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下)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下)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3: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说“木叶”(下)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全文思路
暗 示 性
思考探究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可否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
语言的暗示性
和落木的区别
和落叶的区别
和树叶的区别
高木和高树

木叶
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等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
如“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者均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说“木叶”
语言的暗示性
和落木的区别
和落叶的区别
和树叶的区别
高木和高树

木叶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
如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这样由浅入深地学会品味诗歌的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思考探究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可否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写作特色1:小选题,比较分析,由浅入深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思考探究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请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句,并适当分类。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
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落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黄叶: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③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疏朗 微黄
—— 繁润 绿色
—— 静止 微黄
—— 干燥 空阔
请比较下列各句“叶”的特点。
诗句 赏析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①
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思考探究
写作特色2:善于引用,富有文化内涵。
技法小结
(1) 小选题,运用比较分析,说理由浅 入深。
(2)善于引用,富有文化内涵。
批判质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全唐诗》
“木叶”73次,
“树叶”28次,
“落木”24次,
“落叶”204次。

论据为观点服务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课堂总结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拓展延伸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
《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全宋词》约有26句。初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意(“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等) “落红”表“落花”意的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
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拓展延伸
“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桥”这个词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意,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请你试作分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课后作业
【示例】
虽然“木”与“板”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在运用中“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诗人一般用“板桥”来诠释“木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脍炙人口,极受称赞。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诗人用板桥而不用木桥,是因为板桥常给人以一种回忆而又亲切的感觉,木桥常给人以一种冰冷无情的形式,如果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刘禹锡《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中也是如此。“木桥”太过乏味,“板桥”能表现出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