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回忆鲁迅先生(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课 回忆鲁迅先生(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8:15: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回忆鲁迅先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 )
A.咳嗽(ké) 油炸(zhá) 喘息(chuān) 草率(shuài)
B.调羹(gēng) 薪金(xīn) 嘱咐(fù) 弄堂(nòng)
C.韭菜(jiǔ) 躺椅(tǎng) 酸菜(suān) 细腻(nì)
D.校样(xiào) 疙瘩(gē) 揩拭(kāi) 逻辑(jí)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悠然 细徽 绞肉机 阿司匹林
B.抹杀 安顿 荷叶饼 和言悦色
C.琐碎 玻璃 铁栏杆 发人深省
D.洗澡 稀奇 闹烘烘 竭力避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20日闭馆时,“伟大的变革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约25万余人次。
B.能否准确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他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D.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制,治)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C.《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
D.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
8.关于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她的代表作有散文《生死场》《呼兰河传》。
D.《卖油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文章选自《归田录》。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不仅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乐于帮助其他人,因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B.“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托住小生命,是近年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C.日本能否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泄漏带来的严重污染,依赖于科学技术及政府的重视。
D.通过音乐名人高晓松案醉驾入刑的宣判执行,使酒后驾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10.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B.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C.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D.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他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还是坚持己见。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1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伟人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文章的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C.本文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D.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 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1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
③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
④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⑤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⑥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②④①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②⑤③⑥④①
14.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星》,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趣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太好玩了。
D.这书像人物画,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15.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敏捷地捕捉到了鲁迅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精神、气质。
B.《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一棵小桃树》中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深刻感悟。
D.《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重点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到“我”渴慕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这件事,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呐喊》等。
D.《孙权劝学》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这家庭里边还有许多琐事,比方年老的娘姨病了,要请两天假;海婴的牙齿脱掉一个,要到牙医那里去看过,但是带他去的人没有,又得许先生。
②还有书、报、信,都要许先生看过,必要的就告诉鲁迅先生,不十分必要的,就先把它放在一处放一放,等鲁迅先生好些了再取出来交给他。
③而后拿出钱来,嘱咐好了娘姨,只买几块糖而不准让他格外地多买。
④来看鲁迅先生的人,多半都不到楼上来了,为的请鲁迅先生好好静养,所以把客人这些事也推到许先生身上来了。
⑤海婴在幼稚园里读书,又是买铅笔,买皮球,还有临时出些个花头,跑上楼来了,说要吃什么花生糖,什么牛奶糖,他上楼来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许先生连忙拉住了他,拉他下了楼才跟他讲:“爸爸病啦!”
A.④①⑤③②
B.④①②⑤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⑤③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8.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19.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20.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21.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2.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窑 语
