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蒲柳人家(节选)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澎湃(bài) 坚持不懈(xiè)
B.凛冽(lǐn) 瞻望(zhān) 随声附和(hé)
C.田圃(pǔ) 诱惑(huò) 冥思遐想(xiá)
D.隐匿(mì) 繁衍(yǎn) 锐不可当(r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庖代 发窘 擀面杖 万恶不赦
B.荣膺 臆测 墓志铭 一泻千里
C.萧索 娇奢 出风头 红妆素裹
D.恣睢 商酌 笑吟吟 矫揉造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4.下列句子中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种下的好逸恶劳的种子,那么收获的肯定是因好逸恶劳所带来的恶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也是一样的,要撑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C.他父亲是个很老实本分的人,谁想到他竟那么奸诈狡猾,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虽然长跑成绩不强,但你的篮球打得最棒,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啊。
5.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B.老秀才的眼睛尖得像锥子,一见他的身子动了动,就伸出斑竹白铜锅的长杆烟袋,敲他的光葫芦头。
C.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D.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刘绍棠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中秋节》等。
B.《蒲柳人家》主要描写了几个普通农家人的多情重义,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何满子是线索人物。
D.本文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使内容丰富,主线简约。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文学知识填空。
《蒲柳人家》是我国 (时代)作家 (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 。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味下面的句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可以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分析)
(3)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结合加点词语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2)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蒲柳人家(节选)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④⑤①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④①③②⑤ D.①⑤③②④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学校八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B.《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
C.学习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D.此刻,我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阳春三月,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万物。那山岭间的茶树也不甘落后,在 了长长的一个秋冬后,似害羞样穿上了新衣,一夜间便 出嫩芽。当茶香溢满山野的时候,采茶女三五成群走出寨子,一边采摘清香的茶叶,一边 出她们美妙的歌喉,唱着一支支醉人的采茶歌谣。(展露 吐露 裸露)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5.结合课文《蒲柳人家》回答下列语句属于哪种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1)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
(2)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
(3)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4)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完成下面的题。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2)“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消失的故乡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 、 的情感。
(2)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 ,②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 等。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 句。点评: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基础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蒲柳人家(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澎湃(bài) 坚持不懈(xiè)
B.凛冽(lǐn) 瞻望(zhān) 随声附和(hé)
C.田圃(pǔ) 诱惑(huò) 冥思遐想(xiá)
D.隐匿(mì) 繁衍(yǎn) 锐不可当(ruì)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湃”应该读pài。
B.“和”是多音字,有hé、hè、huó、huò和hú五个读音,在“随声附和”中应读hè。
C.读音正确。
D.“匿”应该读nì。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本题要注意“和”是多音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庖代 发窘 擀面杖 万恶不赦
B.荣膺 臆测 墓志铭 一泻千里
C.萧索 娇奢 出风头 红妆素裹
D.恣睢 商酌 笑吟吟 矫揉造作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书写,解答时需要平时的积累完成作答。
【解答】A.正确;B.正确;
C.“娇奢”应写作“骄奢”;
D.正确;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注意要首先通读提供各句,明确句意,掌握语气,揣测所用标点是否正确。
【解答】C.本句用词前后矛盾,“雪白的梨花”和“五彩缤纷”矛盾,“五彩缤纷”指各种颜色都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用筛选法去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下列句子中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种下的好逸恶劳的种子,那么收获的肯定是因好逸恶劳所带来的恶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学习也是一样的,要撑握好科学文化知识,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C.他父亲是个很老实本分的人,谁想到他竟那么奸诈狡猾,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虽然长跑成绩不强,但你的篮球打得最棒,所以不要妄自菲薄啊。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需要分析每一个熟语的意思,辨析其感彩及适用语境。
【解答】ABD.正确。
C.有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指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此词是褒义词,与句子的语境不符。
故选:C。
【点评】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出现较多的成语、俗语,平时要在积累上下工夫,要做到知其意,善运用。
5.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B.老秀才的眼睛尖得像锥子,一见他的身子动了动,就伸出斑竹白铜锅的长杆烟袋,敲他的光葫芦头。
C.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D.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学习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反语、反复等。
【解答】A.比喻,把将他关在家里的感觉比作针毡和芒刺;
B.比喻,把老秀才的眼睛比作锥子;
C.比喻,把能搭救何满子的人比作救命星;
