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18 17: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充分体现了白蚁群体的威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蚁的蚁后属于软体动物
B. 工蚁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躯干部
C. 白蚁群体成员分工明确,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D. 白蚁和家蚕一样,不存在变态发育
下列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
A. 青鱼 B. 草鱼 C. 鲢鱼 D. 鲤鱼
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B.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C.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D.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如图甲为正常的髋关节,乙为股骨头坏死的髋关节,丙为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人造髋关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为关节窝,B为关节头
B. 乙图中发生病变,行走时可能会引起疼痛
C. 结构A与B紧密联系,中间没有空隙
D. 置换结构的C模拟的是结构A,D模拟的是结构B
157年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是怎样发生的。对其实验过程的分析。你不认同的是(  )
A. 把肉汤煮沸是为了灭菌 B. 腐败不能自然发生
C. 细菌在肉汤中靠分裂的方式繁殖 D. 细菌广泛存在于空气中
如图是四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主要区别是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丙能够用来生产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某些细菌
C. 丁属于大型真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 乙、丙、丁都是真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关于如图所示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毛”的颜色不同,说明霉菌不是同一类型
B. 所看到的“毛”是霉菌的菌落
C. 所看到的“毛”是由细菌形成的菌落
D. 橘子易发霉长毛是因为橘子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水分、有机物等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病毒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 病毒由染色体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C. 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D.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
下列关于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酿酒,做面包、馒头时离不开酵母菌
B. 制作酱油、腐乳时离不开霉菌
C. 细菌会使食物腐败,使伤口红肿化脓,因此,细菌都是有害的
D. 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苍蝇到处乱飞,很容易传播疾病,人们很是痛恨它,对它应该(  )
A. 加大药物的使用,把它们全部杀死
B. 只要不飞进自己家就可以了
C. 顺其自然
D. 设法控制数量,减少危害
生物学家为弄清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将生物进行分类。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分类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 生物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C. 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D. 被子植物主要是依据根、茎、叶进行分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是芦苇,它是一种单子叶植物,以下植物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组是(  )
①雪松
②花生
③水稻
④丝瓜
⑤向日葵
⑥高粱
⑦桃树
⑧玉米
A. ①③⑤ B. ③⑥⑧ C. ⑤⑥⑧ D. ②④⑦
如图表示植物的几种生殖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奇的“一树开两花”,可通过甲实现
B. 乙中“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保持母体的遗传特性
C. 丙的生殖方式与甲、乙不同,属于有性生殖
D. 土豆、红薯、姜等多采用丙方式进行繁殖
下列和蝗虫的发育方式最相似的是(  )
A. 蟋蟀 B. 家蝇 C. 家蚕 D. 菜粉蝶
“春蚕到死丝方尽”,诗中蚕的“死”是指家蚕哪个发育时期的结束(  )
A. 卵 B. 幼虫 C. 蛹 D. 成虫
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不弯曲的基因(F)是显性基因,控制弯曲的基因(f)是隐性基因。如果父亲的基因组成为ff,母亲的基因组成为FF,则他们的子女(  )
A. 一半大拇指不弯曲,一半大拇指弯曲
B. 大拇指都不会弯曲
C. 男孩大拇指弯曲,女孩大拇指不弯曲
D. 大拇指都会弯曲
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①片段
B. ①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C. ①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达
D. 染色体是由①和②组成的
下列描述属于变异现象的是(  )
A.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B.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有其父必有其子
如图是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发掘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化石。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种甲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短
B.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 在Ⅰ层内的物种一定都是低等生物
D. 在Ⅱ层内不可能有物种乙化石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
B.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C. 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如图1是萌萌同学收集的部分动物图片,请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动物中,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有 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2)动物E的呼吸作用旺盛,其呼吸器官如图2所示。吸气时,吸进的空气一部分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则直接进入结构[______]______;呼气时,这部分气体再次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
(3)比较A和D两种动物,它们身体的共同特点是身体 ______,这一特点的好处是使运动灵活。
(4)图中所示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 ______(选填字母代号),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 ______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动物F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熊猫冰墩墩。和其他动物相比,冰墩墩生殖和养育后代的方式是 ______,这种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从1850年到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地加快。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0P15)在我国昆明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大会会标(如图)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 _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3)随着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它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 ______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 ______和爬行动物两大类群,其中爬行动物因 ______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5)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作为青少年你应该做到 ______