傅 菲
①窑火,耸立,火鸟一样张开了翅膀,壮美地翱翔。我们的胸膛灼热,与火鸟紧紧拥抱在一起,尽情幻舞。
②从窑山村回来,窑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燃烧着。
③我熟悉南方的土窑:半圆形的拱门,长长的土砖垒砌的窑垄,方块的天窗,伏地而起的烟囱。场院里,土陶坯已经晒得发白,泥浆水淌出的油状水痕成了陶器的花纹,泥池里黑褐色的胶泥温顺柔和。
④泥是从老河道里挖上来的,一车一车地拉到泥池里,浇上水,用木勺泼洒,一遍又一遍,踩泥人把健壮的牛从牛圈里拉出来,和它说着亲热的话,喂上整畚斗的米糠,然后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牵进泥池踩泥。踩了半日,直到胶泥如蒸熟的糯米浆,黏、糯、柔。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汩汩地淌下来,浓浓的。
⑤做好的土陶坯,在地垄里暴晒。陶坯暴晒之后一日比一日白,亮出泥质浑厚的色泽,花纹一圈圈地吐出来,有荷花,有丁香,有蔷薇,有如水的波纹。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师傅们坐在一起,喝一顿酣畅的酒。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窑火,被噼啪作响的木柴唤醒,树脂吱吱吱地叫,火星四溅,如熟透的石榴一样迸开。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⑥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的大部分器物,我们用砖瓦筑舍,用碗盛饭,用菜缸腌制威菜,用壶泡茶,用杯喝酒。窑里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留有人的温度,有人的品性,和我们一样淳朴,一样要经过摔打,与我们的生命一样易碎、坚硬,最后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
⑦记得在孩童时期,快过年了,我随母亲去小镇郑坊,拉一架平板车买土缸土瓮。卖陶器的店有好几家,我们一家一家看过去,问价格,看成色,一条街走完,已是中午。母亲拉车,我在后面推车小跑,布鞋摩擦沙子的声音,沙沙沙的,和冷风的声音相互交混,至今不散。
⑧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所用的器物也在改变。我看过很多土窑,但大部分废弃了,窑火熄灭。把我们从远古洞穴带进家园的窑,慢慢消失,被我们遗忘。
⑨在窑山,我再一次看到了窑。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我多么熟悉这朴素的模样,一口口大水缸,整整齐齐地排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圆润的光泽,黝紫黑的釉色却白得发亮。我拍拍缸身,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在两栋瓦房里,码着晒干了的土陶坯,一层一层,一垄一垄。我推开满是灰尘的木门,黯淡的光线落在土陶坯上,器物如昨,鲜亮如初。
⑩瓦舍前后的院子里,瓜架上的南瓜花和黄瓜花开得粉嫩。村子旁的丰溪河依旧流着,河流哺育这片土地,令它生生不息。窑,是信江沿岸最具人烟气息的文明。窑,我们曾如依赖屋舍一样依赖它。窑,给了我们四壁,给了我们屋顶。窑火,那么慈爱,那么倔强。窑火,是我们的摇篮曲,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我抚摸着大水缸,手久久不忍离开。
(有改动)
23.文中三次写到制陶师傅,内容各有侧重,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第一次 (1) (2)
第二次 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 (3)
第三次 (4) 表现制陶师傅的朴素
24.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25.请简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6.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 面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己,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查、研究的先行者。在对长江源头的考查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查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31.《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32.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查、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33.“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34.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妆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35.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36.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37.“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挽着汉字跳舞
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方块汉字,有情有义,有起承转合,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③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生长的那种神奇力量时,激情满怀。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颗牙、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④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挪威神曲《狐狸叫》中那些模仿小狗小猫、老牛青蛙、大象鸭子的叫声,类似儿歌,但在这古朴的自然之声面前,那些声嘶力竭的演唱显得多么矫揉造作。老于禁不住有点不平,“阿Q”地想:仓颉汉字其实也是这样一部源于自然和人伦的作品,而且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一种,什么时候流行呢?
⑤下午没课,老于心情有点空落落的。总感觉现在的天空与儿时相比,变得越来越低。天空虽然还继续广袤着,但好像“空”字的“穴”头正在萎缩,下面的“工”却一天天膨胀。天空被浊物排挤,像一幅没有留白的国画,鸟儿只在KTV中才放开歌喉啁啾。那些依据地貌天象、鸟兽虫鱼之迹造出来的汉字,在自然界已渐渐失去联想的依托,满街的招牌、满屏幕的广告词中,汉字有意无意地被“通假”。商人们满怀深情地曲解汉字,苦心孤诣“创新”汉字以求吸引眼球。仓颉一点点被拔光胡子,剥去衣衫,只剩下骨骼,被石化定格在庙宇的神龛上。
⑥傍晚,老于拿起久违的毛笔写了副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他突然明白古代徽墨为什么“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那一定是因为徽墨是用黄山松烟制成。自然物象化为点横竖撇捺,即为汉字;劲松转世,可为千年圣宝;而精气神是生生不息的。
