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8 09: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

文 艺 复 兴
1.含义: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原意为“再生”。
2.背景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基础: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深厚。
(3)阶级支持: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4)中坚力量: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聚集。
(5)社会心理:对宗教信仰的反思与怀疑。
3.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
宗教神学与人文主义对比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人文主义
提倡禁欲主义,期待来世 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 蒙昧主义(腐朽、守旧) 崇尚理性 赞美天神(上帝)的至高无上与无限创造力 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 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成果
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思想(艺术)特点
14世纪 意大利 “文学三杰” 但丁 《神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薄伽丘 《十日谈》 15世纪 意大利 “美术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拉斐尔 《雅典学派》 《西斯廷圣母》 15世纪后期 英国 文学家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李尔王》 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5.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
(2)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
(3)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6.实质:
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的主要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1)特点
①批判对象: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②批判方式: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③批判领域: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④历史作用: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①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鼓吹变法图强。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③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的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
在中古时期封建割据和教会的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而言。而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王权高于教权、政教分离、民族统一等主张。这些主张源于
A.主权国家的形成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底层民众的呼声 D.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强有力的国家作为后盾,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的主张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B正确。文艺复兴时期西欧主权国家仍在形成之中,故排除A。文艺复兴运动主要集中于上层知识分子群体,故排除C。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D。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文艺复兴
A.使人和神的地位发生变化
B.让人们有了真正现世生活
C.第一次把人放到社会中心
D.反对神的存在,追求自由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所以使欧洲人从“为了信仰而生活”转变为“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人和神的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的作用,排除;古希腊智者运动最早把人放到社会中心,故排除C项;文艺复兴并没有反对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对人的信任、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这表明文艺复兴
A.主张彻底摆脱宗教的束缚
B.借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C.主张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
D.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据材料“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对人的信任、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宗教的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以神为中心,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排除A项;理性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教内容与古典文化相结合,未涉及自然的人性和欲望,排除D项。
“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这种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艺术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的一切丑恶的方面。”材料主要表明 (  )
A.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B.文艺复兴最早提出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C.个人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文艺复兴带来了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
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也带来了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体现了个人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故C项正确,D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错误。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  )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
C.以神圣主义为文艺核心
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
材料“神圣的东西仍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表明当时的文人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B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对现世生活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故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故排除C项。材料“完全世俗、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表明系统条理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宗 教 改 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②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天主教会的腐化、贪婪以及对德意志的长期盘剥;④罗马教廷派人到德国出售赎罪券。
2.兴起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
(2)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3.扩展: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
4.实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
(3)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拓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目标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2)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欧洲的宗教改革
(1)实质:是欧洲16世纪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2)主要教派: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
(3)主要主张: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与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可以与上帝直接相通;要求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简化宗教仪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等。
(4)影响: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经济上,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很大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来说,加尔文教和清教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也是自由的……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因此在物质方面……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  )
A.主张信仰自由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材料“在物质方面……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表明路德提出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否定教皇权威,故选B项。
教皇代理人在致教皇的信中写道:“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这句话表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  )
A.在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使欧洲出现宗教信仰危机
C.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统治
D.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材料“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喊出‘路德’的名字”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项正确。B、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其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地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其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D项正确。

近 代 科 学 的 兴 起
1.背景: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2.成果
领域 成就 国家 科学家 意义
天文学 “日心说” 波兰 哥白尼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新的宇宙观
物理学 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 牛顿 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奠定基础
光学、热学、 电磁学、解剖学 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3.影响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
(2)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3)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这说明 (  )
A.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B.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C.“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
D.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
依据材料“《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可知,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艰难发展,A项正确。科学发展并不排斥宗教,也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排除B项。“日心说”否定的是“地心说”,宗教在今天仍有价值与意义,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论及牛顿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有学者指出:“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该学者的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作用
B.牛顿定理对其他自然科学的深刻影响
C.牛顿科学精神对启蒙运动的促进作用
D.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创立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牛顿的物理学成就对思想领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受到牛顿物理学成就的影响,C正确。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牛顿物理学成就对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对论的影响,排除B、D。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据材料可知,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洛克和斯宾塞提出各自主张,他们的主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在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项正确;材料中洛克的主张旨在构建未来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故C项错误;材料中斯宾塞的主张是一种极端的白人种族优越论,故D项错误。
伏尔泰说:“牛顿以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由此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A.标志着人文主义兴起
B.完全否定了天主教的合理性
C.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D.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和发展
材料中“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等信息说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D正确。

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概念: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核心)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对象)带来的黑暗,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3.发展
(1)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2)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3)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4.核心思想:
“理性”。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
5.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国别 代表人物 各自主张 基本主张
法国 伏尔泰 建立君主立宪制 ①人的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②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
③提出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权力制衡等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 卢梭 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 英国 亚当·斯密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5.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伏尔泰称赞“牛顿把他的工作推到人类思想从未达到的最大胆的真理”,并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牛顿哲学原理》和《哲学通信》。伏尔泰此举的目的是 (  )
A.借牛顿之名宣扬理性学说
B.推动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
C.强调启蒙思想是科学产物
D.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伏尔泰称赞牛顿以及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反映了伏尔泰希望借助自然科学来宣传启蒙思想中的理性学说,故A项正确。伏尔泰于1778年去世,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故B项错误。伏尔泰只是出版了两部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并不意味着启蒙思想就是来源于科学,故C项错误。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他出版介绍牛顿学说的通俗读本的目的是宣传理性学说,扩大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是此举的客观影响,故D项错误。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这主要由于启蒙运动 (  )
A.确立了工业文明新体制
B.助推资产阶级革命开展
C.排斥封建神学和基督教
D.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
启蒙运动强调人的理性,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建立资本主义理性王国,把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故D项正确;启蒙运动爆发时,工业文明尚未出现,排除A项;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真正开端”,主要是指对于人的价值的认识,而不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思想束缚,但并不排斥基督教,排除C项。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  )
A.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B.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C.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D.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材料强调“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即以“理性”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故选D项。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  )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依据题干“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可知,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对中国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即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故C项正确。三者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科学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