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9 11: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一、精挑细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独怆然而涕下
B.一览众山小
C.莫笑农家腊酒浑
D.拄杖无时夜叩门
2.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3.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4.选出对杜甫的《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用设问的方式写出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葱葱,绵延连亘,掩映齐鲁大地。恢弘壮阔,极富气势。
B.颔联前一句中的“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后一句“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C.颈联写凝神细看之景。“决眦”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这神奇缥缈景观的着迷。
D.尾联写企盼登山之情。“会当”意为“终要”,写诗人由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5.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锋芒毕露 妇儒皆知 一拍即合 晴天霹雳
B.慷慨淋漓 马革裹尸 九曲连环 鞠躬尽瘁
C.变幻多姿 铤而走险 杂乱无章 迥然不同
D.深恶痛绝 不以为然 大庭广众 目不窥园
6.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从诗题看,这是一首古体诗。
B.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可将“古人”理解为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 是指自己这样有抱负、有才能的文人。
C.“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涕”就是眼泪。
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
二、活动探究。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你所在的育才学校开展了走近“经典咏流传”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出场宣言】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
(2)【题目诠释】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3)【巧妙劝说】你的同学小华,自从看了《偶像练习生》这档节目后,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一没颜值,二没背景,学习成绩又一般。临近中考他反而丧失了信心。请你借助因《经典咏流传》第一期而家喻户晓的袁枚的小诗《苔》,对他进行巧妙的劝说。
链接材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三、语言表达。
8.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
要求:①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②符合诗歌的意境。③不少于60字。
四、衔石填海。
9.文学常识填空。
(1)《登幽州台歌》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2)《登飞来峰》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3)《己亥杂诗》(其五)作者 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清代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10.文学常识填空。
(1)《登幽州台歌》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2)《登飞来峰》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3)《己亥杂诗》(其五)作者 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清代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11.文学常识填空。
(1)《望岳》作者是杜甫,字子美。世称“_____”,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______。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_____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登飞来峰》作者是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______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五、精准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的?
13.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流传,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14.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明州
宋·陆游
丰年满路笑歌声,蚕麦俱收榖①价平。
村步有船衔尾泊,江桥②无柱架空横。
海东估客初登岸,云北山僧远入城。
风物可人吾欲住,担头蕝菜正堪烹。
【注释】①榖:同“谷”。②江桥:指宁波城东门外东津浮桥。
以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情感、手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5.A
6.B
7.(1)①D ②B
(2)表示用吟咏、歌唱的形式表现经典;谐音“永”寓意传统文化永远流传。
(3)小华,你看,袁枚诗中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即使我们先天条件不好、资质一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青春、理想、精神风貌。无论境遇如何,我们每个人也应似苔花一样,努力绽放出最好的自己。你说对吗?
8.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9.陈子昂 唐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政治 文学 思想 龚自珍 璱人 定盦 思想 文学
10.陈子昂 唐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政治 文学 思想 龚自珍 璱人 定盦 思想 文学
11.(1)诗圣 杜少陵 杜工部 (2)介甫 半山 北宋
1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
13.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红”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14.内容:《游》诗以“腊酒”“鸡豚”等物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明》诗“丰年”“俱收”描绘了宁波城内繁忙的水上交通景象:河埠头后船紧接着前船,江岸边的商贸繁华。两诗都写人们丰足的生活,热闹喜悦。
情感:《游》诗颈联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尾联显示出他对村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明》诗“吾欲住”显示了诗人对此地的留恋,“可人”“正堪烹”表现他对明州风物的喜爱。
手法:两诗把当地特色风光(自然村景和水城风貌)与淳朴的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