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 老山界(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6课 老山界(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22:33: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老山界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ɡ) 峭壁(qiào) 骨碌(lū)
D.点缀(zhuì) 疲倦(juàn) 倾斜(qīn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常见字读音的积累。其中C项中:盛饭(chéng)
故答案为:C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B.不可捉摸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C.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D.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其中A项中应为”悬崖峭壁“
B项中应为”刺入肌骨“
D项中”寒风凛冽“
故答案为:C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iáo)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歇”应读“xiē”;C项,“嚼”应读“jué”;D项,“湃”应读“pài”。
4.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 哽住 温和 严肃
B.奥悔 旷课 忠诚 糊涂
C.责备 干脆 激动 古怪
D.惨白 墙壁 气氛 视察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B懊悔。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5.汉字积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懊晦  婉转  膝头  气氛
B.穿带  画眉  哽咽  晴朗
C.蹉跎  督学  肃静  钥匙
D.赚钱  思量  奴隶  字贴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晦”应为“悔”;B.“带”应为“戴”;D.“贴”应为“帖”。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àn)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 B. 夹着(jiá)-(jiā); C. 惩罚(chěng)-(chéng); D.钥匙(chí)-(shi)。本题无正确答案。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38℃。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成为市场“新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搭配不当,不能“创造”“进程”,应该改为“加快”“进程”。
B.选项,缺少主语,“导致”和“受”同时出现,让句子没有主语了,删掉一个就可以。
D.选项,第一个分句属句式杂糅,在“发布”后面加“的”即可。
故选C。
8.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B.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C.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D.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破折号是用来表示它后面的话在意思上是递进,把前后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破折号前面是作者补叙。BCD是解释说明。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
A.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与句中“一位”矛盾;
B.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使用正确;
C.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含贬义,使用不正确;
D.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此处望文生义,理解错误,与该句句意不相符;
故选B。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 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 ,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 ,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 。
A.品味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再根据语境判断选用。
①品味:品尝;体味。 品赏:品味,欣赏。
②绝妙意境:形容意境非常奇绝微妙,仅仅指人的感觉。 浓厚情谊:很浓厚的情谊。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③独特感受:感受很不一样。 无限乐趣:乐趣很多说不完。
第一空,针对一盏清茶应用品味。第二空,“汲来江水烹新茗”是一种随性,据此应填“闲情逸致”。第三空,杜耒与来客以茶当酒喝出的是“浓情厚谊”。最后一空,梁启超喝出的是个人的独特感受。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表达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耀眼”后的“,”应改为“。”;B选择问是一个问句,前一个“?”应该改为“,”;C正确; D应该去掉“圈粉”“造星”中间的顿号。据此,答案为C。
1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与之相同的是D项。A、B、C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点评:拟人,即把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B.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不少讽刺揭露反动派罪恶的杂文。
C.在他不断的启发教育下,终于使我认识了错误。
D.还没吃晚饭,我已经做完了作业,只剩下外语作业还没动手。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B搭配不当。去掉“的一生”。C残缺主语。去掉“在、下”。D“我已经做完了作业,只剩下外语作业还没动手”语意矛盾。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14.文化积累——下列对《骆驼祥子》中主要人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诈骗祥子的孙侦探。
B.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
C.离死亡只剩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
D.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B.应改为“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
1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C.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我明白了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最后一课》由于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将“水平”改为“能力”;C.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篇目”。
16.汉字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xuān)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B.韩麦尔先生呢,踱(duó)来踱去,胳膊(ɡē bo)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C.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chénɡ)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D.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qǐ dǎo)的钟声也响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D祈祷(qí dǎo)。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小说主要还是刻画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题的。故答案为D。
18.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辨识。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B句是描写句,没有运用修辞;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D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故答案为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老山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20.对“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排排的火把比作“之”字形,写出火把之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路的崎岖。
B.“一直连到天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陡峭和高峻。
C.“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天上无数的明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D.既写出了山之高,又写出了点火把的人之众,体现了红军队伍庞大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
21.第①段“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2.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23.节选部分③④⑤段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25.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的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答案】19.红军星夜上山(行军)和山上夜宿时的情景(登山夜宿的过程)。
20.C
21.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更体现出红军是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要点:“奇”在①景象壮观,②红军精神;蕴含情感①作者乐观,②对红军的赞叹)
22.示例:“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他们不怕艰苦的精神。
23.表现红军战士互相帮助(舒缓紧张)、互相激励;也表现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4.通过视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星空浩瀚、山峰矗立的景象。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突出环境之险;更展示出宏大风景中的红军战士不畏险阻,内心丰富而美好,具有堪与自然之力匹敌的伟大力量。
25.C
【解析】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根据文中的“好快些翻过山去”和“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等语句可知,文章一到八自然段主要在写红军星夜行军的场景;根据文中的“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和“半夜里,忽然醒来”等语句可知,第九到十一自然段主要写了红军夜宿山上的情景。据此回答即可。
20.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C。“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并不是通过想象或联想而产生的。突出了山高和行军的壮观。故选C。
21.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结合“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可知,“奇观”指的是: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而“奇观”也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但是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红军不仅没有丝毫惧怕之意,反而陶醉在夜景之中,表达出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奇观”一词也蕴含着作者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22.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段中“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属于心理描写,“横着心躺下去”,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精神,以及对待困难的勇敢态度。
23.
