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专题-文化自信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专题-文化自信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18 16: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文化自信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课堂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所谓民族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复兴,更根本的,则是精神力量和文化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把文化放在该在的位置,从一件件事情做起,从一次次强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树立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劳动生活的精神产物,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常见的文化形式
服装文化
饮食文化
习俗文化
历史文化
文字文化
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
......
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化自信的表现方面
传统文化的保护
革命文化的弘扬
民族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和智慧,一直教化着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比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培育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革命文化的弘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民族文化的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5.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6.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7.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8.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9.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10.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传统文化的保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化我们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化我们胸怀国家,先人后己;“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教化我们老实做人,诚实做事;“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教化我们勤俭持家,节俭立国;“公生明廉生威”“勤能补拙”“和为贵”等等,都从不同侧面教化人们公正、清廉、勤劳、向善。
2021年5月28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发掘收获颇丰,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丝绸、规整精致的象牙微雕、涂有朱砂的神秘木匣等重要文物一千余件。三星堆文物的发掘,显示出地域文化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中原商周文化不相伯仲,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别样的文化面貌。古蜀人恢诡浪漫、雍容大雅的艺术世界,更令世人惊诧不已,玩味无穷·.....
素材点评
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一个考古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改写了一部文化史。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三星堆遗址重见天日,奇特夸张的青铜艺术、侈丽雍容的金箔技艺和精美神奇的玉石雕琢,都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灿烂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能为强国征程贡献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蓬勃动力。
革命文化的弘扬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年,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献礼百年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少主旋律作品叫好又叫座,成功“出圈”。
从《山海情》《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等电视剧,到《1921》《革命者》等电影,不只作品本身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还带火了剧中展现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人物。《山海情》热播,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广为人知。在《觉醒年代》中,观众们深深地为革命先辈陈延年和陈乔年的英勇事迹所感动,这种感动也延续到了剧外。因两位烈士而得名的“延乔路”,原本只是安徽省合肥市的一条普通马路,最近成了新的打卡地,不时有群众从各处赶来,带着花束、留言卡,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悼念。
素材点评
从《1921》到《觉醒年代》,影视行业尝试用年轻化的方式讲述历史、寻求共鸣。这些主旋律作品不仅充分表现了百年前的风云际会,而且对于细节的描写也不类温情与细腻,塑造出有血有肉、可亲可感的历史人物形象、真正拉近了年轻一代与党史之间的距离。对年轻人来说尿新了解百年之前的历史、重新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担负时代责任的良好开端。
主是作影视剧屡屡成为“爆款”、毫无疑问与观众对党史的浓厚兴趣有关。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凝聚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伟力。
民族文化的创新
河南卫视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其中,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洛神水赋》,精彩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中的情景,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到“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不断从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取材,打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VR+数字博物馆、故宫“上元之夜”灯会等依赖于新技术手段支撑的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亮”起来,进一步为我们开辟了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可能路径。
河南卫视总监刘林军说:“年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不再是充当门面,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省的追求,而他们体现出来的这些特质,让我们做文化类节目越来越有信心。”
素材点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余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近年来,河南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激活文化活力,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从《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到《洛神水赋》,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化符号“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
素材运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雨果奖获奖者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既是亚洲人首次获奖,也是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篇长篇科幻小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关注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书写儿童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
素材点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创新文化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电视媒介传播有机融合,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国话语,要以天下太平为导向,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理念。
复习议论文的结构
1、开头,引述材料
2、过渡,点明观点
3、观点1+论证+分析
4、观点2+论证+分析
5、观点3+论证+分析
6、联系实际
7、结尾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爆出圈,青绿的色彩、生动的舞姿和美丽的意象,展现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空灵缥缈、亦近亦远的舞蹈意境,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真情与《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演绎得生动入心,把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文化之美推向到了极致。
2月5日,喜迎新春之季,人民大会堂隆重招待来北京参加北京冬奥会的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这个喜庆热烈的气氛中,中华春节符号携年娃春妮走进人民大会堂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节目一播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中华文化已经以全新的形式焕发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春节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元素成为非常耀眼的环境设计和场景装饰,与高端的活动内容,恢宏的文化气度,鲜明的文化主题,共同构筑起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气质的“中国形象”。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有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材料作文。审题时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进行审题立意。
其中的《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等代表着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第一段中需要关注的句子是“把中国古典舞蹈之美、文化之美推向到了极致”;第二段中需要关注的句子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形象”。
由此可以得出“文化自信”的主题。
立意角度
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
对“传统”我们要有新认识,现代是传统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由之路。
读懂中华文明,品鉴中华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底气。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同课章节目录