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中考语文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中考语文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21:02:39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九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阅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教学目标】
1.提高对文本阅读的水平,尤其是整体阅读水平。
2.能够组织恰当的语言文字对阅读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答案】
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答案】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12.最浓烈,最灿烂。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春访老山界的期
待与向往。【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体会人物情感。依
据原文第1段“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
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可提炼出关键词“最浓烈,最灿烂”,所以作者
笔下“山野里的春色”的特点是最浓烈,最灿烂。“山野里的春色”
在作者眼里浓烈灿烂,这与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有关,“我们一
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则体现了在如此绚烂的春天,“我们”
对于去探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13.(1)“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2)将溪水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
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解析】本题考查理
解赏析语句。(1)鉴赏词语,首先理解词语含义,看有无修辞,看
词语在此句的使用效果和表情达意的效果。“拜会”指拜访会见,
常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
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2)鉴赏句子,需从语
言的修辞角度、表达技巧角度、句式角度、描写角度、语言特点等
多方面深入探究。“一蹦而下”“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将溪水人格化;“一蹦而下”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
流之美;“委曲求全,绕道而行”生动地写出了溪水能屈能伸、一往
无前的品格之美。
13.(1)“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2)将溪水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流之美及溪水
所象征的能屈能伸、一往无前的品格之美。【解析】本题考查理
解赏析语句。(1)鉴赏词语,首先理解词语含义,看有无修辞,看
词语在此句的使用效果和表情达意的效果。“拜会”指拜访会见,
常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
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2)鉴赏句子,需从语
言的修辞角度、表达技巧角度、句式角度、描写角度、语言特点等
多方面深人探究。“一蹦而下”“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将溪水人格化;“一蹦而下”写出了崖石间溪水的奔
流之美;“委曲求全,绕道而行”生动地写出了溪水能屈能伸、一往
无前的品格之美。专题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一阅读要求指出学生应提高其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今年中考,极有可能继续此类阅读题的考查。因此,无论从应考的角度还是实用的角度来说,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很重要。
【教学目标】
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掌握相关文体(议论文或说明文)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答案】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答案】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三)(2021福建T17、T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
2021年春节,红色旅游景点成为不少家庭出行的选择:带孩子走进革命纪念
馆,了解红色历史;与家人一起参观先辈故居,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和价
值追求;借助数字虚拟场景技术,体验革命先辈突破重重关卡与大部队会合的场
面…福建省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发生过古田会
议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数不胜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
财富,可以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材料二
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示意图(部分)
2021年拟推出动漫《间西红
小鬼》及红土名人寻粽一日游
★古田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区7
龙岩市
★永定红色旅游景区O
永定区
★毛主席率领红军
攻克漳州陈列馆
漳州市
O
2016年出版《漳州战役纪实》
平和县
2019年修结“芝山红楼”
·2020年“潭州战役”改躺成电影
★平和县暴动纪念馆
图例
⊙地级市
★重点景区
材料三
小记者
阿姨好!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李华妈妈
我们上网做旅游攻略,看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微博上发布
“重博文物会说话”话题,点击量一个月内超过2亿。微博上还介绍
了“上甘岭战役树桩”“三枚银元”等革命文物,很有意思。我们想
去现场看看,想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实物,了解战争年代的艰难,希
望孩子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小记者
李华,这趟旅游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特别的收获?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一阅读要求将议论文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同学们在做议论文阅读试题的时候,也应关注这一点。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熟悉并掌握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教学过程】
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答案: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和谐明善
①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明善。
②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善待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③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环境,就会使明善和谐现,春意无限艳。
④人无贵贱,人格平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己见。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
⑤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树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
⑥和谐明善,贵在实践。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
1.第③段与第④、⑤段的关系是 。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明善”。
3.请按照例句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可从诚信做人、专心为学、文明出游、生活节俭、尊老爱幼等方面思考)。
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
, , , 。
答案:
1.总分
2.(1)在为善。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要重视环境,善待环境。(2)在坚持。要施善不倦,求善不厌。
3.(示例)专心为学,一心求知,主动拾级登峰,乐于以智增智。
礼以待长,笑以对幼,主动扶老携稚,甘于助人为乐。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江西省中考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答案:
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盐。
B.第④⑤两段介绍“盐政”,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第⑨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威海。
D.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各种史实为例,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4.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答案】
1.点明了说明的对象,强调了盐起到的巨大历史作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2.时间顺序。本文在介绍盐对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政府禁售私盐时,以时间为顺序进行介绍,一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二是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C
4.示例:第⑥段记叙秦国通过食盐专营变强大,并灭了六国的过程,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人或叙事,而是为了说明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说明文里,记叙是为说明服务的。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