本题考查对描写的分析。文章三到六自然段是对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在面对山势的陡峻时,大家“不由浑身紧张”,但是红军战士们却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用语言相互鼓励,缓解心中的紧张情绪,表现红军战士们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4.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星星”比作“宝石”,“黑色的山峰”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半夜醒来所见星空浩瀚、山峰矗立之景,“像巨人”突出了山高耸险峻的特点,从而突出了红军战士身处险境时不怕困难、镇定乐观的无畏精神。
25.
A、B、D三项的理解均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只有C项的理解最符合
阅读《文房四宝》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用,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南宋初年,陆游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作“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②毛笔,据说是秦朝大将蒙恬创制的。实际上,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这是汉文帝时的产物。毛笔的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健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产地,唐宋时期,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千金求买市中无”。明清以后,为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③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荆州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砚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河北易州的墨就很有名,又以奚氏出品为最佳。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徽州,改进了先前的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徽墨的特点是:“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施以五彩,精美异常。
④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麻制的纸。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晋安帝时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⑤砚,西汉时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观与微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取河泥,反复淘洗、过滤,烧制成砚。
⑥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
(选自《中国文房四宝》,有删改)
26.下列对选文的结构形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 C.递进式 D.连贯式
27.下列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 B.分类别 C.下定义 D.引资料
2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宣州所产“紫毫笔”唐宋时期千金难求,“湖笔”成为文房四宝名品则是在明清之后。
B.避乱徽州的奚超父子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徽墨,使之“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C.宣纸“滑如春冰密如茧”,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D.歙砚与徽墨同产一地,歙砚细润如玉,扪之若婴儿之肌肤,被誉为“群砚之首”。
【答案】26.A
27.D
28.D
【解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通读全文,这篇文章开篇点明了说明对象“文房四宝”,接着分别介绍了笔、墨、纸、砚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因此属于“总—分—总”的结构。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判断。画线句引用了《述在书法纂》中的句子,属于引资料的说明方法,故选D。
28.D.有误。根据第⑤段“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可判断。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汨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 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29.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1)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2)
(3) 神秘肃穆
(4) 奇妙
30.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31.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32.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答案】29.(1)兴奋 (2)惊奇 (3)纪念碑前 (4)山脊上
3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山界”比作“母腹”,将“老山门”比作“产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和老山门地形上的特点,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31.翻越老山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感受到当年红军在此行军时的精神,内心受到感染和净化,如获新生。
32.本文主要写了游历老山界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致,为了突出攀登老山界之后“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这一感受;《老山界》一文主要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突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和豪情,宣扬红军长征的意义。
【解析】
2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然后再筛选信息。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可提取人物感受“兴奋”;第三段的“立于碑前”可知地点“纪念碑前”;第六段的第一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可知地点是“山脊上”。
30.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此句“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老山界、老山门是本体,母腹、产道则是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山界、老山门的地形上的特点,引出下文的议论蓄势。
31.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通读全文,从老山界的自然风光和红军精神带给作者的感受两个方面作答。这句话处在文末,升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作者老山界之行的真实感受。重走长征路,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感受红军战士伟岸的身躯、高尚的情操,使作者一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32.回答本题,结合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分析即可。《老山界》一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走老山界》是一篇写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重温老一辈革命者历尽万难、敢于献身精神。进而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刘燕敏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弟子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33.请概括哲学家给弟子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3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简短的语句,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3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33.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34. 学识丰富 饱经风霜 饱经忧患 饱学之士 饱暖思淫欲
35. 点点头; 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有理即可)
36.点明中心: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使灵魂纯净的唯一办法是用美德占据它。
【解析】
33.试题分析:细读全文,我们会明白,文章讲述了哲学家带着学生十年游历回来,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时,提出了如何出去杂草的问题。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观点阐述做法,并去实践自己的做法。所哲学家家最后一课上的内容是:如何除去旷野的杂草。促使学生领悟到关于人生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34.试题分析:一问,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饱学”在文章中的的意思学识丰富。二问,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3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5段的“哲学家点点头”和6段的“哲学家微笑了一下”。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可见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在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时,要把哲学家深邃凝重,静思严谨的神情刻画出来。
36.试题分析:考查语句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是关于人生修养的真理,即用美德占据灵魂。
三、字词书写
37.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步 ( )    chà 异( )     ào 悔 ( ) 奴lì( ) 钥匙 ( ) 字帖( )
【答案】 duó 诧 懊 隶 yào tiè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诧”“懊”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8.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hǎo( )叟    chà( )异 qí( )祷
惩罚( ) 踱步( ) 哽咽( ) 膝头( )
【答案】 挟 郝 诧 祈 chéng duó gěng xī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诧”“祈”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老山界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ɡ) 峭壁(qiào) 骨碌(lū)
