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海南省海口中学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
A. 能够生长和繁殖 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 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为了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统计,需要先进行归类,下列归类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高粱、玉米、花生为作物 B. 玉米、寄居蟹、虎为陆生生物
C. 猪、鸡、狗为家畜 D. 海带、丹顶鹤、鸵鸟为水生生物
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 密树繁叶,遮天蔽日
C. 春天来了,一片绿色 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大多会出现绿洲
B.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D. 稻田中的杂草过多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称 B. 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 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下列在使用显微镜时出现问题,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视野中物像偏左方——向右方移动装片
B. 环境光线较暗时——选用凹面镜
C. 看到物像了但很模糊——调细准焦螺旋
D. 看到的物像较小——换高倍物镜或高倍目镜
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绘出的结构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作该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B. 该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C. ②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D. ①有保护细胞的作用
有关细胞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B. 植物细胞没有线粒体
C. 细胞壁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D. 动物细胞内有叶绿体
下列是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一些图象,按分裂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④③
下列关于番茄果实与人体小肠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 番茄果实和小肠都属于器官
B. 番茄果内细胞与小肠的肌肉细胞结构不同
C. 番茄果实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小肠黏膜属于保护组织
D. 番茄果实与小肠的形成都需要经过细胞分化
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吃43000个细菌,所以草履虫对( )有一定的作用.
A. 净化污水 B. 鱼类养殖 C. 疾病防治 D. 环境保护
下列各项中,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共同特征的是( )
A. 不以种子繁殖后代 B. 无根、茎、叶的分化
C. 有根、茎、叶的分化 D. 均生活在陆地上
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主要是水稻种子结构中的( )
A. 胚芽 B. 胚根 C. 子叶 D. 胚乳
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一组是( )
A. 花生 B. 葫芦藓 C. 桫椤 D. 银杏
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这两组种子发芽状况是( )
A. 乙先发芽 B. 甲先发芽 C. 同时发芽 D. 都不发芽
菜豆种子萌发时,胚的哪一部分最先突破种皮( )
A. 胚根 B. 子叶 C. 胚轴 D. 胚芽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
A. 适宜的温度 B. 水和无机盐 C. 水和维生素 D. 水和有机物
如图,是植物体的某些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中胚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 丙中的A和D使幼根不断生长
C. 乙中b是由甲中的②发育成的 D. 乙中a是由甲中③发育而来
夏季临近,西瓜又要成为人们的首选水果.你知道西瓜的形成要经过哪些过程( )
A. 开花→受精→传粉→结果 B. 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C. 传粉→开花→受精→结果 D. 传粉→受精→开花→结果
如图是小俊解剖一朵桃花后绘制的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雄蕊 B. 这朵花只能自花传粉
C. ③是花的主要结构 D. 虫将④吃掉则不能结果实
我们常见的玉米粒、西瓜籽、葵花籽的发育来源分别是( )
A. 子房、胚珠、子房 B. 胚珠、胚珠、胚珠
C. 胚珠、胚珠、子房 D. 子房、子房、子房
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 )
A. 气孔 导管 根毛 B. 根毛 气孔 导管
C. 根毛 导管 气孔 D. 导管 气孔 根毛
如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机物通过⑤运输到植物其他部位
B. 气体交换及蒸腾失水的通道是⑦
C. ①和④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D. ⑥能控制气孔的开闭
下列关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 水绵无叶片,也不进行蒸腾作用
B. 蒸腾作用对于植物来说就是一种浪费
C. 移栽蔬菜幼苗一定要选在夏天晴热的中午
D. 与蒸腾作用有关的气孔只能开放,不能关闭
人们喜爱的“紫菜蛋汤”中的紫菜属于( )
A. 种子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苔藓植物 D. 藻类植物
当你踏入山林时,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这主要是由于(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 植物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 茂盛的林木遮住了大部分太阳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天竺葵要首先暗处理几小时即可 B. 脱色是用酒精将叶绿素溶解
C. 将脱色后的叶片直接滴加碘液 D. 结果是见光部分不变蓝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写照. 这里生产的葡萄等水果产量高、品质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呼吸作用弱
B. 昼夜温度差较大,白天呼吸作用旺盛
C. 白天温度较高,呼吸作用旺盛
D. 白天阳光充足,蒸腾作用旺盛
将褚橙用塑料袋包裹并拧紧袋口,可以延长贮存时间,主要原因是( )
A. 减少果皮损伤 B. 防止气味散发 C. 保持适宜温度 D. 抑制呼吸作用
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的措施是( )
A. 农田松土 B. 合理密植 C. 带土移栽 D. 人工授粉
下列行为中,符合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的是( )
A. 使用一次性筷子 B. 浪费纸张
C. 爱护花草树木 D. 乱砍滥伐
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叶绿体 D. 光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关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树造林低碳生活可以有效缓解碳-氧平衡的破坏
B. 煤、石油的过量燃烧对碳-氧平衡具有严重破坏作用
C. 碳-氧平衡被破坏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
D.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维持碳-氧平衡有重要意义
植物的根尖和芽尖之所以具有分裂能力,这是因为它们具有( )
A. 分生组织 B. 保护组织 C. 营养组织 D. 输导组织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构成一条食物链中蟾蜍和蛇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鸟、昆虫等影响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______。
(2)图甲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 ______。若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了危害,图中的食物链条共有 ______条。
(3)图甲该食物网中蜘蛛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的是 ______。
(4)在该食物网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______。
(5)图乙中A、B、C能正确表示生活在农田中的蛇和蟾蜍的数量关系的是 ______(填字母)。
(6)该生态系统中由于食草昆虫肆虐,但是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______能力较强。
桔是双子叶植物,常常作为吉祥物和贺年赠品,桔的生命周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发育成B的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来自 ______,B中②是由种子的 ______发育而来,幼苗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______。
(2)桔开花后,成熟的花粉从 ______(填标号)中散放出来,要结出果实必须经过 ______。
(3)E由D图中的[______]______发育而来,E在植物体结构层次上属于 ______。
(4)从E可判断桔属于 ______(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温室大棚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各种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设置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首先对甲植株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 ______,后将植物其移动到光下几小时,发现透明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______作用:摘下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发现 ______部分(填图中序号)叶片为蓝色,③部分叶片为棕黄色,则可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______。