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生物体通过生殖和发育,使生命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操作的关键是使两者的 ______紧密结合,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______生殖。
(2)乙和丙的发育都是从 ______开始,丙的成体和幼体差别很大,属于 ______发育。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中青蛙的高声鸣叫的行为是雄蛙在 ______。
(4)鸡蛋外层有卵壳和 ______的保护,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些都有利于鸡在陆地上繁殖后代。
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基因D、d控制,四组亲代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表现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代Ⅰ 亲代Ⅱ 子代
甲 紫花 白花 全部紫花
乙 紫花 紫花 全部紫花
丙 紫花 白花 紫花、白花
丁 紫花 紫花 紫花、白花
(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称为 ______,乙组中亲代是紫花,子代也是紫花的现象叫做 ______。
(2)在豌豆的紫花和白花中,根据表中 ______组的遗传结果判断出显性性状是 ______。
(3)根据如图1的遗传结果,可判断这是 ______组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
(4)如图2表示子代豌豆花色性状及数量相对值,根据遗传结果可判断亲代父母本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______。
亲爱的同学,你观察过动物行为吗?动物有许多奇特而有趣的行为现象。诺贝尔奖获得者廷伯根(Tinbergen)及其团队研究黑头鸥行为时发现,其卵外面呈天然的杂色,孵化时卵壳破裂,卵壳呈白色的内面就会露出来。当雏鸥从卵壳中孵出后不久,双亲便小心地把卵壳残片用喙捡起,然后飞到远离巢穴的地方将其扔掉。
(1)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分析,廷伯根团队发现的黑头鸥的行为属于 ______行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该行为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经过 ______形成的。
(2)为研究成年鸥移走破卵壳的原因,廷伯根团队把很多黑头鸥的卵分散地放在一个大养鸥场外的沙丘上,其中有些卵保持天然的杂色,其他卵都被涂为白色(即蛋壳内面颜色)。连续数日观察并记录两种卵的被捕食数,表1为其记录结果。你认为廷伯根团队对成年鸥移走破蛋壳的原因所作出的假设是 ______,表1结果支持该假设的理由是 ______。
表1 黑头鸥卵的被捕食情况
白色卵 天然杂色卵
被乌鸦捕食数 14 8
被银鸥捕食数 19 2
被其他动物捕食数 10 4
被捕食总数 43 14
未被捕食总数 26 55
表2 完整卵与破卵壳的距离与被捕食数之间的关系
距离/cm 15 100 200
被捕食卵数 63 48 32
未被捕食卵数 87 102 118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廷伯根团队继续进行了研究,表2为其后续研究的结果。那么廷伯根团队本次研究的变量是 ______。结果发现破卵壳与完整卵之间的距离越远,完整卵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就越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白蚁的蚁后属于节肢动物,A错误。
B、工蚁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纲,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B错误。
C、白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白蚁具有社会行为,C正确。
D、白蚁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D错误。
故选:C。
(1)昆虫的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群体中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据此解答。
在蚂蚁的群体中,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有明确的分工为社会行为。
2.【答案】D
【解析】解: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
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
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
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
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鲤鱼也生活在淡水中,但不属于四大家鱼.
故选:D.
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它们的栖息水层、食性不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四大家鱼的组成.
3.【答案】C
【解析】解:A、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而节肢动物中最多的又是昆虫,仅昆虫就有100多万种,A正确。
B、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B正确。
C、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万4千种,全世界现有鸟类9000余种,哺乳动物现存约28个目4000多种,C错误。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软体动物种类繁多,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D正确。
故选:C。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
本题的关键是知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A、图甲中A为关节窝,B为关节头,两者合称关节面,A正确。
B、乙为股骨头坏死的髋关节,行走时可能会引起疼痛,B正确。
C、图甲中A为关节窝,B为关节头,两者合称关节面,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叫关节腔,C错误。
D、比较甲和丙,置换结构的C模拟的是结构A,D模拟的是结构B,D正确;
故选:C。
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个部分组成。
熟练掌握关节的结构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巴斯德将瓶中新鲜的肉汤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为了灭菌,正确。
BD、“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BD正确。
C、细菌主要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生活,因此从获取营养方式上看属于腐生。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故细菌在肉汤中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但不能是题干实验中得出,错误。
故选:C。
巴斯德将瓶中新鲜的肉汤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肉汤不腐败,表明没有出现微生物。宽口瓶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肉汤中,不久肉汤就腐败了,表明肉汤中出现微生物了。
了解巴斯德实验的内容以及结论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甲是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乙是酵母菌有细胞核,所以甲、乙的主要区别是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丙是青霉能够用来生产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B正确。
C、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由于真菌体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都是异养,C错误。
D、乙、丙、丁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正确。
故选:C。
图中的甲是细菌,乙是酵母菌,丙是青霉,丁是蘑菇,其中乙、丙、丁都属于真菌。
明确细菌、真菌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不同的真菌所产生的菌落颜色是不一样的,霉菌有黑色的、白色的,青霉菌是绿色的,正确;
B、我们在橘子皮上看到的“毛”是霉菌的菌落,正确;
C、图中是真菌形成的菌落,不是细菌形成的,错误;
