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溜索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刘姥姥虽不是主要人物,却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C.《溜索》写的是一群马帮汉子在奇险的环境中溜索过河的经历。
D.《水浒传》塑造的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最为典型,他曾因误入白虎堂而被发配沧州,途中大闹野猪林,最终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2.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桓(huái) 迟疑(yí) 拳打脚踢(tī) 隐隐闷雷(mèn)
B.蓦地(mù) 绝壁(bì) 涓涓细流(juān) 千钧之力(yún)
C.精瘦(jīng) 脑髓(suí) 纷纷扬扬(fēn) 千山万壑(hè)
D.目睹(dǔ) 俯身(fǔ) 悬崖万丈(xuán) 锱铢之力(zī zhū)
4.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呕吐 托腮 目睹 千钧之力
B.迟疑 探视 俯身 拳打脚踢
C.盘恒 铃铛 蓦地 设身处地
D.突兀 洗练 跺脚 义愤填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C.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了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D.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溜索》这篇小说展现了驮队的汉子们面对怒江峡谷的 (特点),不慌不忙,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地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表达了对以领队为代表的溜索驼队的汉子们那 的精神深表赞叹,对他们即使面临如此险境也 的生活态度深表钦佩。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溜索》写了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多重思想内涵。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选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溜索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 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 成功 失败,她 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
A.还 要么 要么 更 B.只 无论 还是 更
C.只 无论 还是 都 D.还 要么 要么 都
2.下列对小说《溜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闷雷、写马帮汉子的举止、写山鹰的飞翔、写牛马的战战兢兢,衬托了怒江峡谷的奇险。
B.文中的马帮汉子个个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C.本文的语言清新华丽,富有古典韵味。例如:“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这一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作铺垫。
D.作者写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写驮队的人际关系,则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wō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溜索》)
(3)蠢笨的企鹅,胆怯 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海燕》)
(4)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 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 , 。 , 。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5.“溜索”需要的是勇气,班级开展“勇敢者之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白杨傲然挺立守卫黄土地
下联:海燕
(2)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试就这个话题,说出你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溜索》,完成后面题目。
揣摩文章语言特点。
(1)第1段:“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了一下马”,这里的“磕”能不能换成“打”?为什么?
(2)第5段: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来是静止的,作者却用了一个“飞快地”,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找出来仔细体会“小”字的妙处。
①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②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③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4)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第23段:“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6)小说第6段写“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第18﹣22段写“我”溜索的具体过程,纵观全文,是什么表现手法?“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谈谈“我”的作用。
(8)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②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3)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
(4)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5)“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溜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姥姥进大观园》选自《红楼梦》,刘姥姥虽不是主要人物,却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变色龙》选自《契诃夫小说选》,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C.《溜索》写的是一群马帮汉子在奇险的环境中溜索过河的经历。
D.《水浒传》塑造的被逼上梁山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最为典型,他曾因误入白虎堂而被发配沧州,途中大闹野猪林,最终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大闹野猪林”的是鲁智深,为了救林冲;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解答】此题作答,除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语境中所给事物的特点去辨析,如结合提琴的“柔曼”可理解为“草丛中流过的小溪”;“弹拨”却与“滴泉”的声响相似等;“厚重”可对应“万道细流”;“激流直下”更显“雄浑”。由此辨析B项恰当。
故选:B。
【点评】此题作答,语言上要注意表达得体,事物本身特点要与语境中描述通过联想对接,最后辨析。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桓(huái) 迟疑(yí) 拳打脚踢(tī) 隐隐闷雷(mèn)
B.蓦地(mù) 绝壁(bì) 涓涓细流(juān) 千钧之力(yún)
C.精瘦(jīng) 脑髓(suí) 纷纷扬扬(fēn) 千山万壑(hè)
D.目睹(dǔ) 俯身(fǔ) 悬崖万丈(xuán) 锱铢之力(zī zhū)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盘桓”的“桓”应读作“huán”。
B.有误,“蓦地”的“蓦”应读作“mò”,“千钧之力”的“钧”应读作“jūn”。
C.有误,“脑髓”的“髓”应读作“suǐ”。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4.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呕吐 托腮 目睹 千钧之力
B.迟疑 探视 俯身 拳打脚踢
C.盘恒 铃铛 蓦地 设身处地
D.突兀 洗练 跺脚 义愤填膺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盘恒”的“恒”应为“桓”。
故选:C。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C.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了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D.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常用修辞的特点,根据句子内容来分析。
【解答】A.句子写牛的表现,未使用修辞手法;
B.句子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C.句子以“溜”“爬”赋予乌云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D.句子中的“药方没开,病就好了三分”夸大了李医生的医术,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溜索》这篇小说展现了驮队的汉子们面对怒江峡谷的 孤悬、高峻、险恶 (特点),不慌不忙,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地 溜索飞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表达了对以领队为代表的溜索驼队的汉子们那 无畏 的精神深表赞叹,对他们即使面临如此险境也 气定神闲的乐观豪迈 的生活态度深表钦佩。
【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识记与主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熟悉课文内容,根据记忆填写相关内容,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主旨。
