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18 07:01:35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2.联系示意图分析、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地理实践力)
一、地质构造
1.概念:岩层的①_________________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②____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和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
变形
褶皱
断层
二、褶皱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④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⑤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褶皱。
2.组成:背斜、向斜。
挤压力
波状弯曲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的地貌
背斜 一般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山岭
向斜 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谷地
(1)正常形态
形成的地貌 成因
背斜 谷地(如图中字母⑥______________所示) 背斜顶部受⑦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向斜 山岭(如图中字母⑧______________所示) 向斜槽部受⑨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A
张力
B
挤压
(2)地形倒置
特别提醒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三、断层
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⑩_________________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 ___________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位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水平 方向为主 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 ________________
以垂直 方向为主 图示
张力
断裂
错断
思考感悟 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路”,为什么华山特别陡峻呢?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山为块状山,是因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
断层位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岩层运动方向 一侧岩体相对上升 另一侧岩体相对上降
形成地貌 常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举例 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
[解析]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中岩层水平挤压而成的。
(2) 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
×
[解析] 背斜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老到新。
(3) 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解析]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2. 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
[解析] 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属于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与图中的①吻合。
3. 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属于背斜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解析] 图中③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探究主题 地质构造与地貌
探究活动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褶皱示意图。
图1
图2
情境二 断层示意图。
(1) 情境一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答案] A是背斜,B是向斜。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 情境一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成为谷地;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 情境二中的①②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
[答案] ①为地垒、②为地堑。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4) 情境一图1中A、B两处适宜开凿隧道的是何处?说明理由。
[答案] A处。A处是背斜,为拱形结构,岩层稳定;不易积水。
一、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岩块相对上升 中间岩块相对下降
从岩层 的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 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 较新 中心部分 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 较老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构造地貌 未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背斜顶部受 张力,常被 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 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常 形成山岭
侵蚀后地貌
图示
续表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层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层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三、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 积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水,承受静水压力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续表
四、判定岩层形成顺序
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形成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如图所示,图中有侵入岩,说明在某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岩层的形成时代。
综合思维
下面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答案]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海底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 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答案] 甲河谷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
(3) 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可否发现有石油储存?并说明原因。
[答案] 不能。图示大陆架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2020湖北十堰高二期末]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图中M处的地质地貌类型是( )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D
[解析] M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故该地的地质地貌类型为向斜山。
2. 形成N地貌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 岩体沉积—岩浆活动—挤压变形 B. 挤压变形—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C. 岩体沉积—挤压变形—外力作用 D. 挤压变形—岩浆活动—外力作用
C
[解析] 读图可知,N处岩层具有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先受沉积作用;N处岩层发生弯曲向上拱起,表明沉积作用后受到挤压变形;N处表面较为平坦,表明挤压变形后受外力侵蚀作用,故选C。
[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中]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 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层 D. 塌陷
C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
4.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 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 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D
[解析] 由图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
[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二期中]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 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背斜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A
[解析] 图中①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③④处地层断裂下陷,为断层构造。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B. 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C. ③处总有泉水出露
D. ④处低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A
[解析] ①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易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A项正确;②处为向斜,地下水资源丰富,故B项错误;③处为断层,可能有泉水出露,故C项错误;④处低地的形成是断裂下陷导致的,主要是受内力作用影响,故D项错误。
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cm x 30cm的“竹片”(或“木片”“三合板”)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
6.研究结论
(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7.理论依据
(1)褶皱形成的原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形成褶皱。
(2)断层形成的原理: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张力,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石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3)地震发生的原理: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地震。
[2021北京延庆高二期末]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 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 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C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库区所在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故选C。
2. 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作用 C. 外力作用 D. 风力作用
A
[解析] 该地区的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挤压形成的,故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3. 以下对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处都是断层
B. 甲为断层,受压力作用形成
C. 乙为断层,受张力作用形成
D. 该地质构造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A
[解析] 甲、乙两处岩层均发生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因此均为断层,A正确。断层形成后,甲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为正断层;正断层主要是受到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B错误。乙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为逆断层;逆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形成,C错误。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A。
4.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图示构造有关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 B. 华北平原 C. 长白山 D. 汾河谷地
D
[解析] 喜马拉雅山属褶皱山;华北平原主要是河流冲积形成的;长白山因火山喷发而成;汾河谷地是内力作用产生地堑,然后受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故D项正确。
[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 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又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所以至少发生过2次断层。故选B。
6. 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
A. 地震 B. 泥石流 C. 火山喷发 D. 滑坡
A
[解析] 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受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影响;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
2020年7月27日新华网报道,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56起、死亡81人。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面三题。
7. 丙处所属地质构造可能为(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垒 D. 地堑
B
[解析] 图中岩层既有弯曲变形又有断裂错位,其中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8. 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a、b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A
[解析] 首先图中a、b两处都位于含煤层和煤气层中,其次,a处于背斜的穹窿构造内,其上层有完整的岩层覆盖,岩层的封闭性较好,另外该处的海拔相对于两侧较高,煤气由于密度较小,往往集中于地势较高处,因而可以推测a处的煤气浓度应该很大,故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b处于向斜部位,相对于两侧地势较低,地下水最易在此集聚,因而易发生透水事故。
9. 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B
[解析] 乙处煤层埋藏浅,可露天开采,为背斜,不易渗水,顶部出露地表,不易储气,比较安全。
10. 读“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A、B、C、D四地,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属于断层的是______。
B、D
C
A
[解析] 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可判断B、D是背斜,C是向斜,A处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是断层。
(2) 图中所示的褶皱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的_________运动造成的。
水平
[解析] 褶皱构造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3) 图中B处成为谷地,C处成为山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C处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解析]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4)要在图示直线的深度上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在A、B、C、D四地应选择______地。
B
[解析] 隧道选择在背斜处,B、D相比,B处需打穿一个岩层,D处要打穿两个岩层,而且D两侧都有断层,所以B处更合适。
(5)如果E岩层是含水层,该地区也有形成石油的地质环境,那么该地区是否有石油的储藏?如果有,是A、B、C、D四地中的何地?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答案] 没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处背斜含水层已被侵蚀掉,D处背斜含水层出露地表,无法储藏石油。
[解析]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处背斜含水层已被侵蚀,D处背斜含水层出露地表,无法保存石油。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图中( )
A. 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 B. 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C.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 D. 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C
[解析] 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错误。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B错误。④为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③是岩浆岩周围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C正确。⑤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故物质主要来源于软流层,D错误。
2. 图中区域( )
A. a处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 B. 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 d区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
A
[解析] a处为背斜,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A正确。b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花岗岩为侵入岩,B错误。c处有断层,地质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区岩石为石灰岩,该岩石易渗水,不适合储水,D错误。
[2020山东日照高二期末] 水系断错是流经活断层的河流,由于断层两盘的平移运动,使河流发生扭曲或断错,也称河谷错位或水系错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莱士溪100多米的断错位移被认为是多次强震错动累积的结果。下图示意华莱士溪地理位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该地质构造线附近最可能是( )
A. 向斜 B. 背斜 C. 断层 D. U形谷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河流沿地质构造线发生了明显的断错位移,是由于多次强震形成的断层导致两盘平移运动;向斜、背斜、U形谷都不会使河流发生断错位移。
4. 地质构造线附近两侧的地块相对移动方向为( )
A. 西侧向西北、东侧向东南移动 B. 西侧向东南、东侧向西北移动
C. 西侧向西南、东侧向东北移动 D. 西侧向东北、东侧向西南移动
A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分析,图中河流沿地质构造线发生了明显的断错位移,根据指向标判断,地质构造线西侧沿构造线向西北移动,东侧沿构造线向东南移动。
5. [2021辽宁辽阳高二期中]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说出甲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分析甲处形成山谷的原因。
[答案] 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其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2) 判断图中①②③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老到新)。
[答案] ③①②。
[解析] 结合沉积岩的分布规律以及侵入岩的侵入规律可知,①②③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②。
(3) 该地区曾经历过哪些地质作用?