(2)该同学进一步探究了大棚内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产生氧气的情况(不考虑温度因素),并将探究的结果绘制成了图乙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A点,植物进行的与消耗氧气有关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
②B点为曲线和横轴的交点,该点表示植物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氧气量 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③C点时植物进行下列哪些生理活动 ______?(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
某班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里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实验,他对老师的实验设计做了改动,其设计甲杯中温度是25℃,乙杯中是5℃,如图:
(1)上述试验中种子能萌发长出幼苗的是 ______(填数字)。
(2)该实验中1和2对照,变量是 ______,若要探究空气影响种子萌发,应选图中 ______组作为最合适的对照,2和4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______。
(3)该实验证明,种子的萌发的外部条件是 ______;除此以外,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也必须合适,比如 ______(写两条)。
(4)该实验每组实验都只用了一粒种子,这样不科学,通常要用多颗种子,是为了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这是梧桐对寒冷刺激作出的反应,从而减弱蒸腾作用。
故选:D。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A
【解析】解:A、根据用途进行分类,高粱、玉米、花生等属于农作物,A正确。
B、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玉米、虎都生活在陆地上,属于陆生生物,寄居蟹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B错误。
C、根据用途进行分类,猪、狗属于家畜,鸡属于家禽,C错误。
D、根据生活环境对生物进行分类,海带生活在水中,属于水生生物,鸵鸟生活在陆地上,鸵鸟属于陆生生物,丹顶鹤是陆生生物,也可以生活在浅水滩,D错误。
故选:A。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体的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进化关系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把生物划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微生物界;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生物划分为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野生生物、农作物、家禽、家畜和观赏生物。
熟练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并会灵活的对不同的生物进行分类。
3.【答案】B
【解析】解: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后来多用“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的大体意思是密树繁叶能够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或形容生长茂盛,多指树木,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
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4.【答案】B
【解析】解:A、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脂肪保暖有了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胸部皮下的脂肪厚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符合题意
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蚯蚓)影响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农作物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农作物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说明生物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又能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两的方面来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5.【答案】C
【解析】解:A、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多是草等低矮的植物,动物的种类也不多,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本题考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以及特点。
6.【答案】A
【解析】解:A、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视野中物像偏左方,应将装片向左方移,A错误。
B、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B正确。
D、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看到物像了但很模糊,调细准焦螺旋,C正确。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看到的物像较小,换高倍物镜或高倍目镜,D正确。
故选:A。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A错误。
B、叶绿体只存在植物的绿色部分,洋葱表皮细胞无叶绿体,该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C错误。
D、①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观图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液泡,解答即可。
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及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A、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可控制生物的遗传和发育,A正确;
B、植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B错误;
C、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壁支持和保护细胞,C错误;
D、动物细胞内只含线粒体,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病毒除外)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裂过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解答】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①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复制,染色体数量加倍,③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④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②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为两个细胞。因此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排列顺序为①③④②,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解:A、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番茄的果实和小肠都属于器官,A正确。
B、番茄果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小肠的肌肉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B正确。
C、番茄果实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与人体的上皮组织功能不同。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的功能,保护组织只具有保护功能,C错误。
D、番茄的果实和小肠都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器官,细胞分化形成组织,D正确。
故选:C。
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
明白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所以,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2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故选:A。
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整个身体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生活在水中。
掌握草履虫对人类的作用即可解答。
12.【答案】A
【解析】解: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能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A正确;
BC、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具有茎和叶的分化,无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BC错误;
D、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地方,D错误。
故选:A。
自然界中的植物根据有无种子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分析解答。
关键是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
13.【答案】D
【解析】解析:水稻种子属于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包括种皮(种皮外紧贴着果皮)、胚和胚乳,胚又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水稻加工成大米的过程中将种皮和果皮及胚都破坏掉了除去了。只剩下了胚乳。综上所述;A、B、C选项错误,只有D选项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特点。
此题考查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单子叶种子的结构特点,属中档题难度中。