⑦入夜,老于到高大而稀疏的凤凰木下,树缝间明月如钩,与篆书中的“月”字造型一样。回家,关灯就寝,老于恍惚入睡,阖上双眼也感觉到窗外景物,那些物象仿佛都在跳舞。殷墟龟甲、青铜铭文、敦煌卷子、摩崖石刻,所有的汉字都在跳,一刹那,颜筋柳骨和颠张狂素又还原成骑马舞、摇臀舞。鸟儿从树枝“决起而飞”,戛然而落;树枝如琴弦般颤动:天空中鲲鹏小鸟和黄土尘埃各行其道竞自由,庄子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夺得逍遥游冠军。人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鸟累了,就待在树杈上梳理羽毛。宏大的《阿房宫》建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细腻的《兰亭集序》矫若游龙,勾连映带;仓颉、屈原、王羲之、杜牧,秦砖汉瓦,隶篆真行草,无名后生们争相表达和推演各自的思想华章,你来我往。茶马古道,纵横阡陌,仓颉汉字如月当空。即使电子邮件取代了驿使,汉字依然静有意,动则舞。老于深吸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头传到脚底。在梦中,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清新时分,在阳关前古道边,他看见万国衣冠争入关,百千书生叩关行。边塞的城墙满是汉字真迹“秀”。有文天祥的遗笔“正气”,有颜真卿写的“刚大”,有硬骨头方孝孺写的“忠烈”……虽偃仰啸卧,千姿百态,却笔笔中锋。老于梦中觉得浑身发热,欲伸筋拔骨,好像身体又在发育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8.文章以“挽着汉字跳舞”为题有何妙处?
3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0.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1.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汉字。
三、字词书写
43.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虔 ______诚 紊______乱 抽屉______ 解剖______ 遭殃______
踌躇_____ ______ 喘______着 窘______迫 鉴______赏 阖______一阖眼睛
44.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回忆鲁迅先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 )
A.咳嗽(ké) 油炸(zhá) 喘息(chuān) 草率(shuài)
B.调羹(gēng) 薪金(xīn) 嘱咐(fù) 弄堂(nòng)
C.韭菜(jiǔ) 躺椅(tǎng) 酸菜(suān) 细腻(nì)
D.校样(xiào) 疙瘩(gē) 揩拭(kāi) 逻辑(j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喘息(chuān)-(chuǎn);
B.弄堂(nòng)-(lòng);
D.校样(xiào)-(jiào)。
故选C。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悠然 细徽 绞肉机 阿司匹林
B.抹杀 安顿 荷叶饼 和言悦色
C.琐碎 玻璃 铁栏杆 发人深省
D.洗澡 稀奇 闹烘烘 竭力避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细徽-细微。
B.和言悦色-和颜悦色。
D.闹烘烘-闹哄哄。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截至20日闭馆时,“伟大的变革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约25万余人次。
B.能否准确把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情,是读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组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他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语意重复,删去“约”或“余”。
B.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
D.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B.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C.对于他这种卑劣的行为,大家都深恶痛绝,决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D.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
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B.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C.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说明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少。使用正确。
故选A。
5.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任国家领导人要求大会发言要言简意 (赅,骇),不需要絮絮叨叨,连篇累牍。“赅”有“完备”“全”的意思,而“骇”有“惊吓”“震惊”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赅”。
B.我们应该因地 (制,治)宜,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真正的绿色花园。“制”有“拟定、制定”的意思,而“治”有“治理”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治”字。
C.科技工作者在搞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切莫 笑大方(怡,贻)。
“怡”有“愉快”的意思,而“贻”有“遗留”的意思,所以横线处应填“贻”。
D.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纷争,这是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叶 目(障,嶂),不见泰山,应该看到对话与合作仍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故答案为B。
6.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一段新征程的开启,总让人充满憧憬。从新起点继续出发的中国,如何 ①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逐梦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进行着 ② 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今日中国距离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是 ③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所罕见的困难。但我们坚信 ④ ,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勇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A.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滴水穿石
B.①众人拾柴火焰高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滴水穿石
C.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坚定不移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②与日俱增 ③四面楚歌 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第一个空陈述的主体是“中国”,第一句说是的中国如何继续发展,所以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排除CD项,第二空在“改革创新”前用“坚定不移”符合表达的意思,而“与日俱增”不能修饰“改革创新”,故选C。