[答案] 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等。
[解析] 该地存在沉积岩,说明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该地有岩浆岩以及变质岩说明经历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地质剖面图,判断地质构造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2.联系示意图分析、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地理实践力)
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地质构造
1.概念:岩层的① 变形 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② 褶皱 和③ 断层 。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和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包括褶皱、断层,判断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判断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起伏状况来回答。
二、褶皱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④ 挤压力 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⑤ 波状弯曲 ,叫作褶皱。
2.组成:背斜、向斜。
(1)正常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的地貌
背斜 一般向上拱起 中间老,两翼新 山岭
向斜 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谷地
(2)地形倒置
形成的地貌 成因
背斜 谷地(如图中字母⑥ A 所示) 背斜顶部受⑦ 张力 产生裂隙,易被侵蚀
向斜 山岭(如图中字母⑧ B 所示) 向斜槽部受⑨ 挤压 ,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
特别提醒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三、断层
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⑩ 张力 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 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位移方向 形成的地貌
以水平 方向为主 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 错断
以垂直 方向为主 图示
岩层运动方向 一侧岩体相对上升 另一侧岩体相对上降
形成地貌 常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举例 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思考感悟 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路”,为什么华山特别陡峻呢?
试解: 华山为块状山,是因岩层断裂上升而形成的。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
解析:(1)褶皱山是地壳运动中岩层水平挤压而成的。
(2)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 )
解析:(2)背斜由中心向两翼岩层由老到新。
(3)背斜谷和向斜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
解析:(3)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山东省极力推崇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独特旅游线路,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泰山。结合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与泰山成因相吻合的地质构造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从地质构造看,泰山的形成属于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与图中的①吻合。
3.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属于背斜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
解析:图中③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 地质构造与地貌
探究活动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褶皱示意图。
图1
图2
情境二 断层示意图。
(1)情境一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2)情境一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3)情境二中的①②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
(4)情境一图1中A、B两处适宜开凿隧道的是何处?说明理由。
答案:(1)A是背斜,B是向斜。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成为谷地;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①为地垒、②为地堑。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
(4)A处。A处是背斜,为拱形结构,岩层稳定;不易积水。
知能整合
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岩块相对上升 中间岩块相对下降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二、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中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层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层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三、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 积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四、判定岩层形成顺序
一般而言,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岩浆侵入体形成晚于其所在的沉积岩层。总之,之后出现的破坏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如图所示,图中有侵入岩,说明在某沉积岩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岩层的形成时代。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下面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图示大陆架海域钻探,可否发现有石油储存?并说明原因。
答案:(1)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海底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河谷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
(3)不能。图示大陆架地区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不能为储油提供良好条件。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2020湖北十堰高二期末)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M处的地质地貌类型是( )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谷D.向斜山
答案:D
解析:M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故该地的地质地貌类型为向斜山。
2.形成N地貌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岩体沉积—岩浆活动—挤压变形
B.挤压变形—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C.岩体沉积—挤压变形—外力作用
D.挤压变形—岩浆活动—外力作用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N处岩层具有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先受沉积作用;N处岩层发生弯曲向上拱起,表明沉积作用后受到挤压变形;N处表面较为平坦,表明挤压变形后受外力侵蚀作用,故选C。
(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中)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B.向斜C.断层D.塌陷
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故选C。
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是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进行侵蚀。
(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二期中)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四处中,地质构造为背斜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③④处地层断裂下陷,为断层构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B.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C.③处总有泉水出露
D.④处低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答案:A
解析:①处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易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故A项正确;②处为向斜,地下水资源丰富,故B项错误;③处为断层,可能有泉水出露,故C项错误;④处低地的形成是断裂下陷导致的,主要是受内力作用影响,故D项错误。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cm x 30cm的“竹片”(或“木片”“三合板”)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
6.研究结论
(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7.理论依据
(1)褶皱形成的原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就形成褶皱。
(2)断层形成的原理: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张力,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石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3)地震发生的原理: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地震。
10(共52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2课时 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课外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的特点及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②_________________之中。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⑤_________________比较活跃的地带。
刚性的
运动
相向
相离
地壳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相向运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⑥_________________,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板块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⑦_________________、海洋。
海沟
裂谷
特别提醒
(1)图示法掌握板块边界类型
Ⅰ.消亡边界
Ⅱ.生长边界
(2)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Ⅰ.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Ⅱ.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Ⅲ.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特点 影响
相对高度和⑧_________________大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⑨_________________高,难度也比较大
山地地质构造⑩_________________,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对 ______________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坡度
成本
复杂
交通运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公路
山间盆地
河谷
2.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特别提醒 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利弊?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弊:增加建设费用。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

[解析] 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会继续扩大。
(2) 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
×
[解析]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 山区中原材料丰富,人烟稀少,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平原。( )
×
[解析]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
A. 保护植被 B. 降低坡度 C. 防止坍塌 D. 缩短距离
B
[解析]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 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 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 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图示
续表
综合思维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能最丰富的国家之一。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利用地热,被称为“无烟之都”。除了建筑供暖和发电外,冰岛人还善于提高地热资源的使用效率,包括进行温室蔬菜花草种植、建立全天候室外游泳馆、在人行道和停车场下铺设热水管道以加快冬雪溶化等。还在雷克雅未克市南部海岸开辟游泳胜地,将地热水大量排入,以提高水温,增加了政府外汇收入。冰岛为什么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 冰岛地处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的交界线从西南向东北斜穿全岛,活跃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冰岛丰富的地热资源。
探究主题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探究活动 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2019年9月,“二十四道拐”中国汽车拉力赛在贵州晴隆开赛。中国、伊朗、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名赛车手在此一决高下。作为比赛赛段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全长约4千米,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对于赛车手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赛道。
(1) 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答案] 山区地势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修建盘山公路可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2) 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挖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续表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低、高、大、小
成本低 山区线路地势起伏要小,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减少隧道修建量;平原道路要直,桥梁少
安全性高 山区线路避开陡坡、陡崖、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平原避开沼泽区
经济效益大 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与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生态破坏小 平原少占好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保护;避开生态保护区与生态脆弱区
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地理实践力
1. 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图中甲、丙两地区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甲地大于丙地。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 在选择建设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分析原因。
[答案] 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2021浙江金华高二期末] 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2月8日最新珠穆朗玛峰高程公布,为8848.86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所在板块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非洲板块 B. 丙—亚欧板块
C. 乙—太平洋板块 D. 丁—南极洲板块
B
[解析] 据图可知,甲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位于亚欧板块,丙位于亚欧板块,丁位于太平洋板块。
2. 下列分布在板块消亡边界的是( )
A. 红海 B. 大西洋海岭 C. 东非大裂谷 D. 马里亚纳海沟
D
[解析] 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属于消亡边界。
某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发现下图中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远远小于乙区域。读图,完成下题。
3. 影响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地形 B. 气候 C. 资源 D. 河流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区域海拔高,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交通建设,因而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小。
[2021山东潍坊高三期中] 雅康(雅安至康定)高速是规划中川藏高速公路的一段,穿越横断山区,全线几乎“脚不沾地”。下图示意川藏高速公路(规划)沿线城市及山地分布,图中数字为海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雅康高速全线几乎“脚不沾地”是因为沿线( )
A. 高山峡谷多 B. 地质状况复杂 C. 冻土分布广 D. 地势海拔高
A
[解析] “脚不沾地”实际指的是以桥代路,雅康高速需要穿越横断山区,其山河相间分布。从图中也可看出所经地区海拔高低不一,途经的山、河多且山高谷深,为了保证安全,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方式,即“脚不沾地”。
5. 雅康高速公路建设,面临安全、经济、生态、便捷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挑战,它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 科技的进步 B. 交通需求的增加
C. 自然灾害减少 D. 当地经济高速发展
A
[解析] 交通等工程的建设,科学技术是保障性因素。题干中明确提出该段公路建设面临困难多,技术难度大,所以最终修建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2020年5月25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卡雷姆火山喷发,形成的灰柱高达5000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下列板块中,与此次火山喷发关联度最小的是(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B
[解析] 读图,结合世界板块分布图可知,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故此次火山喷发与印度洋板块关联度最小,B项符合题意。
2. 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
A. 亚洲东部的岛弧 B. 美洲西岸的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C
[解析] 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C项符合题意。
[2020河南洛阳高二期末]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读甲、乙两类大陆边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 下列山脉中,属于图甲中边缘山脉的是( )
①喜马拉雅山 ②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 ④落基山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C
[解析] 板块消亡边界易形成海沟、造山带。据图甲可知,西侧为海沟、东侧为海岸山脉,山脉走向大致为南北走向。③安第斯山脉和④落基山脉符合题意,故选C。
4. 下列地区中,有典型乙类大陆边缘的是( )
A. 太平洋东部 B. 太平洋西部 C. 大西洋东部 D. 大西洋西部
B
[解析]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地带,大洋板块相对于大陆板块的水平位置要低一些,相向运动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就形成了海沟,同时在大陆部分容易形成海岸山脉,或在近海形成岛弧链。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为这样的边界。故选B。
[2021天津和平高二期中] 交通扶贫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如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比选方案。据此完成下题。
5. 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
A. 地形坡度过大 B. 资金预算有限 C. 施工技术不足 D. 公路运量太小
B
[解析] 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设计方案,开凿隧道工程量大,工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而当地地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资金预算有限,所以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以减少资金短缺的困难。