D.排比。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绍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刘绍棠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中秋节》等。
B.《蒲柳人家》主要描写了几个普通农家人的多情重义,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其中何满子是线索人物。
D.本文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采用了插叙的方式,使内容丰富,主线简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蒲柳人家》是一篇中篇小说。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7.文学知识填空。
《蒲柳人家》是我国 当代 (时代)作家 刘绍棠 (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 普通贫苦人家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答案:
当代;刘绍棠;普通贫苦人家。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味下面的句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可以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分析)
(3)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结合加点词语分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句的赏析。
【解答】(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极高地位。用词活泼简洁,充满乡土气息。
(2)句子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3)赏析本题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人物的角度分析,“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
答案:
(1)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2)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3)这段话中的加点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2)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感情变化(写人、叙事)、景物的特点(绘景)等方面入手。(3)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如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传神。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2)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蒲柳人家》这篇小说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重要描写对象。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说的笔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奶奶一丈青大娘大个儿大脚,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爷爷何大学问也是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帼豪气的衬托下,爷爷的活动舞台不得已转移到了“外边”。他是个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问,结合选段的第二段内容,根据人物的对话可以概括出来,原因在于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认为这样会“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第二问,根据选文让纤夫穿上衣服的这件事,以及一丈青大娘打纤夫的行为,可以看出她爱管闲事,为人泼辣。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具体判断。“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描写了一丈青在娘的个头、肤色、嗓门等不同内容,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是对她的动作描写;选段中还写了她与纤夫之间的对话在,是语言描写。
(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分析比较。将选段的结尾与题干中所给出的结尾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原文的结尾更为详细,具体写了了通过哪些人的调解,花了多少时间,这次风波才得以平息。这样可以突出一丈青大娘很难相劝,既能表现她性格泼辣的程度,又能突出她爱打抱不平的性格。
(4)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赏析。回答喜欢文中哪一处的题目,可从赏析句子的角度来解决。选择文段中最好赏析,自己会分析的句子作为最喜爱的句子,然后从修辞或描写方法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即可。答案不唯一,喜爱的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
(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4)示例:我最喜欢文段中的“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纤夫们被打后的状态,以此来突出一丈青大娘的有力、勇猛,爱打抱不平的泼辣性格。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 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蒲柳人家(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④⑤①③② B.①④⑤②③ C.④①③②⑤ D.①⑤③②④
【分析】解答句子排序题的过程和方法:第一步,研读材料。解答句子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抓住中心,从而确定首句。 第二步,理清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 第三步,抓住标志。抓住语言标志,如呼应的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等。第四步,语感检验。通过前面三步,最后将初步拍成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如果有不顺畅的感觉,即再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解答】首先研读材料,知道这几句话主要说的是“给予”,选出第④句引出“给予”作为首句,接着①讲“给予”是什么,第③句承接第①句讲“给予越多,拥有的就越多”,第②承接第③说“给予”的结果,最后第⑤句总结。所以这段话的排序为:④①③②⑤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顺序,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对于句意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做题必须精读句段。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学校八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B.《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
C.学习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D.此刻,我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对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水平”与“增强”搭配不当,将“增强”改为“提高”;
B.语序不当,改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
C.表述正确;
D.两面对一面,删去“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坐针毡,身上像芒刺在背。
