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22年同步练习卷(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D.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是生命之源。在文学创作中,灵感来源于水的作品经久不息。
B. 好朋友遇到困难,他却爱莫能助,不能施以援手,内心感到十分遗憾。
C. 一些家长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将考上大学当作孩子上学的不二法门。
D. 他的演讲抛砖引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 __________,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①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
②气候逐渐变冷
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④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0分)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节选,完成问题。
①在过去的 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 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 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 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 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两条?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3) 第②段文字中划线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4) 第③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1)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8)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 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二氧化硅。
B.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碳原子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的这种变化加快。
C.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D.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的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2)“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4)选文第4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简答。
(5)选文第7段“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句中加点词语“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阅读《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作者: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 基 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 一 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______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______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______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____(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 ______ 带
碰撞 ______
褶皱 ______
(2) 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
(3) 请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是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读书时要注意关注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规范,避免出现错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也会提高。
【解答】
A.没有疑问,问号改为逗号。故A不合题意。
B.“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引用的一句话,所以逗号应该在引号外边。故B不合题意。
C.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故C符合题意。
D.《高山青》是一首歌歌曲的名字,不应该用引号,应该用书名号。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使用有误,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所以该成语不合语境。
B.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D.使用有误,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属谦敬错位,是错误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答案】D
【解析】阅读文段可知,本文段写的是南极气候的变化。联系上句可知,句②为首句;句④和句③写出了气候变冷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而句③中的“也”表明,本句应在后面;句①与后句相衔接。所以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
1.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
2.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把握关联词的搭配。
4.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4.【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改善”与“水平”不搭配,可把“改善”改为“提高”;
B.语序不当,可把“发扬”与“继承”调换位置;
C.缺主语,可去掉“随着”或去掉“使”;
D.没有语病。
故选: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各个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还可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
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析。由第①段中重点句子“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分析,说明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本文第①段,说明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争论不休。第②③④段,介绍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第⑤段,说明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巨大意义。所以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找出关键语句,由“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概括回答即可。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在语境中体会加下划线词语的准确性;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可能、也许”通常表示猜测,结合第②段“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语境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由关键词“例如”分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答案:
(1)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逻辑顺序。
(2)原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依据:“撞击说”和“火山说”。
(3)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突出说明语言的严谨。
(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文章先由恐龙的死因引出“被压扁的沙子”这一主题,接着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并指出是“撞击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由斯石英的成因出发,以“有斯石英的地方一定发生过撞击”作为论据,为“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得出恐龙灭绝是因为地球遭受过撞击。
说明文经常考查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不能删去的问题,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先表态,然后解释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进而比较删除后的不同,最后明确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6.【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小题7】
【小题8】
【小题9】
【小题10】
【小题11】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原文中的“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和“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可知,增温可以使金刚石和斯石英中的碳原子运动加快,选项说法不严谨。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根据原文中的“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和“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即可得知金刚石的形成过程,简要回答“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解答时,需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是从原子的角度,对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特点做出解释,故使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②“一立方英寸被压扁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将被压扁的沙子的重量和普通沙子进行比较,从而说明被压扁的沙子的特点,故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原始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是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成原始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5)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似乎”表示推测语气,“肯定”则表示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因为地壳深处的情况复杂,无法确认,所以用上了“似乎”;但根据地表“撞击所产生的巨大的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和地壳内部压力极高的情况来推断,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是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用上“可以肯定”。
答案:
(1)B
(2)“金刚石”形成的原因:在超高压状态下,碳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形成“金刚石”。
(3)①作诠释
②作比较
(4)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说明了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5)不矛盾,这是作者为了说明按一般人的推测应该有这样一个结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但科学探测证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文章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接着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7.【答案】作比较;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C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其中分析有误的是C,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答案:
(1)作比较;纳木错湖水上涨了很多.
(2)①全球变暖②冻土融化③蒸发减少;
(3)C
(4)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可以从小事做起,我们每天上班上学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做到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将垃圾分类.
本文①~②段,由纳木错民众的猜测,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③~⑩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的上涨原因; 段,总结全文,强调气候变化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上涨的主要原因,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重大.
本阅读第(1)题是说明文阅读的典型题,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8.【答案】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五段″大洋中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売生成的地方”,第六段″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第七段″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等句作为答案。
(2)本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只不过“本义:“仅仅“;语境义: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而“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确、严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而不是完全对称的,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就是标志性词语。″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等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誉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需要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判断。
A.原文“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測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注意是再次确认,不是再次发现;
B.原文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誉和东太平洋中誉也陆续被发现“。选项“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的顺序错误;
C.分析正确;
D.原文是“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売”,注意有“结合周围已软化的若石”,而选项则没有。
故选:C
答案:
(1)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
(2)①“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②“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3)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4)C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第一段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大洋中脊的地质结构的特点: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最后指出大洋中脊的地质结构的研究价值。
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9.【答案】【小题1】携,zhuàng,zhé
【小题2】流誓,流逝
【小题3】天衣无缝
【解析】答案:
(1)携 zhuàng zhé
(2)流誓 流逝
(3)天衣无缝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掌握。根据对汉字的积累以及语境可知,“xié带”写作“携带”,“碰撞”的“撞”应读作“zhuàng”,“褶皱”的“褶”应读作“zhé”。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与修改。根据对汉字的积累以及语境可知“流誓”应写作“流逝”。
(3)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根据语境以及成语意思“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可得“天衣无缝”。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