[2021北京朝阳高二期中] 川藏铁路全长1838千米(下图)。2020年4月7日,拉萨—林芝段(拉林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米林隧道和藏嘎隧道同日成功贯通。据此,回答下题。
6. 拉萨—林芝段隧道比例达到75%,其主要原因是该段( )
A. 高寒缺氧 B. 冻土发育 C. 多断裂带 D. 山高谷深
D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拉萨—林芝段经过雅鲁藏布江地区,由于该路段山高谷深,修建隧道多。
[2021山东济宁高二期中] 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如下左图)。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 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 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 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C. 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 减小线路的坡度
D
[解析] 山区坡度较大,为减小线路坡度,公路常修成“之”字形,保障运营的安全性。
8. 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尽可能取最短距离,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 )
A. 汽车性能的改善 B. 少占耕地的要求
C. 科技水平的提高 D. 节省投资的需要
C
[解析] 现在山区公路不呈“之”字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开隧道、建桥等来减小地形因素对公路修建的影响,C项正确。
9. 如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完成下列问题。
(1) 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
(2) 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为保证。
甲、丙
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 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为保证。
(3) 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下题。
1. 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澳大利亚大陆 D. 美洲大陆
D
[解析] 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为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故选D。
知识拓展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面积或两大陆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与亚欧大陆之间的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下图是重庆某地一段山区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段弯道,弯曲度较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 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 降低路面坡度 B. 减少路面积水 C. 改善观光条件 D. 避开山体滑坡
A
[解析] 图示山脚至山顶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而山地坡度没有改变,但因增加了道路长度,从而降低了路面坡度,故A正确。“之”字形道路降低了路面坡度,更易于积水,则B错误。山区修建道路成本高、难度大,修建目的不是观光,则C错误。“之”字形道路在山坡上,其道路形状与避开山体滑坡无关,则D错误。
3. 图示公路平行弯道所在的地形属于 ( )
A. 丘陵 B. 盆地 C. 山谷 D. 山脊
C
[解析] 图示平行弯道处地形向内凹陷、两侧向外凸出,属于山谷。注意弯道处属于小地形单元,不能判断宏观地形类型是否为丘陵或盆地;另外由“一段山区公路”,也提示A、B错误。
4. 图示弯道,上行侧与下行侧相比( )
①路面坡度更大
②路面坡度更小
③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
④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差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解析] 由图可知,上行侧位于弯道内侧,道路距离较短、下行侧位于弯道外侧,道路距离较长,而弯道上下高差是确定值,则上行侧坡度大于下行侧,即①正确;上行侧位于下方弯道一侧,中间无障碍阻挡而俯视视野更好,则③正确;故A正确。
知识拓展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
5. [2020课标Ⅱ,37(1)(2)(3),24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
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需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回答问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及金沙江、雅砻江等信息,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消亡边界)附近,因此断裂发育可从该区域处于板块交界入手,再结合受力状况进一步分析。
(2) 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答案] 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解析] 题干设问明确了“河流多沿断裂分布”,调动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可知,河流是在地势低洼的谷地水流汇集而形成的,因此要从断裂区域为什么会形成谷地的角度分析。联系所学的地质构造知识可知,岩层断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容易形成河流。
(3) 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答案] 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解析] 由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结合图可知该区域位于金沙江地区。调动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属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一方面由于谷地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出露的岩层多,使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另一方面图中河流较多,河谷地带都可能会有金矿石出露,因此本区域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第2课时 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课外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的特点及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岩石圈是① 刚性的 ,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② 运动 之中。
(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③ 相向 、④ 相离 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⑤ 地壳 比较活跃的地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相向运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⑥ 海沟 ,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板块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⑦ 裂谷 、海洋。
特别提醒
(1)图示法掌握板块边界类型
Ⅰ.消亡边界
Ⅱ.生长边界
(2)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
Ⅰ.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Ⅱ.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Ⅲ.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特点 影响
相对高度和⑧ 坡度 大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⑨ 成本 高,难度也比较大
山地地质构造⑩ 复杂 ,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 对 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2.山地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公路 山间盆地 河谷
特别提醒
3.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利弊?
试解: 利: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弊:增加建设费用。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红海的面积会不断扩大。( √ )
解析:(1)红海地处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会继续扩大。
(2)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 )
解析:(2)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山区中原材料丰富,人烟稀少,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平原。( × )
解析:(3)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
A.保护植被B.降低坡度
C.防止坍塌D.缩短距离
答案: B
解析: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2)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3)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1)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知能整合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图示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能最丰富的国家之一。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首都雷克雅未克全部利用地热,被称为“无烟之都”。除了建筑供暖和发电外,冰岛人还善于提高地热资源的使用效率,包括进行温室蔬菜花草种植、建立全天候室外游泳馆、在人行道和停车场下铺设热水管道以加快冬雪溶化等。还在雷克雅未克市南部海岸开辟游泳胜地,将地热水大量排入,以提高水温,增加了政府外汇收入。冰岛为什么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冰岛地处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的交界线从西南向东北斜穿全岛,活跃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冰岛丰富的地热资源。
探究主题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探究活动 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2019年9月,“二十四道拐”中国汽车拉力赛在贵州晴隆开赛。中国、伊朗、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名赛车手在此一决高下。作为比赛赛段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全长约4千米,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对于赛车手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赛道。
(1)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山区地势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修建盘山公路可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知能整合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线路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挖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低、高、大、小
成本低 山区线路地势起伏要小,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减少隧道修建量;平原道路要直,桥梁少
安全性高 山区线路避开陡坡、陡崖、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区;平原避开沼泽区
经济效益大 地方性公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与高速公路以直达为主
生态破坏小 平原少占好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保护;避开生态保护区与生态脆弱区
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素养培育
地理实践力
1.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甲、丙两地区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在选择建设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分析原因。
答案:(1)甲地大于丙地。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2021浙江金华高二期末)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2月8日最新珠穆朗玛峰高程公布,为8848.86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所在板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非洲板块B.丙—亚欧板块
C.乙—太平洋板块D.丁—南极洲板块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甲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位于亚欧板块,丙位于亚欧板块,丁位于太平洋板块。
2.下列分布在板块消亡边界的是( )
A.红海B.大西洋海岭
C.东非大裂谷D.马里亚纳海沟
答案: D
解析: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属于消亡边界。
某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发现下图中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远远小于乙区域。读图,完成下题。
3.影响甲区域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B.气候
C.资源D.河流
答案: A
解析:读图可知,甲区域海拔高,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交通建设,因而交通站场和交通线分布密度小。
(2021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雅康(雅安至康定)高速是规划中川藏高速公路的一段,穿越横断山区,全线几乎“脚不沾地”。下图示意川藏高速公路(规划)沿线城市及山地分布,图中数字为海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雅康高速全线几乎“脚不沾地”是因为沿线( )
A.高山峡谷多
B.地质状况复杂
C.冻土分布广
D.地势海拔高
答案: A
解析:“脚不沾地”实际指的是以桥代路,雅康高速需要穿越横断山区,其山河相间分布。从图中也可看出所经地区海拔高低不一,途经的山、河多且山高谷深,为了保证安全,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方式,即“脚不沾地”。
5.雅康高速公路建设,面临安全、经济、生态、便捷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挑战,它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科技的进步
B.交通需求的增加
C.自然灾害减少
D.当地经济高速发展
答案: A
解析:交通等工程的建设,科学技术是保障性因素。题干中明确提出该段公路建设面临困难多,技术难度大,所以最终修建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9(共53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河谷的形成与演变。(地理实践力)
2.结合具体河流地貌,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河谷的演变
1.主要作用: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①_________________和堆积。
侵蚀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落差②_______________,流速③______________,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④_________________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⑤“_____________”形
中期 河流落差⑥_________________,河流向下侵蚀作用⑦________________,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⑧_________________,凸岸堆积 河道更为弯曲,河谷⑨___________
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⑩________________
侵蚀


向下
V
减小
减弱
拓宽
槽形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
易错辨析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位置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_________________地带 由几条河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 _________________ 由多个被废弃的 __________连接而成
三角洲平原 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的海滨地区 泥沙堆积而成
冲积平原
山前
冲积扇
中下游
入海口
河漫滩
特别提醒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主要为侵蚀地貌,下游主要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
易错辨析 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 _________________。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
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 _______________。
(2)河流较少、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 _______________。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考虑 _________________的威胁,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的聚落: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思考感悟 是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
洪水
冲积平原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
×
[解析]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2) 所有大河在入海口都能形成三角洲。( )
×
[解析] 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河流在入海口流速降低,并有大量泥沙沉积,如入海口落差较大或河水含沙量少,就不能形成三角洲。
(3) 聚落靠近河流分布,主要是为了利用水运便利的条件。( )
×
[解析] 聚落靠近河流分布,主要是利用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其中供水是占首位的。
(4) 山区的聚落都分布在河谷中河流阶地上。( )
×
[解析] 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有的在河谷中分布,有的则靠近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2. 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A
[解析] 在河流凹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向右偏转,在较平直的河道处该河流的南岸流水冲刷作用较强,所以①③⑤三地,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
读我国某地地貌形态图,回答下面两题。
3. 与图中地貌形成无关的是( )
A. 河流含沙量大 B. 河流流速变快 C. 地势由陡到缓 D. 河道变宽
B
[解析] 图中地貌为冲积扇,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其成因主要是河流在山区流速快,含沙量大,流出山口时,地势趋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4. 以下地区该地貌较多的是( )
A. 东北平原 B. 长江三角洲 C. 河西走廊 D. 青藏高原内部
C
[解析] 河西走廊为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
探究主题一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探究活动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分布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剖面(并非一一对应)。
(1) 图中a、b、c三处,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
[答案] 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 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
[答案] a—②、b—③、c—①。
(3) 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答案] A处。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泥沙不易淤积,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一、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对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冲积平原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分布、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示意图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地势平坦、宽广,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续表
三、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综合思维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
[答案] 呈“V”形。
(2)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答案] 地貌类型:冲(洪)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探究主题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中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
庐山桑落洲
胡 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 为什么古代的聚落大多建在河流的“汭位”呢?