14.【答案】D
【解析】解:花生属于被子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桫椤属于蕨类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
故选:D。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裸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无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种子裸露,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被子植物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包上果皮构成果实。
做这题的关键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
15.【答案】C
【解析】解: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自身与土壤肥沃或贫瘠无关,因此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甲组、乙组同时发芽。
故选:C。
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16.【答案】A
【解析】解: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变为生理活跃状态。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吸水,把子叶中的营养运给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首先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所以,菜豆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故选:A。
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正确识记并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B
【解析】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故选:B。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理解掌握水分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8.【答案】C
【解析】解:A、甲中胚是由①胚芽、②胚根、③子叶、胚轴组成的,错误。
B、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丙图中的B伸长区的不断长长和C分生区的不断分裂的缘故,错误。
C、乙中b根是由甲中的②胚根发育成的,正确。
D、乙中a叶是由甲中①胚芽发育而来,错误。
故选:C。
图甲是菜豆种子的结构:①胚芽、②胚根、③子叶;图乙中a叶、b根;图丙是根尖的结构: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知道种子、根尖的结构及枝芽的结构和发育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B
【解析】解:开花和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西瓜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开花的主要目的是把花蕊显露出来,以便于传粉;传粉是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花粉落到柱头上后会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延伸到胚珠内部,释放出精子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是受精过程;受精以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西瓜(果实).
故选:B
本题考查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要想形成果实与种子必须进行的两个过程是:传粉与受精.
本题是对开花和结果的过程的基础性考查.属于基础题.
20.【答案】D
【解析】解:A、图中①柱头,②花药,③花瓣,④子房。A错误。
B、这朵花可以自花传粉也可以异花传粉,B错误。
C、在花的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雄蕊可以产生精子,雌蕊中有子房和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没有雄蕊和雌蕊就不能完成这两个生理过程,也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因此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C错误。
D、花完成传粉和受精后,④子房将发育成果实,所以虫将④吃掉则不能结果实,D正确。
故选:D。
一朵完整的花的结构: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雄蕊(花药和花丝),雄蕊的花药中含有许多花粉粒,雌蕊的子房中含有胚珠,花要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后才能结出果实,最终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1.【答案】A
【解析】解:玉米粒和葵花籽属于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西瓜籽属于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故选:A。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结构。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2.【答案】C
【解析】解: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土壤中的水分→④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①根内的导管→⑤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②叶肉细胞→③气孔→大气(水蒸气).因此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运输水分的通道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依次是根毛、导管、气孔。
故选:C。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脉的导管→叶片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线。
23.【答案】C
【解析】解:A、⑤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A正确。
B、⑦气孔既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B正确。
C、②栅栏组织和③海绵组织内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①上表皮和④下表皮有保护作用,C错误。
D、保卫细胞因侧壁较薄而内侧壁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气孔闭合。D正确。
故选:C。
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中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海绵组织,④下表皮,⑤叶脉,⑥保卫细胞,⑦气孔。
掌握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4.【答案】A
【解析】解:A、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水绵属于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不进行蒸腾作用,A正确。
B、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B错误。
C、移栽植物时,会损伤根毛和幼根,植物吸水能力会下降,因此要选择阴雨天或傍晚移栽,去掉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移栽的成活率,不能选在夏天晴热的中午移栽,C错误。
D、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气孔开闭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晴朗的夏天中午,为减少水分的散失,部分气孔关闭,D错误。
故选:A。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解答即可。
掌握蒸腾作用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25.【答案】D
【解析】解:海带、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属于藻类植物。
故选:D。
1、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常见的藻类植物。
26.【答案】C
【解析】解: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变得清新,其次,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因此当你踏入山林时,会感觉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和湿润。
故选:C。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做这题要先了解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再仔细分析题意,一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7.【答案】B
【解析】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应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几小时不能将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完全消耗,A错误。
B、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B正确。
C、将脱色后的叶片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向漂洗干净的叶片上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生成,C错误。
D、滴加碘液并漂洗后,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D错误。
故选:B。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8.【答案】A
【解析】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新疆产哈密瓜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烈,晚上,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由于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故选A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温度,其中植物在25℃至30℃的时候最为适宜.