考点:成语俗语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选项中词义接近,不好判断。成语和俗语都是常用固定短语,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这类语言语言,注意辨识它们的含义的意义。
7.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C.《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
D.邓稼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A。
8.关于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她的代表作有散文《生死场》《呼兰河传》。
D.《卖油翁》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文章选自《归田录》。
【答案】C
【解析】
【详解】
C.《生死场》《呼兰河传》都是小说。故选C。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不仅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典范,乐于帮助其他人,因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B.“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托住小生命,是近年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C.日本能否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泄漏带来的严重污染,依赖于科学技术及政府的重视。
D.通过音乐名人高晓松案醉驾入刑的宣判执行,使酒后驾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关联词误用,可以去掉“不仅”;
C.两面对一面,前句“能否”说的是两方面的问题,后句说的是一方面的问题。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删掉“通过”。
故选B。
10.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B.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C.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D.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连续问句中的前两个逗号都应为问号。B.引号应为书名号。C.“一二粒”是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B.晚上,我悠闲地在花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他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还是坚持己见。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1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伟人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文章的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C.本文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D.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 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伟人形象”的说法不当,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1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
③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
④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⑤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⑥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②④①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②⑤③⑥④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段文字是阐述鲁迅先生的性格的。很显然,③句总述鲁迅先生给人们的印象,⑥句引用现当代作家夏衍和当代画家陈丹青的话阐述鲁迅的幽默,②④①⑤句则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小故事,因此选B。
14.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星》,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趣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太好玩了。
D.这书像人物画,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错误,“偷罗汉豆”的事出自《社戏》,是小说,不是出自《朝花夕拾》;“看迎神赛会”的事出自《五猖会》,且也不是“夜半”。因此,此项说法有误,不能作为推荐语。故选C。
15.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敏捷地捕捉到了鲁迅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精神、气质。
B.《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一棵小桃树》中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人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深刻感悟。
D.《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重点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到“我”渴慕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这件事,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棵小桃树》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不是直抒胸臆,C错误,故选C。
【点睛】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B.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呐喊》等。
D.《孙权劝学》选自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
《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并非是萧红的作品,故C错误,选C。
1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这家庭里边还有许多琐事,比方年老的娘姨病了,要请两天假;海婴的牙齿脱掉一个,要到牙医那里去看过,但是带他去的人没有,又得许先生。
②还有书、报、信,都要许先生看过,必要的就告诉鲁迅先生,不十分必要的,就先把它放在一处放一放,等鲁迅先生好些了再取出来交给他。
③而后拿出钱来,嘱咐好了娘姨,只买几块糖而不准让他格外地多买。
④来看鲁迅先生的人,多半都不到楼上来了,为的请鲁迅先生好好静养,所以把客人这些事也推到许先生身上来了。
⑤海婴在幼稚园里读书,又是买铅笔,买皮球,还有临时出些个花头,跑上楼来了,说要吃什么花生糖,什么牛奶糖,他上楼来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许先生连忙拉住了他,拉他下了楼才跟他讲:“爸爸病啦!”