[答案] 河流流经弯道时,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因此河流凸岸(即“汭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
(2)“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答案] 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3) 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答案] 由诗中“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高原 山区 平原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续表
地理实践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多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位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B)。
图B
图A
(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2) 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3) 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答案]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型洼地。下面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 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D
[解析] 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为主,河谷呈现“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位置最浅,发育最早,接着为下蚀形成的“V”形,对应的为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U”形河谷,对应的为③。故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④③。
2. 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 侵蚀—搬运—堆积 B. 侵蚀—堆积—搬运
C. 堆积—侵蚀—搬运 D. 搬运—侵蚀—堆积
A
[解析] 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2020北京东城一模] 北京密云白河峡谷山高谷深,冬季雪后,景色别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 密云白河峡谷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 D. 风力侵蚀
B
[解析] 观察图片信息可知,该峡谷有河流发育,山高谷深,山谷大致呈“V”形,应是流水侵蚀而成,B正确;冰川侵蚀形成的峡谷大致呈“U”形,且冰川多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A错误;流水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貌,两者都不会形成“V”形峡谷,C、D错误。
4. 峡谷中河面更容易结冰的是( )
A. 凸岸边 B. 凹岸边 C. 河心区 D. 深水区
[解析] 河流的凸岸边堆积作用比较明显,河流流速较缓、河水较浅,最易结冰,A正确;凹岸边和河心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不易结冰,B、C错误;深水区河水深,不易结冰,D错误。
A
利用实验演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
1.实验材料: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2.实验步骤:
(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3)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3.实验结论:
(1)堆积体的形成过程:小米或细沙从高处向下倾倒过程中,坡度变缓,流动速度缓慢,逐渐堆积下来,形成堆积体。
(2)堆积体外形特点:呈扇形。
[2021辽宁大连高二期中] 下图是平原地区某河流横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形成东岸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河流的溯源侵蚀 B. 河流的下蚀
C. 河流的侧蚀 D. 河流的溶蚀
C
[解析] 据图可知,河流的侧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因此东岸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侧蚀作用。
2. 若仅考虑地转偏向力,该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则该河段位于(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D
[解析] 河流的流向是自南向北,再结合河流东岸侵蚀,西岸堆积,判断出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某些地区的河流能够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区牛轭湖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牛轭湖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的。而连续河湾是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因此A、C项错误。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干旱地区,蒸发旺盛,水分缺乏,不易形成牛轭湖。故选B。
3. 下列地区最容易形成牛轭湖的是( )
A. 横断山区 B. 呼伦贝尔草原 C. 黄土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B
4. 促使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堆积作用 C. 侵蚀作用 D. 搬运作用
C
[解析]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为河流冲垮河堤,导致河流改道,因此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下图为甘肃省玉门市附近某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 这种地貌通常形成于( )
A. 河流的入海口 B. 河流的发源地 C. 河流的出山口 D. 河流的交汇处
C
[解析] 图中地貌呈扇形,位于山脚下,为山麓冲积扇,通常形成于河流的出山口。
6. 人们的居住地、农田等多位于该地貌的边缘,主要是因为( )
A. 边缘较顶部地下水埋藏浅,水源充足
B. 边缘较顶部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居住
C. 该地貌的顶部土壤更肥沃,但面积过小
D. 该地貌的顶部人口过于密集,不再适宜居住
A
[解析] 冲积扇边缘较顶部地下水埋藏浅,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更适合人们居住以及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人们的居住地、农田等多位于该地貌的边缘。
[2021山东菏泽高二期中]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 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a地为槽形河谷 B. 乙地比甲地河流的侵蚀作用强
C. c地为河漫滩平原 D. b地为三角洲平原
B
8. c地比a地更易发展为城市,是因为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C
[解析]
9. [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冲积扇有“湿扇”和“旱扇”之分(下图)。“湿扇”多分布在湿润地区,通常面积较大,扇上的河流多为常年性的;“旱扇”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季节性河流造就的。与“旱扇”相比,“湿扇”的石块磨圆度较高。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形成的“旱扇”规模较大,而低山丘陵山口处形成的“旱扇”规模较小。
(1) 描述“旱扇”的形成过程。
[答案] 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季节性河流,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大量碎屑物质;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形成“旱扇”。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季节性河流,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大量碎屑物质;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缓,河道展宽,流速减慢,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形成“旱扇”。
(2) 与“旱扇”相比,说明“湿扇”石块磨圆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 形成“湿扇”的河流多为常年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石块被侵蚀、磨损时间长,磨圆度较高。
[解析] “湿扇”石块磨圆度较高的原因主要从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等方面来分析。
(3) 分析我国中西部干旱地区高大山脉和低山丘陵处“旱扇”规模不同的原因。
[答案] 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挟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解析] 高大山脉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洪水期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挟带的碎屑物质多,形成的“旱扇”规模大;低山丘陵地区河流流量小,搬运能力弱,形成的“旱扇”规模小。
[2020福建福州高二期末] 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 )
A. 岩体破碎 B. 地形险峻 C. 河流众多 D. 降水集中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因此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岩体破碎,有大量泥沙和石块。
2. 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平缓 B. 降水丰沛 C. 河网稠密 D. 土壤肥沃
A
[解析] 泥石流扇处地形平缓,利于聚落的形成,A项正确;泥石流扇和当地其他地区降水差别不大,B项错误;河网稠密、土壤肥沃不是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C、D项错误。
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带,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群。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冬暖夏凉,气温适宜 B. 降水稀少,光照充足
C. 港阔水深,航运便利 D. 地势平缓,水源丰富
D
[解析] 陕西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A错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B错误。蛇曲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地势平缓,水源丰富,河流较浅,C错误、D正确。
4. 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 )
①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
②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
③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
④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A
[解析] 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延川县黄河蛇曲群是形成在峡谷中的,先是岩层在内力作用下断裂,经流水侵蚀形成河湾,地壳抬升后,经过河流的侵蚀作用,河床下降。A正确。
5. [2020山东济宁高二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酒泉盆地有着独特的河流地貌,其洪积扇和河谷地貌受构造运动影响显著。图1示意该区域断层、河流及其洪积扇分布。河流出山后,有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洪积扇;在第一期洪积扇上,发育着深切河谷(图2)。
(1) 描述该区域两期洪积扇的分布特点。
[答案] 第二期洪积扇位于第一期洪积扇北侧,镶嵌于第一期洪积扇中(第二期洪积扇与第一期洪积扇相连);两期洪积扇的扇顶均位于断层线上。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第二期洪积扇位于第一期洪积扇北侧,第二期洪积扇与第一期洪积扇相连,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期洪积扇扇顶都位于断层线上。
(2) 分析构造运动对该区域洪积扇形成的影响。
[答案] 断层抬升使地面坡度变缓,洪水期河流挟带泥沙在断层线北侧不断堆积,形成洪积扇。
[解析] 受山麓带的构造隆升影响,不同时期形成的洪积扇相互叠置,且洪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和活动断层发育。根据图中洪积扇形成过程可知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持续下降、间歇性下降时,外力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不会出现阶梯状地貌)。断层抬升使地面坡度变缓,洪水期河流挟带泥沙在断层线北侧不断堆积,形成洪积扇。
(3) 分析第一期洪积扇上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
[答案] 构造运动(断层活动)使第一期洪积扇不断抬升;区域高差不断增大,河流下蚀增强;洪积扇沉积物较易被流水侵蚀下切。
[解析] 深切河谷是指一种长期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的河谷。其下蚀作用强于侧蚀。由于区域内强烈的地壳抬升(结合上小题分析可知构造运动使第一期洪积扇不断抬升);区域高差不断增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下蚀增强;再加上洪积扇沉积物较为松散,较易被流水侵蚀下切,形成了众多的深切河谷。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河谷的形成与演变。(地理实践力) 2.结合具体河流地貌,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材料,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河谷的演变
1.主要作用:河流对流经的河谷不断① 侵蚀 和堆积。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落差② 大 ,流速③ 快 ,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④ 向下 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⑤“ V ”形
中期 河流落差⑥ 减小 ,河流向下侵蚀作用⑦ 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⑧ 侵蚀 ,凸岸堆积 河道更为弯曲,河谷⑨ 拓宽
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⑩ 槽形
易错辨析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
位置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山前 地带 由几条河流的 冲积扇 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而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 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 河漫滩连接而成
三角洲平原 河流 入海口 的海滨地区 泥沙堆积而成
特别提醒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主要为侵蚀地貌,下游主要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
易错辨析 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 运输 。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 农副产品 。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 小 。
(2)河流较少、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 。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考虑 洪水 的威胁,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的聚落:一般分布在 冲积平原 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思考感悟 是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的密集区?
试解: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 )
解析:(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2)所有大河在入海口都能形成三角洲。( × )
解析:(2)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河流在入海口流速降低,并有大量泥沙沉积,如入海口落差较大或河水含沙量少,就不能形成三角洲。
(3)聚落靠近河流分布,主要是为了利用水运便利的条件。( × )
解析:(3)聚落靠近河流分布,主要是利用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其中供水是占首位的。
(4)山区的聚落都分布在河谷中河流阶地上。( × )
解析:(4)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有的在河谷中分布,有的则靠近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2.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在河流凹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向右偏转,在较平直的河道处该河流的南岸流水冲刷作用较强,所以①③⑤三地,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
读我国某地地貌形态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与图中地貌形成无关的是( )
A.河流含沙量大
B.河流流速变快
C.地势由陡到缓
D.河道变宽
答案:B
解析: 图中地貌为冲积扇,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其成因主要是河流在山区流速快,含沙量大,流出山口时,地势趋缓,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4.以下地区该地貌较多的是( )
A.东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河西走廊
D.青藏高原内部
答案:C
解析:河西走廊为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一 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探究活动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分布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剖面(并非一一对应)。
(1)图中a、b、c三处,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