D.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首先学生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其次有些成语还要知道由哪些典故、文章演变流传而来,再次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解答】A.使用正确,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B.使用正确,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C.使用正确,芒刺在背: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D.使用有误,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句中指的是同学们,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还要多加练习,并总结意思相近的成语的异同,特别是使用的语言环境的异同。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4.根据下面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阳春三月,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万物。那山岭间的茶树也不甘落后,在 裸露 了长长的一个秋冬后,似害羞样穿上了新衣,一夜间便 吐露 出嫩芽。当茶香溢满山野的时候,采茶女三五成群走出寨子,一边采摘清香的茶叶,一边 展露 出她们美妙的歌喉,唱着一支支醉人的采茶歌谣。(展露 吐露 裸露)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要熟知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区别,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词语。
【解答】解析:“裸露”意思是没有遮盖或遮蔽;“吐露”的意思是显露;“展露”的意思是展示出来,显露出来。题干中茶树春天穿上新衣,所以秋冬时是裸露的。茶树长出新芽,是指嫩芽刚刚长出,所以是吐露。采茶女的歌喉新芽展示出来,所以应是展露。
答案:(1)裸露;(2)吐露;(3)展露
【点评】做好本题要平时积累近义词的意思并对近义词进行区别。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5.结合课文《蒲柳人家》回答下列语句属于哪种描写方法?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1)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
(2)一丈青大娘是个爱面子的人,分家丢脸,可是一家子鸡吵鹅斗,也惹人笑话;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
(3)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4)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其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解答】(1)“挽”“露”“冲”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一丈青大娘对几个纤夫态度,突出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2)“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前思后想”这是一丈青大娘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她善良温顺的内心世界。
(3)“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现何大学问对待别人仗义轻财,慷慨豁达。
(4)“揣”“投宿”“掏”“嘟念”一系列动作,表现何大学问喜欢戴高帽,为与“何大学问”这一外号相称。
答案:
(1)动作描写。表现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2)心理描写。表现一丈青大娘善良温顺的内心世界。
(3)动作描写。表现何大学问仗义轻财,慷慨豁达。
(4)动作描写。表现何大学问喜欢戴高帽,为与“何大学问”这一外号相称。
【点评】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完成下面的题。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2)“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分析】这篇文章以一个机灵顽皮可爱男孩的独特视角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概括为:主要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的仗义、泼辣和生活中样样都是行家里手的勤劳能干。
(2)本题考查修辞及作用分析。“就像雨打芭蕉”运用了比喻修辞,“鼓点似的骂一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丈青大娘能骂人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一丈青大娘,“抡”“扇”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拧”“栽倒”“倒”“呻吟”从侧面表现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正不阿、威风凛凛的形象,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答案:
(1)主要写了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的仗义、泼辣和生活中样样都是行家里手的勤劳能干。
(2)比喻、夸张修辞,表现出一丈青大娘能骂人的特点,使一丈青大娘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3)“抡”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拧”“捯”“呻吟”从侧面表现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突出一丈青大娘威风凛凛的形象。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表达了……。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消失的故乡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 怅惘哀伤 、 失望遗憾 、 怀念痛惜 的情感。
(2)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 井边开着小花的龙眼树 ,② 树下静卧的水牛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碧绿的稻田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 轮渡起航的汽笛声或闽江的帆影 等。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 A 句。点评: 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深的眷恋。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分析】文章通过记叙故乡今昔变化,抒发了我对变化后的故乡无比怅惘哀伤之情,呼吁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守候我们的家园。
【解答】(1)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答题时学生在熟读全文把握作者感情变化后,从文章最后一段“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句子中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到了答题区间,按照题干中提供的消失风物的顺序从文中找出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学生要正确解得此题,必须细读第9段,能够找出关键语句“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就可以解答。
(4)本题考查文本语句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选定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文中渗透的思想感情来分析。A句描写了美丽的故乡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B句对故乡的改变作者持反对意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化后惋惜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和启示。学生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对家乡变化前后思想感情变化解答本题,答案应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怅惘哀伤或失望遗憾、怀念痛惜。
(2)井边开着小花的龙眼树;树下静卧的水牛;碧绿的稻田;轮渡起航的汽笛声或闽江的帆影。
(3)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4)【A】示例: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深深的眷恋。
【B】示例: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示例1: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不、文化的根。示例2: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能点出“应保护文化遗产”并适当阐述,语言通顺即可)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和读者的感悟启示,学生解答时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路,然后再结合不同题型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