A.④①⑤③②
B.④①②⑤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⑤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
通读五个句子可知,②④写关于鲁迅的事情;①③⑤写的是其他家庭琐事;③句语意紧承⑤句。据此,运用排除法,答案应该为D。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8.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19.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20.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21.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2.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8.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 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19.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②“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0.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21.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 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22.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 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那年花开”也就是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①“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结合第4段“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②结合第15段“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一反常态”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A.“坐看”是动作描写,“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是神态描写,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B.“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4)本题考查分析情境作用的能力。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结合第7段“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结合第8段“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结合第10段“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窑 语
傅 菲
①窑火,耸立,火鸟一样张开了翅膀,壮美地翱翔。我们的胸膛灼热,与火鸟紧紧拥抱在一起,尽情幻舞。
②从窑山村回来,窑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燃烧着。
③我熟悉南方的土窑:半圆形的拱门,长长的土砖垒砌的窑垄,方块的天窗,伏地而起的烟囱。场院里,土陶坯已经晒得发白,泥浆水淌出的油状水痕成了陶器的花纹,泥池里黑褐色的胶泥温顺柔和。
④泥是从老河道里挖上来的,一车一车地拉到泥池里,浇上水,用木勺泼洒,一遍又一遍,踩泥人把健壮的牛从牛圈里拉出来,和它说着亲热的话,喂上整畚斗的米糠,然后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牵进泥池踩泥。踩了半日,直到胶泥如蒸熟的糯米浆,黏、糯、柔。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汩汩地淌下来,浓浓的。
⑤做好的土陶坯,在地垄里暴晒。陶坯暴晒之后一日比一日白,亮出泥质浑厚的色泽,花纹一圈圈地吐出来,有荷花,有丁香,有蔷薇,有如水的波纹。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师傅们坐在一起,喝一顿酣畅的酒。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窑火,被噼啪作响的木柴唤醒,树脂吱吱吱地叫,火星四溅,如熟透的石榴一样迸开。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⑥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的大部分器物,我们用砖瓦筑舍,用碗盛饭,用菜缸腌制威菜,用壶泡茶,用杯喝酒。窑里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留有人的温度,有人的品性,和我们一样淳朴,一样要经过摔打,与我们的生命一样易碎、坚硬,最后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
⑦记得在孩童时期,快过年了,我随母亲去小镇郑坊,拉一架平板车买土缸土瓮。卖陶器的店有好几家,我们一家一家看过去,问价格,看成色,一条街走完,已是中午。母亲拉车,我在后面推车小跑,布鞋摩擦沙子的声音,沙沙沙的,和冷风的声音相互交混,至今不散。
⑧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所用的器物也在改变。我看过很多土窑,但大部分废弃了,窑火熄灭。把我们从远古洞穴带进家园的窑,慢慢消失,被我们遗忘。
⑨在窑山,我再一次看到了窑。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我多么熟悉这朴素的模样,一口口大水缸,整整齐齐地排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圆润的光泽,黝紫黑的釉色却白得发亮。我拍拍缸身,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在两栋瓦房里,码着晒干了的土陶坯,一层一层,一垄一垄。我推开满是灰尘的木门,黯淡的光线落在土陶坯上,器物如昨,鲜亮如初。
⑩瓦舍前后的院子里,瓜架上的南瓜花和黄瓜花开得粉嫩。村子旁的丰溪河依旧流着,河流哺育这片土地,令它生生不息。窑,是信江沿岸最具人烟气息的文明。窑,我们曾如依赖屋舍一样依赖它。窑,给了我们四壁,给了我们屋顶。窑火,那么慈爱,那么倔强。窑火,是我们的摇篮曲,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我抚摸着大水缸,手久久不忍离开。
(有改动)
23.文中三次写到制陶师傅,内容各有侧重,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第一次 (1) (2)
第二次 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 (3)
第三次 (4) 表现制陶师傅的朴素
24.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25.请简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6.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23.(1)写制作陶坯的过程(2)表现制作工艺的繁杂、精细(3)表现制陶师傅的细心、辛苦(4)写制陶师傅的模样
2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火焰比作红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窑火的颜色和形态之美。
25.窑火烧制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各种器物,养育了我们;它和我们的生命一样,虽然历经变迁,仍然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窑火的感激和对生命的赞美。