(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
(3)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答案:(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a—②、b—③、c—①。
(3)A处。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泥沙不易淤积,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知能整合
一、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对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冲积平原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分布、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示意图
形成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地势平坦、宽广,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三、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A河段河谷横剖面的形态。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B地的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答案:(1)呈“V”形。
(2)地貌类型:冲(洪)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挟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探究主题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中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汭位”。古代聚落大多建在“汭位”。
庐山桑落洲
胡 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为什么古代的聚落大多建在河流的“汭位”呢?
(2)“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3)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答案:(1)河流流经弯道时,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因此河流凸岸(即“汭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建城和农耕;凸岸水浅,也便于取水。
(2)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3)由诗中“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知能整合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素养培育
地理实践力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多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位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示意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B)。
图A
图B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2)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3)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答案:(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2)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3)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型洼地。下面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为主,河谷呈现“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②位置最浅,发育最早,接着为下蚀形成的“V”形,对应的为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U”形河谷,对应的为③。故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④③。
2.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侵蚀—搬运—堆积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侵蚀—搬运D.搬运—侵蚀—堆积
答案:A
解析: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2020北京东城一模)北京密云白河峡谷山高谷深,冬季雪后,景色别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密云白河峡谷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D.风力侵蚀
答案:B
解析:观察图片信息可知,该峡谷有河流发育,山高谷深,山谷大致呈“V”形,应是流水侵蚀而成,B正确;冰川侵蚀形成的峡谷大致呈“U”形,且冰川多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A错误;流水堆积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等地貌,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貌,两者都不会形成“V”形峡谷,C、D错误。
4.峡谷中河面更容易结冰的是( )
A.凸岸边B.凹岸边
C.河心区D.深水区
答案:A
解析:河流的凸岸边堆积作用比较明显,河流流速较缓、河水较浅,最易结冰,A正确;凹岸边和河心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不易结冰,B、C错误;深水区河水深,不易结冰,D错误。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利用实验演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
1.实验材料: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2.实验步骤:
(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3)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3.实验结论:
(1)堆积体的形成过程:小米或细沙从高处向下倾倒过程中,坡度变缓,流动速度缓慢,逐渐堆积下来,形成堆积体。
(2)堆积体外形特点:呈扇形。
10(共75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资料,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影响。(地理实践力)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①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所致,关键抓住两点: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②_________________,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③_________________。
热能
很快
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是指④___________________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⑤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 ⑥_______于地表 ⑦_____于地表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⑧_____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⑨_____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⑩_______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_________
岩石圈
构造运动
平行
垂直
弯曲
隆起
断裂带
海陆变迁
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变质作用:岩石受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其 _________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发生在 _________________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温度
压力
成分
(3)岩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喷出地表
地壳
岩石圈
特别提醒 内力作用的三个表现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三个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岩浆活动可以引起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使地表脆弱,岩浆容易喷出地表;岩浆活动可能引起变质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地表
形态的基本格局。
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________________、水、大气、生物等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太阳辐射能
温度
破碎崩解
表现 因素 作用
侵蚀作用 ______________、波浪、风、冰川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 风、 ________________、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流速 ________________、风力减弱或者 ________________融化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波浪
降低
冰川
流水
续表
特别提醒 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易错辨析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在不同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水热
方式
(1)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以 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
(2)在干旱地区, _________________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
流水
风力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_____________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_________________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板岩、大理岩
岩浆岩
石灰岩
特别提醒 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1)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侵入岩: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名师提醒 沉积岩可能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变质岩多形成于岩浆岩的周围。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浆岩、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
a 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c重熔再生作用、d冷却凝固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易错辨析 三大类岩石之间都能直接相互转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起主导作用。( )
[解析] 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大气、水、温度、生物等都能引起风化。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内力作用只在地下发生,对地球表面影响不大。( )
×
[解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塑造地球表面基本形态。
(2) 地壳运动中只有垂直运动才能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
[解析] 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也可以使地壳因受水平的挤压力而隆起和凹陷,从而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4) 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
[解析] 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 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
×
[解析] 化石只可能存在于沉积岩中,变质岩中不可能有化石存在。
2020年10月21日12时04分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北纬31.84度,东经104.17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形成此次地震的地质作用为( )
A. 岩浆活动 B. 地壳运动 C. 外力作用 D. 变质作用
B
[解析] 地震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3. 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此次地震相似的是( )
A. 沙丘的形成 B. 五大湖的形成
C. 花岗岩球状形态 D.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D
[解析] 地震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均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两者成因相似,D项正确。
探究主题一 内力作用
探究活动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8月10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5000米。
情境二 地壳运动示意图。
(1) 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属于。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属于岩浆活动,故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图甲、图乙所示的分别是地壳运动的哪种形式?分别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图甲所示的为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及谷地。图乙所示的为垂直运动,使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3)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彼此对立,互不联系。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紧密相关。这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续表
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2) 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岩浆活动。
探究主题二 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开车进入玉门关以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是中了“埋伏”……
(1) “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答案]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2) “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
[答案] 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
(3) 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
[答案] 风力的搬运作用。
一、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流水侵蚀 溶蚀 形成溶洞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海滨地带
续表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海滨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物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海滨地带
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分析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分析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3.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三、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被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暑假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西北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地区地势平坦,四周无高大山脉。下图为该兴趣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片。
(1) 指出图中土丘和沟谷的最可能延伸方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最可能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走向。理由: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受西北风影响大,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土丘和沟谷呈西北—东南走向。
(2) 推断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 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长时间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在长期受定向风侵蚀作用下,相对松软的岩层或土层被吹走,相对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一系列的土丘和沟谷。
探究主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 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答案] 其差别如下表: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岩石圈之中冷凝而成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最初分布在地表
(2) 已经形成的岩石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沉积岩有哪些特点?