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消耗的有机物就越多.
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影响,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
29.【答案】D
【解析】解:水果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消耗氧气,分解细胞内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水果的贮藏时间。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水果、蔬菜用保鲜袋进行封装后袋内氧气较少,抑制了水果的呼吸作用,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小,从而延长水果、蔬菜的储存时间。
故选:D。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0.【答案】B
【解析】解:A、农田松土排涝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空气,促进根的呼吸,A不符合题意。
B、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照,是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属于使农作物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的措施,B符合题意;
C、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C不符合题意。
D、人工授粉是为了使植物更好完成传粉和受精。与光合作用原理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关于农业上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31.【答案】C
【解析】解:A、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B、浪费纸张,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C、爱护花草树木,属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符合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D、乱砍滥伐,不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
故选:C。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爱护植被、绿化环境保护好环境使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32.【答案】D
【解析】解: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故选:D。
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内容是中考的热点,一定要理解并掌握,可结合其概念、公式来分析有关的题目。
33.【答案】C
【解析】解: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故选:C。
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是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作用的实质。
34.【答案】D
【解析】解:A、缓解碳一氧平衡被破坏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等,A正确。
B、煤、石油的过量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坏碳一氧平衡,B正确。
C、破坏碳一氧平衡,容易产生温室效应,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D错误。
故选:D。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食物之源;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意义。
35.【答案】A
【解析】解:A、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如根尖的分生区、茎的形成层等属于分生组织。故A符合题意;
B、保护组织一般由植物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故B不合题意;
C、营养组织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营养组织有制造和储存营养的功能。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大多属于营养组织。故C不合题意;
D、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植物体内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二者属于输导组织。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它们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本题考查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组织的作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36.【答案】生态因素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4 捕食和竞争 草 猫头鹰 B 自动调节
【解析】解:(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鸟、昆虫等影响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2)甲为食物网示意图,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图甲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若食草昆虫对植物造成了危害图中能体现生物防治的食物链有: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共4条。
(3)该食物网中食虫鸟捕食蜘蛛,蜘蛛和食虫鸟都以食草昆虫为食,所以蜘蛛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的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食物网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总量最多的生物是草;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5)图乙中A、表示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图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C、图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生活在农田中的蛇和蟾蜍是捕食关系,因此它们的数量关系的是图B中呈现的。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中由于食草昆虫肆虐,但是并未造成太大影响,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故答案为:(1)生态因素
(2)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4
(3)捕食和竞争
(4)草;猫头鹰
(5)B
(6)自动调节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37.【答案】子叶 胚根 成熟区 ⑤ 传粉、受精 ④ 子房 器官 被子植物
【解析】解:(1)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四部分,桔的子叶有两片,属于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①茎和叶;幼苗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2)传粉是成熟花粉从雄蕊⑤花药中散出后,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
(3)一朵花中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的发育情况为:
因此E果实是由D图中的④子房发育而来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果实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4)桔的种子由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1)子叶;胚根;成熟区。
(2)花药;传粉、受精。
(3)④子房;器官。
(4)被子植物。
如图可知:①是茎和叶、②是根、③是花丝、④是子房、⑤是花药,A是种子,B是幼苗,C是植物体,D是花,E果实,据此分析解答。
掌握被子植物的一生即可解答本题。
38.【答案】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蒸腾 ②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 相等 ABC
【解析】解:(1)某同学设置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对甲植株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因此“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部分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还有部分来自土壤水分的蒸发。图中②和③是一组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由于③叶片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③叶片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而②叶片由于环境中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故遇碘变蓝色。该对照组证明了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①在A点,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②在B点,产生的氧气量为0,说明植物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氧气量相等。
③C点表示植物产生氧气的量大于消耗氧气的量,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C点时植物进行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故答案为:(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②;二氧化碳
(2)①呼吸作用;②相等;③ ABC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5)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39.【答案】2 水分 2、3 变量不唯一,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完整而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避免偶然性
【解析】解:(1)种子萌发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等。上述实验中,甲杯中有适宜的温度,1缺乏适量的水分,3缺少空气,2中具有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能够萌发长出幼苗;乙杯温度低,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2)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实验中1和2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水分;2和3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2和5作为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2和4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变量不唯一,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完整而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然后胚轴伸长,发育成根和茎的连结部分,最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4)为了避免偶然性,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要选用多粒种子,而不是一粒种子。
故答案为:(1)2
(2)水分;2、3;变量不唯一,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
(3)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完整而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种子不在休眠期
(4)避免偶然性。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