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精讲 专练01如何审题立意(上)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精讲 专练01如何审题立意(上)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09: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一篇悟透各类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上)
高中语文作文精讲专练
目录
语文作文原题呈现
审题立意知识精讲
一题悟透审题立意
一类文: 60—53分 准确立意,两方面兼顾,能辩证分析,表达深刻认识和感悟。
二类文: 52—43分 对材料内涵理解不到位,认识分析不够深刻,只停留在材料表层。或偏重一方,不看整体,轻重失调。
三类文: 42-36分 只写一面,忽略另一面。或引申过远,转移重心,偏离中心。
四类文: 35—20分 有跑题现象,不能在提供的材料范围内进行阐释和论述,文章脉络不清,中心不明确。或者续写、扩写材料。
五类文 19-0分 完全跑题,胡编乱造,或者抄袭前面材料。
扣分项:
1.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上不封顶。
2.没有标题:扣 2 分
3.书 写:潦草扣2分,难看扣3分。
4.抄 袭:抄袭400字的,20分以下;抄袭600字的,10分以下。
5.字数不足:不足400字,20分以下;不足600字,30分以下;满600字、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赋分标准】
注意:要走出仓促下笔未能完成任务的误区。
60分的作文,既然是“题”,必然有题干、有要求、有范围,60分的题怎能匆匆作答呢?因此,必须花至少五分钟认真审题。
类别 选材及特点 写作要求 立意
新材料作文 寓言故事 名言警句 诗词歌曲 图片漫画等; 意蕴丰富 结合(综合、围绕)材料的内容,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与分析材料的角度密切相关 (“源”于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 新闻事件 社会热点 生活现象 “立德树人” 结合(综合、根据)材料的内容 ,明确具体的任务指令(文体、对象、思维、内容),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以综合分析材料为前提,紧扣材料和任务
材料作文审题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名称 类 别 表 现
材 料 作 文 审 题 4 痼 疾 误解材料, 题型不清 或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或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断章取义, 因小失大 不能深入理解材料所包含的中心意思和命题者的意图,随便以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为立足点就开始作文,造成偏题跑题。
只见现象, 不见实质 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材料,简单地从表面引发,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忽视要求, 抛却材料 不重视对材料之后的作文提示或要求的审读,忽视题目限定的条件,甚至完全抛弃材料,任意发挥,作文主旨与材料毫无关联甚至相悖。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图文漫画类作文审题立意
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精讲:四种常见的作文类型
01
单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抒情议论的句子,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三、由果溯因法
有很多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四、明确褒贬法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或者材料中人物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五、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六、求异同法
对于多则材料,我们可以从提供的材料本身入手,找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反、互补),从而作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若材料之间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就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即立意所在;若材料之间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则应找出其不同点。相异点即材料立意所在。若材料之间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有偏执,则应把它们的内涵叠加起来,体现辩证性。
议论文写作,可看作是确立一个判断(论点)并证明这个判断的思维过程
1.审题:
2.立意:
3.构造论证:
识别和确立议题,关键是明确议题的核心概念。
构造一个关于议题的判断(论点)
展开说理,构造一个证明论点的论证,亦即寻找相应的理由与根据,通过合理的推理与建构,完成对“判断”的论证。
明确写作任务,就要注意以下各要素:
1、作者(以谁的名义写?)
2、读者(写给谁看?)
3、话题(谈论什么?)
4、目的(解决什么问题?)
5、体式(以什么文体写?)
6、情境(什么生活情境或语言情境)
方法指导:如何找准写作范围
第一步:找关键词!
方法步骤
前提:了解材料类型并分层!
第二步:概括核心事件
第三步:提出是什么/怎么做(中心论点)
审题立意方法:
从核心事件揣摩命题意图
方法步骤
第一步:找关键词!
第二步:概括核心事件
第三步:提出是什么/怎么做(中心论点)
第二问:如何概括核心事件?
1.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人群;
2.核心动词;
3.核心对象;
4.限制动词的状语性(如目的,对象,原因,方式)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
找关键词了!
逆向思维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 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例1:作文训练
关键词: 年轻人: (主)
淡忘: (谓)
传统佳节: (宾)
核心事件:年轻人淡忘传统佳节
//
转 折
方法指导:如何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步:追问核心事件?
第二步:提出该怎么做,就是提出中心论点。
你如何看待“年轻人淡忘传统佳节”?
论点:我们要传承传统佳节
追问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 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例2作文训练
材料:小卢 、 将他妈妈、 设为分组可见 、 微信
核心事件: 女儿与母亲在网络平台交往发生摩擦
//
//
女儿(主)
母亲(状)
网络平台(状)
交往摩擦(谓)
方法指导:如何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步:追问核心事件?
第二步:提出该怎么做,就是提出中心论点。
你如何看待女儿与母亲在网络平台交往发生摩擦?