D、橘子容易发霉长毛是因为橘子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水分、有机物等,正确。
故选:C。
细菌的菌落较小,而真菌的菌落一般较大,如“毛状“。
了解微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结合题意,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8.【答案】B
【解析】解:A、病毒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大多是RNA)组成,错误。
C、病毒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正确。
D、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正确。
故选:B。
(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病毒很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因此,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根据寄生生物的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病毒的繁殖。
9.【答案】C
【解析】解:A、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作用,如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离不开酵母菌,酿酒时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蒸馒头、做面包时酵母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暄软多孔,A正确。
B、制作豆酱要用到霉菌,制作腐乳也要用到霉菌,霉菌发酵把有机物分解成氨基酸等物质,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提高食品的鲜度,B正确。
C、少数细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的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等。多数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如制作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等细菌,C错误。
D、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正确。
故选:C。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制啤酒等要用到酵母菌,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菌、真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0.【答案】D
【解析】解:苍蝇虽然是有害动物,但我们不能使之灭绝,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基因库,苍蝇一旦灭绝,它所携带的基因库将永远消失,当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大大增加或减少时也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动物作为消费者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又是有害动物,也不能使之数量过多,我们应该设法控制其数量,尽量减少其危害。
故选:D。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了解四害的知识,正确对待四害。正确的做法就是设法控制其数量,尽量减少其危害。
11.【答案】B
【解析】解: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错误。
B、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B正确。
C、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C错误。
D、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D错误。
故选:B。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依据及分类单位、特点。
12.【答案】B
【解析】解:芦苇是被子植物,子叶只有一片,属于单子叶植物。
①雪松是裸子植物,种子裸露;
②花生、④丝瓜、⑤向日葵、⑦桃树是被子植物,子叶具有两片,是双子叶植物;
③水稻、⑥高粱、⑧玉米是被子植物,并且子叶只有一片,属于单子叶植物。
因此与芦苇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③⑥⑧。
故选:B。
(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的特征。
13.【答案】D
【解析】解:A、神奇的“一树开两花”,可以在一棵砧木上嫁接两种花的接穗来实现,即通过甲嫁接方式来实现,正确。
B、乙中“无心插柳柳成荫”,采用的繁殖技术是扦插,属于无性生殖,可保持母体的遗传特性,正确。
C、丙的生殖方式与甲、乙不同,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正确。
D、豆、红薯、姜等多采用乙扦插方式进行繁殖,错误。
故选:D。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图示植物的几种生殖方式:甲是嫁接;乙是扦插;丙是利用种子进行繁殖,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区分植物的生殖方式。
14.【答案】A
【解析】解:家蝇、家蚕、菜粉蝶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
蝗虫和蟋蟀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故选:A。
昆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包括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解答即可。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昆虫的发育过程。
15.【答案】C
【解析】解: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蝶、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蚕是幼虫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吐丝作茧,吐完丝,蚕的幼虫化为不食不动的蛹。好像是“死”了,其实没死,蛹过一段时间就能羽化为蚕蛾(成虫).因此诗中的蚕“死”是指家蚕幼虫发育时期的结束。蚕“死”是指家蚕发育的蛹期。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完全变态发育。解答时可以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完全变态的发育特点。
16.【答案】B
【解析】解: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控制不弯曲的基因(F)是显性基因,控制弯曲的基因(f)是隐性基因。如果父亲的基因组成为ff,母亲的基因组成为FF,则他们的子女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因此其子女的基因均为Ff,即大拇指都不会弯曲。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是中考的重点,应熟练掌握基因传递的图解。
17.【答案】C
【解析】解:A、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①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B正确;
C、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表达,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不能表达,如控制隐性性状的两个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能表达,C错误;
D、染色体是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
故选:C。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图中:①是DNA、②是蛋白质,③染色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18.【答案】B
【解析】解:AC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必有其子都体现了亲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属于遗传。
B、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属于变异。
故选:B。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
19.【答案】A
【解析】解:A、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物种甲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短,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错误。
C、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比物种甲更长,因此物种乙的结构可能比物种甲的结构简单,但不一定都是低等生物,C错误。