[答案] 要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的过程才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岩层沉积有先后顺序,且在岩层中可能有化石存在。
(3) 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在哪里容易发现变质岩?
[答案]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活动过程中会提供变质岩形成所需要的高温、高压作用,所以通常在岩浆岩附近容易发现变质岩。
(4) 概述岩石圈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一、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玄武岩是一种优质的交通建筑用石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实、固结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性质等发生改变而成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形成)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续表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读准图中箭头的指向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把握图中每个箭头代表的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
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理小组野外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1) 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答案] 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2) 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答案] A属于岩浆岩,C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2020天津,4—5,6分] 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 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 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D
[解析] 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广东省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山体陡峻,存在垂直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这一特殊地貌。该处地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多“顶平、身陡、麓缓”的红层砂岩山体。
2. 导致图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 垂直抬升 B. 水平拉张 C. 水平挤压 D. 岩浆喷发
A
[解析] 该地岩层为沉积岩层,并非岩浆活动形成,排除D;岩层平直,说明并未经过内力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排除B、C;该景观岩层应为成岩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故选A。
[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3. 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板块张裂 D. 流水侵蚀
D
[解析] 据图可知,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据此推断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景观中的天窗。
[2020山东烟台高二期末] 中新网2020年5月25日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堪察加半岛卡雷姆火山喷发,形成的灰柱高达5000米。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两题。
4. 图中的序号可能表示卡雷姆火山喷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解析] 火山喷发属于岩浆向地表喷出的过程,图中②表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B正确;①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外力作用,④表示压实、固结作用。
5. 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
A. a B. b C. c D. 都不能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图中c为变质岩,C正确;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野外的实地观察,初步掌握实习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地貌特点,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做到跑最短的路线,而观测和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野外考察路线应与实习区地层界线、主构造线、岩体边界线等方向垂直。
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穿越所有地貌单元和地貌类型,寻找各地貌单元的界线,适当安排顺地貌走向如沿河谷、海岸线、冲沟的路线;穿越前人工作中的典型剖面或者地点;穿过有意义的地质带和地貌点。
1. 某高中师生计划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年,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垂直分布特点,景区内部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时间 待定
地点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任务 ①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描述 地貌形态:…… 描述 类型:…… 描述 土壤颜色:……
物质组成(岩石):…… 特点:…… 土壤质地:……
色彩:…… 其他:…… 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构造:……
生物、成土母质、地貌等
材料二 下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1) 阅读表格,概括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①。
[答案] 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解析] 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看出,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2)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地貌景观图片,依次说出四种地貌景观的名称。
[答案] A是天坑、B是三角洲、C是海蚀拱桥、D是沙丘。
[解析] 图中A是天坑、B是三角洲、C是海蚀拱桥、D是沙丘。
(3)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如资料准备、装备准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选择。请列举2个你认为需要准备的装备,并说明它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或者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
[答案] 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准备GPS,可以定位;准备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确定方位;准备雨伞、雨衣,防止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解析] 准备的装备主要包括学习和实习的用品,另外是生活用品。如相机可拍摄地貌景观、土壤、植被等照片;笔记本可以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罗盘仪或GPS用于定位;雨伞、雨衣可以防止下雨天被淋湿;帽子、防晒霜可防晒伤。
[2021北京东城高二期中] 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1. 图示地区发生火山喷发至少有( )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C
[解析] 读图可知,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据此可知,图示地区发生火山喷发的次数至少有4次,故C项正确。
2. 该地质构造出现在下图中的( )
A. a与小北山之间 B. b与北区火山之间
C. c与南区火山之间 D. d与六棱山之间
C
[解析] 读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一侧为火山,另一侧有沉积岩且为湖相沉积层与火山碎屑层的交错沉积层,因此该地质构造一侧临山一侧临湖,故C项正确。
[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流水的搬运作用以机械搬运为主,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下图)。流速不同、被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机械搬运方式也不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不同流速作用下同一粒径的砾石搬运形式为( )
A. 流速较快时,以推移为主 B. 流速较慢时,以推移为主
C. 流速较慢时,以跃移为主 D. 流速较慢时,以悬移为主
B
[解析] 流速较快时,以悬移为主;流速较慢时,以推移为主;跃移介于二者之间。故选B。
3. 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中,三种搬运形式同时存在的月份是( )
A. 1月 B. 3月 C. 8月 D. 10月
C
[解析] 西北地区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7月气温最高,高山冰雪融水汇集后在8月河流流量最大,流速也较快,挟带泥沙能力较强,此时流水搬运以悬移为主;在河道中下部靠近河床的位置,流速稍缓,会存在跃移和推移。在其他月份,由于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流水搬运以跃移或推移为主。故选C。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野外调查发现,楼兰雅丹地层主要由松散的砂质粉砂层和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组成,且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楼兰地区的雅丹体表层还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 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同地层形成早晚不同 B. 不同地层抗侵蚀能力不同
C. 不同地层沉积厚度不同 D. 不同地层粉砂粗细程度不同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差异侵蚀的主要原因是砂质粉砂层与黏土粉砂层抗侵蚀能力不同,B正确。
6. 造成雅丹体表层广泛存在岩层显著软化现象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运动 B. 风化作用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B
[解析]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起到了软化作用,B对;软化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太大关系,A错;风力侵蚀为风对地表进行破坏,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的过程,并不是软化作用,C错;该地为新疆,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流水侵蚀作用较弱,D错。
[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 大兴安岭北大山上的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图1)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的地貌景观,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7. 阿斯哈图石林的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B
[解析] 图2中,甲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选B。
8. 阿斯哈图石林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压实、固结—风化剥蚀—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压实、固结
C
[解析] 该石林形成过程大致为:先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或高地,之后又受到外力侵蚀,发育成石林景观。
9. [2020山东青岛高二期末] 下图示意M、N两类不同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指出M、N两类地貌景观成因的差异。
[答案] M:流水沉积(堆积)作用;N: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解析] 山麓冲积扇地貌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
(2) 描述M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答案] 位于山口,呈扇形;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解析] 山麓冲积扇地貌位于山口,呈扇形,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2021山东枣庄高二期中] 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如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南岭的形成主要是( )
A. 南北方向挤压,地壳隆起成山 B. 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
C. 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 D. 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
A
[解析] 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
2. 将南岭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的侵蚀搬运 B. 风力的风化侵蚀
C. 流水的侵蚀搬运 D. 地壳的多次沉降
C
[解析] 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多个互不连属的山岭,C正确;南岭海拔不高,所处地区纬度较低,无冰川发育,A错误;南岭所在地区属于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地壳沉降属内力作用,D错误。故选C。
方法技巧 外力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下图),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天气温在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呈“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下题。
3. 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 B. 岩浆活动 C. 地壳下陷 D. 冻融作用
D
[解析] 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偏西风强劲,挟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了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D项正确。
4. [2020课标Ⅰ,37(1)(2),1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答案] 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解析] 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1) 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 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 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程度较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答案] 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达标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资料,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影响。(地理实践力)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① 热能 。
特别提醒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所致,关键抓住两点: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② 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③ 缓慢 。
3.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是指④ 岩石圈 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⑤ 构造运动 。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 ⑥ 平行于地表 ⑦ 垂直 于地表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⑧ 弯曲 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⑨ 隆起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⑩ 断裂带 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海陆变迁