论点:尊重和理解能让母女在网络平台更和谐
追问
实战演练
 (2021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键句:
1.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2.“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立意:①强与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就能够由弱到强,实现身体的强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
找关键词、关键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坚如磐石的信仰、坚不可摧的信念、坚贞不渝的忠诚,引领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强忍病痛誓要改变兰考面貌,杨善洲退休后把荒山改造为绿林,黄文秀扎根乡村为农民脱贫致富倾情奉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振华中学决定举办“百年荣光照我心”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关键词: 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忠诚”:(主)
“照我心” 、改变、奉献:(谓)
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磨难挫折:(状)
当代青年(宾语)
方法指导:如何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步:追问核心事件?
第三步:提出该怎么做,就是提出中心论点。
你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和忠诚”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论点:自己接续百年荣光,倾情奉献祖国的情怀;
承先辈荣光,立时代潮头。
追问
切题立意:
1. 立志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2. 百年荣光照我心,甘将热血沃中华。
3. 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4. 信念执着,行稳致远。
5. 忠于祖国和人民,砥砺前行新长征。
6. 怀信念之光,走复兴之路。
7. 百年荣光开新篇,坚定信仰启新程。
偏题立意:
1.奉献精神,百年荣光。
(只歌颂“有百年荣光”,无“照我心”。)
2.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
(泛泛而谈,游离核心话题。)
3.百年奋斗风雨路。
(“有百年荣光”,无“照我心”。)
由此还可以缩放成标题,并可以想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由王进喜、焦裕禄、杨善洲、黄文秀等人的事迹考生可以联想到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周永开,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的“布衣”院士卢勇根,忠诚执着守初心无私奉献担使命的张桂梅,新时代青年基层干部的楷模张小娟等,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以热血、智慧和汗水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当代青年应以更挺拔的姿态,接取历史的重担。承先辈荣光,立时代潮头。
范文展示:
以百年之荣光,引我青年前行
百年之前,一艘小小红船劈开混浑淆浪;百年之后,一艘巨舰高扬红色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民族崛起的百年,更是以心血热泪绘就东方强国蓝图的百年!值此华诞之际,我们更应以百年荣光为序章,雄关漫道从今越!
沐百年荣光,我们俯拾红星抛洒的光芒。
畴昔混沌年代,复“帝”之心未死,反“帝”之心未聚,中国共产党驾红色游船于内忧外患的浪潮中驱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挥退了外敌,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一个个功绩被镌刻在历史坐标之轴上,红星高耀,冲破狂涛。
百年荣光,未曾改变是信念。征程万里,我们翻过百年序章,艰险更向前。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如是言。正因胸怀信念,中国共产党方能志之所趋而锐兵坚甲不能限。朝鲜战场上战士血肉铸就了保家卫国,不顾死生的抗美援朝信念;改革开放中,深圳在党的指导下敢为人先,发扬了勇于拓荒革新的特区信念;脱贫攻坚里,数千扶贫干部上山下岭,践行了党为民执政、不惧困苦的扶贫信念。所有的信念凝聚成党魂、民心、国性,指引所有国人向前,激奋我青年热血。
百年波澜壮阔,艰难中挣扎着成长,直面的是挫折,不变的是信念。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困中成长。“任凭乱云飞渡,哪怕惊涛骇浪?”这样的政党也感染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孕育了“绿了青山白了头”的杨善洲,“生根稻田心未改”的袁隆平,还有“星夜奔驰逆行而上”的钟南山。红星之光点亮了我辈青年勇逐前浪的荆棘险路。凿开万仞,我们要相信“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的真理,我们要把百年奋进党史作为我们前驱的序章,谱写新一代共产党接班人的辉煌!
征程万里阔,艰险更向前。我辈后浪当逐前浪之续,以中国共产党信念为基,以百年荣光为傲,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属于我们新时代的百年荣光!
以百年之序章,引我青年前行。以百年之荣光,照我心中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点评 :
文章立意高远,层层递进,感情充沛,气势如虹。文章紧扣“百年荣光照我心”这个主题,开篇以中共百年之路前后对举,揭开中共百年荣光之序章;接着用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中共百年荣光之路;再突出共产党人“以信念为基,以百年荣光为傲”的论点,最后呼吁“以百年之序章,引我青年前行”。论证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首尾呼应,大开大合。让人深受感染,印象深刻。
02
审题立意注意事项
审题立意遵循三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整体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最忌讳根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
2.多向性原则。
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立意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做到:多中选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
材料作文引材五忌:
1.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2.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或扩充。
材料作文引材五忌:
4.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5.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追求立意深刻、新颖
千古文章意为高。一篇考场作文的优劣,其关键在于立意的高低。立意求深,就如同璞中寻玉。在考场作文中,相同的角度写的人多了,必然会“撞车”。要想脱颖而出,应兼顾“别开生面”和“立意深刻”两个方面,如把立意提升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上,写自己独有的见解与感悟。因此,考生在立意时,要做到:
准确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主题。
深刻   在全面理解材料并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对象和限制的范围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综合、从实到虚、由果溯因等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给人以启示。
新颖   ①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探索;②纵向挖掘,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③辩证思维(辩证的眼光),对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或者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牢记三个关注
(一)关注时政,让我们站得更高!
(二)关注社会,让我们想得更深!
(三)关注时事,让我们写得更好!
感谢您的观看
下节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