26.插叙了作者孩童时期随母亲买土缸土瓮的经历,承接上文“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与窑相伴的岁月的怀恋,丰富了文章内容。
【解析】
23.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解答第一二个空,通过浏览全文可知第一次写制陶师傅应是在第④段,这一段中的“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汩汩地淌下来,浓浓的。”这些语句是写制陶师傅制作陶坯的过程,制陶先要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再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然后揉出泥皮片,再裹在陶模上,由此可看出制作工艺十分繁杂、精细;解答第三个空,根据“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可锁定答题区域在第⑤段,结合“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可知窑火点燃前的准确应在这句话的前面,结合“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可看出制陶师傅的细心、辛苦;解答第四个空,联系全文可知第三次制陶师傅是在第⑨段,结合“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可知这是对制陶师傅的外貌的描写,写了制陶师傅的模样。
24.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题干要求,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红绸般的火焰”这一句,把火焰比作红绸,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红绸的颜色是红色的,写出了窑火的颜色如红绸,也写出了火的形状像绸缎,据此结合比喻的作用进行分析。
25.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结合前文描述的内容来看,窑火烧出了陶器,养育了我们,所以称其为“摇篮曲”;“生命之歌”中的“歌”是歌颂的意思,这是作者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窑火及生命的深情赞美。从这一角度理解整理出答案即可。
26.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情节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等。本段回忆童年时期随母亲买土缸的经历,这是插入一段相关的情节的叙述,故是插叙。这一段经历也是体现了“我们和窑里烧出的物品一起走过的岁月”,故这一段承接了上文“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一句,这是对作者童年时与窑相伴时的岁月的回忆,由此可看出作者对与窑相伴的岁月的怀恋。作者对对与窑相伴的岁月如此怀念,当消失,作者势必会感到遗憾,这就为文末土窑消失的遗憾之情的抒发作了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 面
阿累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
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
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己,写下了上面的话。
1936年10月
(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
【注解】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
27.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最后一个句子。
28.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而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
29.“‘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结合文章的背景,请你说说作者在这段话中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提示: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考虑,为什么说“结结巴巴”?为什么说“一定是”?又为什么说“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30.在《一面》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说鲁迅是朋友,父亲,师傅?请你对这三个称呼各作简要分析。
【答案】27.“我”与鲁迅见了一次面。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28.远处,略写鲁迅外貌:近处,详写鲁迅外貌。
29.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表现出来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
30.朋友:鲁迅先生诚恳劝告作者买《铁流》,只要一块钱书费,体谅作者的难处,顾及作者的尊严。用“朋友”称呼,体现作者与鲁迅先生就像朋友般亲切。(或当作者强忍住不说出鲁迅先生的名字时,他微笑点头,就像朋友般默契、亲密无间。)
父亲:鲁迅先生目光正直而慈祥,让作者感到了父亲的严肃和慈爱,用“父亲”称呼,体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
师傅:鲁迅先生翻译革命文学《毁灭》并送书给作者,向作者推荐《铁流》,体现出他对革命青年的关心、教育、引导。因此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师傅。
【解析】
27.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和对文章整体结构层次的把握能力。通读全文内容,题目的“一面”其实就是全文主要事件的概括,具体指的是“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了一次面。题目提示,文章应该分为两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的概括: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我们就能找到这两部分的分界点:文章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之前的为第一部分。从而找出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28.本题考查对人物外貌描写特点的分析能力。通读全文,筛选出对鲁迅的外貌描写语段,进行综合分析。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总体来看是由远而近、由粗略到细致描写外貌。
29.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把语句放在语段中,放在全文中去理解。我们可根据题目中括号内的提示角度逐项分析。“‘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通过对“我”语言描写表现出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先生。