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变质作用:岩石受 温度 、 压力 等因素的影响,其 成分 、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发生在 地壳 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 岩石圈 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喷出地表 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 内力作用的三个表现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这三个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岩浆活动可以引起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使地表脆弱,岩浆容易喷出地表;岩浆活动可能引起变质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表现形式及作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 、水、大气、生物等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 破碎崩解 、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侵蚀作用 流水 、波浪、风、冰川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 风、 波浪 、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流速 降低 、风力减弱或者 冰川 融化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特别提醒 外力作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易错辨析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在不同的地区, 水热 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 方式 、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1)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以 流水 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
(2)在干旱地区, 风力 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平缓 。
特别提醒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类型 成因 常见的岩石
岩浆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板岩、大理岩
特别提醒 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1)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侵入岩: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名师提醒 沉积岩可能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变质岩多形成于岩浆岩的周围。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浆岩、 沉积岩 、 变质岩 。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
a 外力作用 、b 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作用、d冷却凝固作用。
易错辨析 三大类岩石之间都能直接相互转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自我诊断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内力作用只在地下发生,对地球表面影响不大。( × )
解析:(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塑造地球表面基本形态。
(2)地壳运动中只有垂直运动才能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
解析:(2)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也可以使地壳因受水平的挤压力而隆起和凹陷,从而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起主导作用。( × )
解析:(3)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大气、水、温度、生物等都能引起风化。
(4)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
解析:(4)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 )
解析:(5)化石只可能存在于沉积岩中,变质岩中不可能有化石存在。
2020年10月21日12时04分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北纬31.84度,东经104.17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形成此次地震的地质作用为( )
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
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
答案:B
解析:地震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
3.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此次地震相似的是( )
A.沙丘的形成B.五大湖的形成
C.花岗岩球状形态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地震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均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两者成因相似,D项正确。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主题一 内力作用
探究活动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8月10日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火山灰高达5000米。
情境二 地壳运动示意图。
(1)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吗?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甲、图乙所示的分别是地壳运动的哪种形式?分别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
(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彼此对立,互不联系。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案:(1)属于。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属于岩浆活动,故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图甲所示的为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及谷地。
图乙所示的为垂直运动,使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3)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紧密相关。这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知能整合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素养培育
综合思维
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探究主题二 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开车进入玉门关以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是中了“埋伏”……
(1)“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2)“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
(3)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2)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
(3)风力的搬运作用。
知能整合
一、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海滨地带
2.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海滨地带
3.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物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海滨地带
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
1.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分析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导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海岸 海浪的侵蚀作用
2.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分析
3.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1)看外力的强弱
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
(2)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
(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
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
三、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被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素养培育
地理实践力
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暑假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到我国西北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地区地势平坦,四周无高大山脉。下图为该兴趣小组拍摄的地貌景观图片。
(1)指出图中土丘和沟谷的最可能延伸方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推断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最可能的延伸方向是西北—东南走向。理由: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受西北风影响大,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的土丘和沟谷呈西北—东南走向。
(2)地质历史时期,该区域长时间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在长期受定向风侵蚀作用下,相对松软的岩层或土层被吹走,相对坚硬的岩层保留下来,形成一系列的土丘和沟谷。
探究主题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2)已经形成的岩石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沉积岩有哪些特点?
(3)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在哪里容易发现变质岩?
(4)概述岩石圈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1)其差别如下表: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岩石圈之中冷凝而成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最初分布在地表
答案:(2)要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的过程才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岩层沉积有先后顺序,且在岩层中可能有化石存在。
(3)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活动过程中会提供变质岩形成所需要的高温、高压作用,所以通常在岩浆岩附近容易发现变质岩。
(4)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知能整合
一、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应用
形成过程 突出特点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玄武岩是一种优质的交通建筑用石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力、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实、固结而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成分、性质等发生改变而成 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形成)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读准图中箭头的指向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把握图中每个箭头代表的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
素养培育
地理实践力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理小组野外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A.花岗岩 B.板岩 C.片麻岩
(1)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2)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答案:(1)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2)A属于岩浆岩,C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随堂巩固·自我测评
(2020天津,4—5,6分)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1.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答案:D
解析: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广东省降水丰富,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山体陡峻,存在垂直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这一特殊地貌。该处地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多“顶平、身陡、麓缓”的红层砂岩山体。
2.导致图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答案:A
解析:该地岩层为沉积岩层,并非岩浆活动形成,排除D;岩层平直,说明并未经过内力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排除B、C;该景观岩层应为成岩后受垂直抬升作用而出露地表,故选A。
(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3.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
C.板块张裂D.流水侵蚀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此处有钟乳石,钟乳石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据此推断天窗的形成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景观中的天窗。
(2020山东烟台高二期末)中新网2020年5月25日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堪察加半岛卡雷姆火山喷发,形成的灰柱高达5000米。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两题。
4.图中的序号可能表示卡雷姆火山喷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解析:火山喷发属于岩浆向地表喷出的过程,图中②表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B正确;①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外力作用,④表示压实、固结作用。
5.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
A.aB.bC.cD.都不能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图中c为变质岩,C正确;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
实践活动·科学探知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野外的实地观察,初步掌握实习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地貌特点,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做到跑最短的路线,而观测和搜集到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野外考察路线应与实习区地层界线、主构造线、岩体边界线等方向垂直。
地貌考察路线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穿越所有地貌单元和地貌类型,寻找各地貌单元的界线,适当安排顺地貌走向如沿河谷、海岸线、冲沟的路线;穿越前人工作中的典型剖面或者地点;穿过有意义的地质带和地貌点。
实践探知
1.
某高中师生计划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年,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垂直分布特点,景区内部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材料二 下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
时间 待定
地点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
任务 ①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任务 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描述 地貌形态:…… 描述 类型:…… 描述 土壤颜色:……
物质组成(岩石):…… 特点:…… 土壤质地:……
