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5: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有个跟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首《燕歌行》给我看,我正好对疆战守的事有感慨,于是就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征讨贼寇。
男子汉本就看重战场驰骋,皇帝又特别给予褒奖恩宠。擂击金鼓开出山海关外,旌旗在碣石山间舒展。
校尉急传羽书飞奔浩瀚沙海,单于战火已烧到狼山。山河荒芜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死生各半,美人仍在统率帐中逍遥歌舞。深秋的沙漠草木枯萎,日落时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主将受恩宠厚遇却常轻敌,战士力尽仍未解关山之围。征夫远离家乡长守边疆,别离后思妇应该在一直啼哭。思妇在故乡肝肠寸断,征夫在边疆空自回头遥望。
边塞动荡不安难以越过,远地苍茫又一无所有。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的凄凉声回荡着刁斗。战士互看战刀斑斑血迹,为气节献身岂是为个人功勋!
你没看见沙场拼杀多惨苦,至今还思念古时的李将军。
七言古体诗(乐府旧题,歌行体)//边塞诗
边塞诗人
主要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首节八句写出师:前四句以得宠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写出征阵容浩荡,为失利的狼狈作反衬。
二节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以鲜明边塞特点的阴惨
景色烘托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三节八句写征人、思妇重会无期的痛苦。
末节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全诗视野宏阔,笔力矫健;
气势雄浑,节奏跌宕;
气氛悲壮,主旨含蓄。
对比: ①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
②士兵辛苦久战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③古代的将军李广与当今的将领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旁白)
梅花一弄 断人肠
梅花二弄 费思量
梅花三弄 风波起
云烟深处 水茫茫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一、感情境,赏音乐
梅 花 三 弄
美妙动听的音乐,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出色的诗人却能用文字把这只可意会的乐声,酣畅淋漓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可感可触,让读者和诗人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境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清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艺术魅力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
李凭箜篌引
李贺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李贺为“诗鬼”。李贺和李白、李商隐并被称为“三李”。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知人论世
解 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活动一:听读诗歌
(妪)


(蛟)
jiāo

(露)
(倚)



桂树
字词读音: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活 动二:诵 读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秋夜弹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箜篌,美妙乐声使天空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湘娥泪洒斑竹九天素女牵动满腔忧愁,是由于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得像昆仑美玉击碎凤凰鸣叫,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香兰开怀欢笑。
乐声融和了长安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弹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帝。
高亢的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神山传授给女仙,老鱼在波中跳跃瘦蛟翩翩起舞。
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玉兔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七言古体诗(乐府旧题)
kōnghóu
活动三:合作探究
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诗的第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首先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优美悦耳的歌声一传出,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作者从侧面衬托乐声,极富艺术感染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才点出演奏者的名姓,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先写琴,写声,然后再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活动四:研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诗中哪些句子是正面刻画音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后大声朗读并赏析。
朗读点评:昆山玉碎——读出气势、语调高昂、语速较快、
重读“碎”;
凤凰叫——声调轻柔,语速较慢 ;
芙蓉泣露 ——语调低沉,语速较慢 ;
香兰笑 ——读出欢快的感觉,重读“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摹声,“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似山崩地裂
     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似凤凰孤独哀鸣
    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似露滴残荷    
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宛如兰花盛开的笑靥,
    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活动四:研读诗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以声摹声”,“以形写声”,乐声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2.诗中哪些句子是正面刻画音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后大声朗读并赏析。
3.“粉丝”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选取你喜欢的“粉丝”的反应来讨论。
合作探究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联当今皇上和天皇都被乐声吸引而来。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作者想象非常奇特,运用夸张的手法描摹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如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作者天马行空,想象乐声传到天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气势磅礴的秋雨,将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诗人用瑰丽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片神奇的梦幻的天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余音绕梁,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3.“粉丝”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选取你喜欢的“粉丝”的反应来讨论。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高贵紫皇——闻声而出
补天女娲——如痴如醉
补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女娲——如痴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聚精会神
合作探究




惊天地,泣鬼神
李贺这首诗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音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冷如秋霜,艳若桃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
4.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哪些作品中运用?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从听众的反应,环境的寂静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动听,汉乐府诗歌《陌上桑》里写罗敷那一段,不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通过路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李凭箜篌引》也是从听众着笔,让读者从听众反应体会李凭所演奏的乐曲优美动听,与《陌上桑》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活动:研读
本篇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前四句先声夺人,诗人未按人物、时间、地点顺序的一般写法,而是写琴、写声、写人,将时间、地点穿插其中:起句以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一箭双雕;二、三句写乐声,“空山”句移情于物,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和下面“江娥”句相呼应,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四句用“赋”笔点出演奏者名姓及演奏地点。
五、六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形神兼备渲染乐声优美动听。“芙蓉泣露”写琴声悲抑,“香兰笑”写琴声欢快。
七到十四句写音响效果:“紫皇”双关天帝和皇帝,把诗境由人寰扩到仙府;后六句,诗人借助想象飞向天庭、神山,境界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
“昆山…蛟舞”八句以形写声,多摄取动态物象,最后两句改用静态物象作进一步烘托。
全诗以惊人的想象贯串仙界与人间,融视觉、听觉、触觉于一路,传神再现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也表现作者对乐曲的深刻理解。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仅两句描摹乐曲本身,而用大量笔墨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诗人借助联想把自己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外在物象和内在情思融为一体;大量的奇特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一唱三叹则荡气回肠,余音袅袅而三日绕梁,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课 堂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