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18 16:32:57

文档简介

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2.《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制度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  )
A.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 B.诸侯争端有效解决
C.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 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4.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5.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  )
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 B.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
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
6.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  )
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地方军务完全废弛
7.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8.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  )
A.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 B.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
C.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 D.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佣规模扩大
9.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分别按地理方位撰写边疆民族史,如《西南夷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据此可知,《史记》(  )
A.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 B.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折射出“华夷共祖”观念 D.承担着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重任
10.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  )
A.吸收儒家思想 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 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南迁人口不少于90万,即北方平均每8人中有1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来自北方。据此推知,人口南迁(  )
A.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B.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2.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政治环境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人群体扩大
13.“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由此可知,唐朝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制度健全完备 B.圣君明主众多 C.政策开明务实 D.民族交融推动
14.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
A.客观上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15.唐代“中书门下”不仅继续拥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拥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这表明唐代(  )
A.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 B.决策权与行政权趋于分离
C.中枢机构运作方式异化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提升
16.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伦理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观念的变化 D.赋税制度的变革
17.“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18.《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19.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此观点认为宋初(  )
A.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B.有效地防范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
C.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维护了社会稳定
D.地方行政体系严密,地方官权力基本丧失
20.表1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大题,21题26分,22题14分,共40分
21、(26分)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6分),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强。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注:在唐朝的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乐外,西凉乐、天竺乐、龟兹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都是外来乐。除了宫廷,高官和民间大贾家中也有出现私人乐队。该图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面。)
(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6分)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D C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C D D D B D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2分)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8分)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6分)
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4分)
(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6分,三点即可)
22、(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任答3点4分,2点3分,1点1分)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任答2点4分)
(2)示例信息: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疆域辽阔,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海陆交通条件便利,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受西域文化及周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
解析: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时应先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再加以说明。如从图示信息及文字说明“外来乐”“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可以得出,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然后联系所学从唐朝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奉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等方面来说明唐朝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的原因。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唐朝文化特点的角度,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说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