
第二局:( )+ 9 ( )+ 2 (生先出、生调整。)
【设计意图: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沟通了数学与游戏的桥梁,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策略,感受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5+7=12元 6+8=14元 尝试调整
8 13元 7 13元
6=11
5+ 8=13 有序列举
7=12
解答正确吗
所用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