30.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中对鲁迅的具体描写分析。先生向“我”推荐好书,看到“我”窘迫体谅”我“的难处,体贴地把书送给“我”,“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些描写也体现出了先生与“我”朋友一样的默契。“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在先生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情。“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那一本,是送你的。”先生对“我”的成长的关怀和指引就如同师傅一般。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查、研究的先行者。在对长江源头的考查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查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31.《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32.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查、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33.“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34.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31.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32.由于深入到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和构造,所以成为先行者。他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33.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山水。祖国美好的山河和求得真理、探险山水的热情与追求。
34.提示:可以从他为求得真理而不畏困难的角度来谈。
【解析】
3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文章主要叙述地理学家徐霞客探险历程和学术贡献,结合文章第一段的叙述,徐霞客留给世人的主要财富就是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因为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才被友人称道。
3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感悟能力。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主要讲了徐霞客对石灰岩岩洞和长江源头的考查,文段中说道“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还讲到“在对长江源头的考查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从这些句子中就可以提取答案要点。
33.本题针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感悟。文章讲述徐霞客探险历程和地理学贡献,他全身心的投入对于祖国河山的探险,可以看出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将结合文章的叙述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这些就可以解释“以身许之山水”。
34.本题针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从文章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徐霞客“以身许之山水”,在探险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历经艰险,但是他一生无悔,矢志不渝的献身地理探险事业。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回答,来学习践行他的精神。
点睛:
结合文章主旨的生活拓展试题,是语文测试中的常见题型。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阐明理由。表达上的优劣也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有说服力,有感染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妆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35.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36.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37.“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35.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五件事: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
36.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
37.插叙。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使主题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35.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一段的“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可知,写鲁迅先生笑的神态;根据第二段的“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可知,写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从“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横的把人显得宽……”可知,写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从“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不要那样妆饰她……’”可知,写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从“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到文末,写“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
36.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心细如发,注意观察的人。根据“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可知他是一个善解人意,体恤关怀晚辈的人。根据鲁迅先生对于各种颜色搭配的认识,可知他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学识渊博的人。根据鲁迅先生和我侃侃而谈,可知他是一个好客健谈的人。根据他让许先生不要那么妆饰我,可知他是一个关心爱护青年的人。总的来说,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
37.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本段是许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在北平女师大上课时的情形,所以这是插叙。插叙的运用,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加了行文的时空跨度。“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又不失平和的特点,使主题更加充实,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挽着汉字跳舞
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方块汉字,有情有义,有起承转合,可纳泰山,可照肝胆,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汉字与舞蹈,本质都是自然和生活。
③第一节课,老于讲到春天万物生长的那种神奇力量时,激情满怀。他蹲下来,把全身蜷缩在讲台后面,像粒种子,又像枚鸟蛋,然后竖起食指,整个身体慢慢地向上旋转,一种向上的力量推举着自己盘旋上升。全班鸦雀无声,个个伸长脖子看老于笨拙的“舞蹈”。老于感觉时光在倒流,仿佛又一次回到长第一颗牙、长第一根胡须的年龄。
④课间操结束,老于去另一个班上课,老远就听见学生正在播放新一代神曲《狐狸叫》。挪威神曲《狐狸叫》中那些模仿小狗小猫、老牛青蛙、大象鸭子的叫声,类似儿歌,但在这古朴的自然之声面前,那些声嘶力竭的演唱显得多么矫揉造作。老于禁不住有点不平,“阿Q”地想:仓颉汉字其实也是这样一部源于自然和人伦的作品,而且是人类最复杂、最伟大的一种,什么时候流行呢?