D.点缀(zhuì) 疲倦(juàn) 倾斜(qī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B.不可捉摸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C.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D.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c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iáo)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4.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 哽住 温和 严肃
B.奥悔 旷课 忠诚 糊涂
C.责备 干脆 激动 古怪
D.惨白 墙壁 气氛 视察
5.汉字积累——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懊晦  婉转  膝头  气氛
B.穿带  画眉  哽咽  晴朗
C.蹉跎  督学  肃静  钥匙
D.赚钱  思量  奴隶  字贴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àn)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杭州积极创造人才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杭创业,去年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B.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影响,导致未来几天我市将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大部分区县最高气温可达38℃。
C.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学校决定在5月份举行有关马克思的图片展览、学术研讨、征文比赛等大型主题活动。
D.商务部发布《主要消费品供需状况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旺盛,进口商品成为市场“新宠”。
8.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B.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C.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D.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 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 ,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 ,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 。
A.品味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 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1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12.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B.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不少讽刺揭露反动派罪恶的杂文。
C.在他不断的启发教育下,终于使我认识了错误。
D.还没吃晚饭,我已经做完了作业,只剩下外语作业还没动手。
14.文化积累——下列对《骆驼祥子》中主要人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诈骗祥子的孙侦探。
B.大胆泼辣又有点变态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
C.离死亡只剩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
D.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
1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C.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我明白了母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最后一课》由于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手法,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6.汉字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xuān)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B.韩麦尔先生呢,踱(duó)来踱去,胳膊(ɡē bo)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C.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chénɡ)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D.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qǐ dǎo)的钟声也响了。
1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18.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老山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20.对“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排排的火把比作“之”字形,写出火把之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路的崎岖。
B.“一直连到天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的陡峭和高峻。
C.“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和“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天上无数的明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D.既写出了山之高,又写出了点火把的人之众,体现了红军队伍庞大的气势,并歌颂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
21.第①段“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2.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23.节选部分③④⑤段对红军战士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25.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的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阅读《文房四宝》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用,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南宋初年,陆游甚至还把“文房四宝”叫作“文房四士”:“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品类繁多,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
②毛笔,据说是秦朝大将蒙恬创制的。实际上,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这是汉文帝时的产物。毛笔的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健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产地,唐宋时期,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千金求买市中无”。明清以后,为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③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荆州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砚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河北易州的墨就很有名,又以奚氏出品为最佳。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徽州,改进了先前的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徽墨的特点是:“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施以五彩,精美异常。
④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麻制的纸。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晋安帝时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⑤砚,西汉时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观与微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取河泥,反复淘洗、过滤,烧制成砚。
⑥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
(选自《中国文房四宝》,有删改)
26.下列对选文的结构形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 C.递进式 D.连贯式
27.下列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 B.分类别 C.下定义 D.引资料
2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宣州所产“紫毫笔”唐宋时期千金难求,“湖笔”成为文房四宝名品则是在明清之后。
B.避乱徽州的奚超父子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徽墨,使之“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C.宣纸“滑如春冰密如茧”,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
D.歙砚与徽墨同产一地,歙砚细润如玉,扪之若婴儿之肌肤,被誉为“群砚之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汨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 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29.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1)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2)
(3) 神秘肃穆
(4) 奇妙
30.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31.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32.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刘燕敏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弟子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33.请概括哲学家给弟子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3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用简短的语句,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3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字词书写
37.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步 ( )    chà 异( )     ào 悔 ( ) 奴lì( ) 钥匙 ( ) 字帖( )
38.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hǎo( )叟    chà( )异 qí( )祷
惩罚( ) 踱步( ) 哽咽( ) 膝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