D、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比物种甲更长,物种甲的化石形成较晚,因此在II层内可能找到物种乙的化石,D错误。
故选:A。
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和生物的进化相一致即平行关系。
20.【答案】A
【解析】解:A、高等生物也有小型的如蜂鸟,从体型小的生物到体型大的生物,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趋势,A不正确;
BCD、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分化生物进化的趋势,BCD正确。
故选:A。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1.【答案】AD ② 气囊 分节 EF 适应 胎生哺乳
【解析】解:(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AD为无脊椎动物,其余为脊椎动物。
(2)鸟类在飞行过程中吸气时,吸入的一部分空气进入③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②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②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③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A蚯蚓和D蝗虫身体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分节,使运动灵活。
(4)在动物界中只有E鸟类和F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5)大熊猫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这种方式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故答案为:
(1)AD。
(2)②气囊。
(3)分节。
(4)EF;适应。
(5)胎生哺乳。
图1中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C家兔属于哺乳动物、D蝗虫属于环节动物、E鸽子属于鸟类、F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图2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解答即可。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几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2.【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栖息地丧失 基因 两栖动物 生殖 不乱丢垃圾, 保护环境
【解析】解:(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等。
(2)由上表材料二可知,栖息地丧失分别占哺乳类和鸟类丧失原因的32%和60%,故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
(3)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大类。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是最早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5)要保护生物多样性,青少年你应该做到: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
(1)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栖息地丧失。
(3)基因。
(4)两栖动物;生殖。
(5)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识表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保护生物栖息环境的意义。
23.【答案】形成层 无性 受精卵 变态 求偶 卵壳膜
【解析】解:(1)图A所示的过程是嫁接,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乙和丙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发育从受精卵开始。丙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幼体蝌蚪和成体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我们把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雄蛙有鸣囊能鸣叫,此蛙没有鸣囊。春季、雄青蛙的高声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是求偶行为。
(4)鸡蛋外层有卵壳和卵壳和卵壳膜都有保护作用。还能减少水分的散失,这些都有利于鸡在陆地上繁殖后代。
故答案为:(1)形成层;无性。
(2)受精卵;变态。
(3)求偶。
(4)卵壳膜。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甲图示植物的扦插;乙是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丙是青蛙的发育过程;丁是鸟卵的结构,其中①胚盘、②卵黄、③系带、④卵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昆虫的发育特点。
24.【答案】相对性状 遗传 甲或丁 紫花 丙 Dd、Dd
【解析】解:(1)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豌豆花的颜色不同,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乙组豌豆都是紫花,后代全部是紫花,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现象,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
(2)表格中甲组亲代I紫花、亲代II白花,子代全部紫花,或丁组亲代I紫花、亲代II紫花,子代紫花和白花,都表明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因此在豌豆的紫花和白花中,根据表中甲或丁组的遗传结果判断出显性性状是紫花。
(3)图1中,亲代Dd 是紫花、亲代dd是白花,子代Dd 是紫花、子代dd是白花,因此根据如图1的遗传结果,可判断这是丙组豌豆花色的遗传图解。在生殖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要分开,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过程,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从而控制着后代的性状表现。
(4)如图2表示子代豌豆花色性状及数量相对值,根据遗传结果可判断亲代的基因组成是Dd、Dd,子代中白花豌豆占25%,遗传图解如图: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遗传
(2)甲或丁;紫花
(3)丙
(4)Dd、Dd
(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会借助遗传图解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25.【答案】先天性 自然选择 移走白色破蛋壳能增加巢和幼鸥的安全(能降低卵与幼鸥的被捕食率) 白色卵的被捕食率明显高于天然杂色卵 完整卵与破蛋壳的距离 小
【解析】解:(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后天性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子代黑头鸥虽然从末见过其亲代是如何完成这些程序的,但它发育到一定时候却能重复亲代所完成的同样程序,表明这种行为是黑头鸥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为先天性行为。它可确保幼鸥有较高的存活率,是黑头鸦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因此,自然选择将会保存具有这种行为的成年鸥。经过自然选择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总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2)蛋壳的外面呈杂色,而内面呈白色,因此在成鸥孵卵期间杂色的卵有很好的隐蔽效果,但破蛋壳的白色内表面十分醒目,能吸引捕食者(如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成鸥如把白色蛋壳移走就能增加巢和雏鸥的安全。因此可以认为Tinbergen团队对成年鸥移走破蛋壳的原因所作出的假设是移走白色破蛋壳能增加巢和幼鸥的安全(能降低卵与幼鸥的被捕食率)。表一结果支持该假设的理由是:白色卵的被捕食数显著地高于天然的杂色卵。
(3)Tinbergen及其合作者还设计了第二个实验,以便进一步检验这一假说。他们先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卵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卵不同距离的地方,结果发现破蛋壳与完整卵之间的距离越远,完整卵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本次研究的变量是完整卵与破壳卵的距离。
故答案为:(1)先天性;自然选择。
(2)移走白色破蛋壳能增加巢和幼鸥的安全(能降低卵与幼鸥的被捕食率);白色卵的被捕食率明显高于天然杂色卵。
(3)完整卵与破蛋壳的距离;小。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结合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等进行分析解答。
观察法、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