⑤下午没课,老于心情有点空落落的。总感觉现在的天空与儿时相比,变得越来越低。天空虽然还继续广袤着,但好像“空”字的“穴”头正在萎缩,下面的“工”却一天天膨胀。天空被浊物排挤,像一幅没有留白的国画,鸟儿只在KTV中才放开歌喉啁啾。那些依据地貌天象、鸟兽虫鱼之迹造出来的汉字,在自然界已渐渐失去联想的依托,满街的招牌、满屏幕的广告词中,汉字有意无意地被“通假”。商人们满怀深情地曲解汉字,苦心孤诣“创新”汉字以求吸引眼球。仓颉一点点被拔光胡子,剥去衣衫,只剩下骨骼,被石化定格在庙宇的神龛上。
⑥傍晚,老于拿起久违的毛笔写了副对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他突然明白古代徽墨为什么“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那一定是因为徽墨是用黄山松烟制成。自然物象化为点横竖撇捺,即为汉字;劲松转世,可为千年圣宝;而精气神是生生不息的。
⑦入夜,老于到高大而稀疏的凤凰木下,树缝间明月如钩,与篆书中的“月”字造型一样。回家,关灯就寝,老于恍惚入睡,阖上双眼也感觉到窗外景物,那些物象仿佛都在跳舞。殷墟龟甲、青铜铭文、敦煌卷子、摩崖石刻,所有的汉字都在跳,一刹那,颜筋柳骨和颠张狂素又还原成骑马舞、摇臀舞。鸟儿从树枝“决起而飞”,戛然而落;树枝如琴弦般颤动:天空中鲲鹏小鸟和黄土尘埃各行其道竞自由,庄子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夺得逍遥游冠军。人累了,就靠在树上休息,鸟累了,就待在树杈上梳理羽毛。宏大的《阿房宫》建筑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细腻的《兰亭集序》矫若游龙,勾连映带;仓颉、屈原、王羲之、杜牧,秦砖汉瓦,隶篆真行草,无名后生们争相表达和推演各自的思想华章,你来我往。茶马古道,纵横阡陌,仓颉汉字如月当空。即使电子邮件取代了驿使,汉字依然静有意,动则舞。老于深吸一口气,一股清凉从头传到脚底。在梦中,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清新时分,在阳关前古道边,他看见万国衣冠争入关,百千书生叩关行。边塞的城墙满是汉字真迹“秀”。有文天祥的遗笔“正气”,有颜真卿写的“刚大”,有硬骨头方孝孺写的“忠烈”……虽偃仰啸卧,千姿百态,却笔笔中锋。老于梦中觉得浑身发热,欲伸筋拔骨,好像身体又在发育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8.文章以“挽着汉字跳舞”为题有何妙处?
3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0.怎样理解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41.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汉字。
【答案】38.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以生命,揭示汉字灵性,生动地表现了人与汉字的亲密情感。(扣住要点,意近即可)
39.时间或老于一天的活动。
40.神圣的汉字正在被功利的人们无情曲解、滥用、躯壳化,逐渐失去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依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之情。(意近即可)
41.老于是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中学语文老师。在老于眼中,汉字“神奇”“美好”“有情有义”,汉文化“千姿百态”,博大精深,老于深深爱着它们。(抓住要点,意近即可)
42.我们应该对汉字及其灵魂与精神怀有敬畏之心。反对任意糟蹋和亵渎汉字的行为。要像老于一样“坚守美好”、深深热爱并正确使用汉字,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解析】
38.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妙处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本文的标题“挽着汉字跳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跳舞”表现出汉字具有灵性,“挽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汉字之间关系亲密。
39.本题考查写作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这篇文章从第三段开始,每段段首都有一个时间词,很明显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作的。
40.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结合前后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写仓颉被石化,意思是神圣的汉字正在被功利的人们无情曲解、滥用、躯壳化,逐渐失去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依托。这启示了我们读者,应该对汉字及其灵魂怀有敬畏之心,要反对亵渎汉字的行为。
4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描述了老于一天里的活动,即从课堂到课余对汉字的热爱,作答时从老于与汉字的关系角度来归纳。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42.此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思考理解。回答这道题目时,应参照文章中老于对汉字的态度——坚守美好,从爱护和保护汉字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对汉字怀有敬畏之心并且用具体的行动来反对亵渎汉字的行为。
三、字词书写
43.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虔 ______诚 紊______乱 抽屉______ 解剖______ 遭殃______
踌躇_____ ______ 喘______着 窘______迫 鉴______赏 阖______一阖眼睛
【答案】 qián wěn tì pōu yāng chóu chú chuǎn jiǒng jiàn hé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注意易错点:“虔”的韵母是ian不是iang;“紊”的韵母是en不是eng;“剖”的声母是p不是b;“踌躇”的声母都是ch不是c;“喘”声母是ch不是c;“窘”的声母是j不是q;“鉴”的声母是j不是q;“阖”的声母是h不是k。
44.积累词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请分别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各写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鼓作气、二龙戏珠、三顾茅庐、四平八稳、五湖四海、六亲不认、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十全十美(其他符合要求的成语也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平时要注意成语的积累,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本题考查含有数字的成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