【解答】《溜索》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小说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的特点,但是面对这样的险境,驮队的汉子们却不慌不忙,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地溜索渡过了怒江大峡谷。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表达了对以领队为代表的溜索驼队的汉子们那英勇、无畏精神的高度赞美,对他们即使面临如此险境也从容、悠闲的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深表钦佩。
答案:
孤悬、高峻、险恶;溜索飞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无畏;气定神闲的乐观豪迈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7.《溜索》写了马帮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多重思想内涵。
【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意图的探究。解答此题要熟悉原文内容,从多个角度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解答】思想内涵,指所叙述的故事中表现出来的理性内涵,是小说叙事情节、人物、事物与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意义。文章对马帮飞渡峡谷的情景做出具体的描写,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英勇;文章还写了马帮中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表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突出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心爱护;在马帮中“我”与领队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牛”的畏惧表现也很突出,这些都表现作者对软弱畏缩者的批判。
答案:
①对吃苦耐劳、勇敢无畏的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②对团结协作、互相信任的轩队关系的赞美;③对平庸、害怕困难的批判。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阿城《溜索》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有删减)
(1)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3)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4)选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我”与一队马帮从怒江上空溜索过到对岸的过程,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作者以牛的恐惧,“我”的恐惧与领队的沉着、认真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在艰苦磨练中中的成长。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境内容来分析。第一处“懒懒”描述的对象是“我”,因为“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用这个词是表现“我”在问的当时心里并不紧张。第二处“懒懒”写的是领队,从后文的描述,可知领队对溜索经历过很多次,心里没有丝毫的害怕,所以这个词是表现他回答时的从容,也没有丝毫的害怕。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来分析。阅读这个句子将马帮比作“极稠的粥”,以这个生动的比喻表现出它们行动的速度很慢,与后面的“慢慢流向山口”相符,为下文的惊险埋下了伏笔。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开头处写鹰,“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然后就写“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可见作者意在以鹰来暗示环境的不平凡,为下文写怒江溜索的凶险作铺垫。结尾处再次写鹰,“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是为了与前文写鹰的内容相照应,并引发读者的想象:那鹰究竟去了哪里,面对这样的凶险的怒江它是不是也胆怯了?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有个“我”隐形的形象,“我”是整个溜索过程的见证者与感受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视角来写,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文章写了溜索时“我”的恐惧,对领队这一形象又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陪衬。
答案:
(1)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2)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牛群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3)①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②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①“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②“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③“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点评】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溜索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 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 成功 失败,她 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
A.还 要么 要么 更 B.只 无论 还是 更
C.只 无论 还是 都 D.还 要么 要么 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各分句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
【解答】分析:“接受平淡”和“收藏精彩”是并列关系,之间可以用“只”;“成功、失败”和“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是条件关系的,应该填写“无论…都”;“成功”和“失败”可以填写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还是”。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各分句间的关系。
2.下列对小说《溜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闷雷、写马帮汉子的举止、写山鹰的飞翔、写牛马的战战兢兢,衬托了怒江峡谷的奇险。
B.文中的马帮汉子个个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C.本文的语言清新华丽,富有古典韵味。例如:“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这一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作铺垫。
D.作者写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写驮队的人际关系,则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本。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本文的语言清新华丽,富有古典韵味”错误,文章的语言简练,精妙传神。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wō 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huán 桓 。(《溜索》)
(3)蠢笨的企鹅,胆怯 qiè 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海燕》)
(4)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 chuò 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解答】(1)涡
(2)桓
(3)qiè
(4)chuò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 选择了长河 , 你也就选择了跋涉 。 选择了成功 , 你也就选择了付出 。
【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
【解答】经分析例句,仿句的内容是选择路上所遇的困难,句式是“选择了什么,你也就选择了什么困难”,语意连贯,句式正确即可。
答案示例:选择了长河,你也就选择了跋涉。选择了成功,你也就选择了付出。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要求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与例句一致即可。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5.“溜索”需要的是勇气,班级开展“勇敢者之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白杨傲然挺立守卫黄土地
下联:海燕 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
(2)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试就这个话题,说出你的想法,并与同学交流。(100字左右)
【分析】(1)本题考查补充对联的能力。上联的结构是“名词+四字偏正短语+五字动宾短语”,下联一方面要与上联的结构相同,另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海燕在暴风雨中的表现,表达出赞美之情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同学们:在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坦然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暴风雨”。据此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1)展翅翱翔呼唤暴风雨
(2)示例: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我们要相信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实力。把握住今天,拼搏奋斗,才能充实自己的人生。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溜索》,完成后面题目。
揣摩文章语言特点。
(1)第1段:“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了一下马”,这里的“磕”能不能换成“打”?为什么?