色彩:…… 其他:…… 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构造:……
生物、成土母质、地貌等
(1)阅读表格,概括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①。
(2)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地貌景观图片,依次说出四种地貌景观的名称。
(3)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如资料准备、装备准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选择。请列举2个你认为需要准备的装备,并说明它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或者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
答案:(1)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
(2)A是天坑、B是三角洲、C是海蚀拱桥、D是沙丘。
(3)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准备GPS,可以定位;准备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确定方位;准备雨伞、雨衣,防止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
解析:(1)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看出,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2)图中A是天坑、B是三角洲、C是海蚀拱桥、D是沙丘。(3)准备的装备主要包括学习和实习的用品,另外是生活用品。如相机可拍摄地貌景观、土壤、植被等照片;笔记本可以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罗盘仪或GPS用于定位;雨伞、雨衣可以防止下雨天被淋湿;帽子、防晒霜可防晒伤。
17(共31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强化练2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年5月27日,我国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至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五星红旗再次飘扬于世界之巅!这里将诞生一个新的“中国高度”。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B.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C. 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D. 内力作用——岩浆活动
B
[解析]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
2. 再次给珠峰测量身高的自然原因是( )
A. 地壳断裂下陷 B. 测量技术水平提高
C. 全球气候变暖 D. 珠峰身高随时变化
D
[解析] 珠峰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抬升作用较强,且还受外力作用的不断侵蚀,“身高”随时变化,需要重新测量。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龟背石图。龟背石因表面存在多边形龟裂状网纹、酷似龟背而得名。地质学界认为该龟背石形成于5.4亿年前,由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形成龟裂状网纹。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 该龟背石( )
A. 层理结构显著 B. 透水通气性能好
C. 结构致密坚硬 D. 含哺乳动物化石
A
[解析] 图中岩石为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的沉积岩,所以层理结构显著,A正确。粉砂岩颗粒较细,透水性较差,B错误。沉积岩沉积物质层理不同,软硬程度存在差异,C错误。5.4亿年前还没有出现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A。
4. 该龟背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是( )
A. 地壳抬升—海浪侵蚀—风化作用—流水堆积
B. 风力堆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流水堆积
C. 流水堆积—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浪堆积
D. 地壳抬升—风化作用—压实、固结—海浪堆积
C
[解析] 该龟背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是先由流水沉积形成粉砂质沉积岩,后随地壳抬升,沉积层裸露,受到外力风化,在干旱环境中龟裂,后随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在海洋环境中,海洋藻类物质沉积进入裂缝,逐渐固结,形成独特的花纹形状,C正确。
5. 目前此类龟背石全球仅发现两块,原因可能是( )
①内力作用强烈,岩石破坏殆尽
②形成条件苛刻,形成数量稀少
③形成年代久远,外力作用强烈
④长期接受外力堆积,深埋地下
⑤分布区人迹罕至,尚未被发现
⑥人类活动影响,人为破坏严重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⑤⑥ D. ②④⑤⑥
B
[解析] 龟背石为沉积岩,主要受外力作用形成,①错误。形成条件苛刻,形成过程复杂,形成数量稀少,②正确。形成在5.4亿年前,年代久远,外力作用破坏强烈,③正确。长期接受外力堆积,深埋地下,出露地面的较少,④正确。可能分布在人迹罕至地区,尚未被发现,⑤正确。龟背石形状独特,经人类发现后,多进行保护,⑥错误。B正确。
[2020北京丰台高二期中]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6. 塑造图1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海浪侵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
D
[解析] 塑造图1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D。
7. 图2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外力作用 B. ②—重熔再生 C. ③—变质作用 D. ④—冷却凝固
A
[解析] 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是冷却凝固作用,C错;④是重熔再生作用,D错。
8.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解析]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
9. [2020湖北武汉高二期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东南部(图甲)的摩拉基海滩上约有50个圆形巨石(图乙),最大直径逾两米,重达数吨,散布于海滩中部百余米的地方。据研究,圆石与珍珠的形成原因异曲同工,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围绕着核心物质(如贝壳、珊瑚碎片等)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直径两米左右的圆石至少需要400万到550万年的时间形成,大约要覆盖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足以提供充足的矿物质。某些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会开裂并逐渐形成龟甲状花纹(图丙)。



(1) 推测摩拉基圆石形成后出现在海滩的地质过程。
[答案] 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盖的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解析] 根据材料,摩拉基圆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围绕着核心物质的钙和碳酸盐慢慢结晶,层层凝聚而成。早期刚形成时圆石存在于海底海泥之中,后来地壳抬升使海底升高,最终圆石上覆盖的物质被侵蚀而出露。
(2) 说明圆石龟甲状花纹的形成机理。
[答案] 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解析] 圆石龟甲状花纹源于风化、侵蚀、堆积等外力作用。圆石长期暴露在水面之上,易热胀冷缩或脱水收缩;导致圆石表面产生裂隙;这些裂隙又逐渐被其他物质填充。
(3) 有人认为摩拉基圆石奇景终将彻底消失,请从自然地理方面为其提供依据。
[答案] 圆石遭受风化或侵蚀、搬运作用;海平面上升淹没圆石。
[解析] 摩拉基圆石暴露在水面之上,易遭受风化、侵蚀或搬运作用;随海平面上升,海水可能会淹没圆石,导致该奇景消失。
[2021北京朝阳高二期中]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岛,下图为鳄鱼山地质公园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 导致鳄鱼山地质公园海岸呈现“上黑下白”色彩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部为玄武岩,下部为珊瑚礁风化堆积物
B. 上部为花岗岩,下部为花岗岩风化堆积物
C. 上部为玄武岩原色,下部玄武岩受水褪色
D. 上部花岗岩为植被染色,下部为岩石原色
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岛,说明组成该岛的岩石中含有岩浆岩。鳄鱼山地质公园海岸呈现“上黑”的色彩,说明上部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玄武岩构成。结合海滩沉积物进行分析,底部可能是由珊瑚礁风化堆积物构成,因此呈白色,故选A。
2. 在该公园的海岸附近可见“石桥”,在崖壁上可见“洞龛”。这些说明该地点( )
A. 多断层和裂隙 B. 受海浪侵蚀强 C. 熔岩地貌复杂 D. 受台风影响大
B
[解析] “石桥”和“洞龛”主要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3. 从丁图崖壁上的多层“洞龛”来看,该岛( )
A. 地层持续性抬升 B. 火山多次喷发
C. 地层间歇式抬升 D. 沉积岩发育良好
C
[解析] 由丁图及上述分析可知,丁图崖壁上的“洞龛”是由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且丁图崖壁上的“洞龛”是分层的,说明受海水的侵蚀是间断的,因此是地层间歇式抬升的结果。
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 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 )
A. 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 B. 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
C. 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 D. 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
A
[解析] 凌汛发生时,冰坝阻挡上游来水,使其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图示随着流量增加,深泓点海拔上升,表明泥沙沉积作用强烈,因此上游来水含沙量高;凌汛退水时流速较快,侵蚀作用强,但深泓点海拔先升后降,说明退水时先以沉积作用为主,上游来水挟带泥沙颗粒较大,后深泓点海拔下降,说明河道原有泥沙颗粒较小,被搬运挟带到下游,故A正确。
5. 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 )
A. 持续发生淤积 B. 先冲刷,后淤积
C. 持续发生冲刷 D. 先淤积,后冲刷
D
[解析] 读图可知,当流量下降时,深泓点海拔先升高后降低,深泓点海拔升高,以沉积作用为主,深泓点海拔降低,以侵蚀作用为主,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先淤积,后冲刷,故选D。
[2020山东日照高二期末]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波浪岩表面有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这些深浅不同的条纹使这些花岗岩看起来更加生动,就像滚滚而来的海浪。图1为波浪岩景观,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6. 与波浪岩形成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是图2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图2中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①②③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为①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③冷却凝固、④重熔再生。由材料可知,波浪岩为花岗岩,是岩浆上升过程中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其地质作用对应图2中的③。
7. 推测波浪岩表面各种条纹的成因( )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冰川作用 D. 海浪作用
B
[解析] 雨水冲刷,带走波浪岩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发生化学作用,在波浪岩表面形成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B正确。
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风化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干燥的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在岩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风化穴,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盐风化原理和崖壁盐风化穴景观。
(1) 简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风化穴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 具有可渗水孔隙(裂隙)的岩石结构;渗入水分含盐量较高;干湿交替的小气候环境。
[解析] 理解盐风化的概念并结合图示及材料中“降水渗入”“孔隙”和“干燥的背风面”等关键词分析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盐风化穴形成的基本条件。
(2) 根据盐风化穴景观图可判断崖壁的岩石为沉积岩,指出其依据。
[答案] 盐风化穴沿着特定的岩层发育,层间差异明显;盐风化穴沿岩石表面延伸,说明相同岩层岩性相似;不同岩层岩性不同,符合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特点,应为沉积岩。
[解析] 要根据盐风化原理图中的“砂岩颗粒”图例和岩石表面风化穴的形成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3) 若地壳运动导致陡崖上升,推测陡崖上盐风化穴的变化特点。
[答案] 陡崖上升,盐风化穴分布高度增大;岩层表面形成新的盐风化穴,盐风化穴分布面积增大;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早期形成的盐风化穴崩塌消失。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盐风化穴随陡崖上升发生的动态变化。(共15张PPT)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总结
综合思维——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判断地质剖面图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重点观察分析以下要点:
1.分析图中地质构造特征
区分背斜、向斜,有无断层,在什么位置,有无火山构造,有无岩层缺失(如背斜顶部的岩层缺失等)。
2.判定岩石类型
有生物化石的必为沉积岩;变质岩往往紧邻岩浆侵入体;火山锥上必为喷出岩。要在认识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判断其特征。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
(1)地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石灰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是温暖的浅海。
(2)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如图),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3)某种地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沉积后地壳隆起,沉积层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在侵蚀面上形成新的岩层。(如图)
(5)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若出现有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4.在上述判断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程选址、资源开发、旅游观光等。
[2020北京,3—4,6分] 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图示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 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2. 图中( )
A. 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 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 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 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A
[解析]
地理实践力——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读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3. 台湾岛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 地形因素 B. 河流因素 C. 气候因素 D. 矿产因素
A
[解析] 读图可知,台湾岛中部有高大的山脉,修建东西向铁路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对。铁路修建的原则是少穿越等高线,河流、气候影响小,B、C错。没有东西向铁路与矿产无关,D错。
4. 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A. 客运量大
B. 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 水源充足
D. 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B
[解析] 铁路线修建原则是线路以平直为主,尽量少穿越等高线。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B项正确。客运量大不是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修建铁路与水源和热量条件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