(2)第5段: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来是静止的,作者却用了一个“飞快地”,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找出来仔细体会“小”字的妙处。
①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②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③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4)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5)第23段:“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6)小说第6段写“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第18﹣22段写“我”溜索的具体过程,纵观全文,是什么表现手法?“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7)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谈谈“我”的作用。
(8)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分析】小说给我们描写了一次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经历,表现了滇西马帮特殊的生活。小说的开端写的是马帮抵达江边,准备过江;发展写的是渲染溜索前的紧张气氛,牛不敢前,人腿肚子发抖;高潮写的是马帮在首领的带领下溜索。结局写的是全队抵达对岸。小说给我们展示的是马帮在首领的带领下溜索渡江的经过,表现了团结互助,相互信任,无畏勇敢,勇闯艰险,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的大无畏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判断能不能,再解释词语是什么意思,在句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果换成别的词语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本题首先答不能。然后再说“磕”的意思是“轻敲、轻打”,用在句中表示首领用小腿轻轻敲打了一下马表现了首领和马的默契关系和对马的怜爱,也写出了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如果换成“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化静为动这一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句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把静态的绝壁化为动态“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三句子中的“小”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划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形。突出了滑索时的速度快,人变小时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4)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行的马帮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写出了慢帮前行的状态,体现了马帮前进的速度极慢的状态。
(5)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丈下的怒江”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形象逼真。既写出了马帮汉子们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也表现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的个性。
(6)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由课文可知,“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而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通过对比反衬出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悬崖的陡峭,过溜索时的惊险都是我亲眼所见,通过“我”的视角记叙,使事件和感受更真实。
②本题考查对线索人物的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小说的叙述者,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是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第一“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是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是“我”;是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首领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③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这两个“懒懒”都是漫不经心的意思,但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所以不放在心上。而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则是对这些危险都习以为常,所以也不放在心上重在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答案:
(1)不能。“磕”的意思是“轻敲、轻打”,用在句中表示首领用小腿轻轻敲打了一下马表现了首领和马的默契关系和对马的怜爱,也写出了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而“打”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换。
(2)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几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前行的马帮比作“极稠的粥”形象写出了慢帮前行速度极慢的状态。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万丈下的怒江”比作“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形象逼真。既写出了马帮汉子们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也表现了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的个性。
(6)①以“我”在怒江峡谷前的紧张畏惧和溜索时的“战战兢兢”反衬出首领和汉子们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通过“我”的视角记叙,使事件和感受更真实。
②“我”是故事(过溜索)的亲历者,是线索人物。作用:增强故事的真实感,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反衬出马帮汉子则身手矫健、无所畏惧,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
③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的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点评】解答赏析重点词语的题首先要解释词语是什么意思,然后说在句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最后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②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3)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
(4)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5)“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分析】《刷子李》,是选自《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讲述了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的故事。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结合本文的首段内容,可以看出它首先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描绘天津码头的情况,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为刷子李的出场作铺垫,并交代刷子李名称的由来。
(2)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赏析。①句中的“搜索”是仔细寻找的意思,写出了曹小三刚开始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以及对证明刷子李技艺神奇、效果完美 干活利索是否属实的期待。②“扫一眼”是迅速地看,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很明显,作者是通过他的言行和想法从侧面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刷子李”与“曹小三”形成了一个对比的效果:“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由衷的赞叹。
(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文章主要是通过叙述事件来表现人物,因此,要通过文章叙述的事件来分析人物的特点。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从文中“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可以看出刷子李自信。
(5)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依据文章内容和自我的阅读感受回答。回答时要立足上下文,衔接自然得体,表达通顺流畅。本文讲述了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的故事。告诉我们:手艺不是吹出来的,要从一撇一捺开始,好好学本事。
答案:
(1)①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②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③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
②“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傅手艺高超的质疑,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4)①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②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③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大胆自信。
(5)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点评】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是: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